馆校合作科学教育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摘要:馆校合作是促进科学教育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然而由于属于跨界合作活动,馆校合作科学教育的开展遇到诸多困境和挑战。以“过程-结果”评估思想、科学教育目标、合作过程与机制等为基础,从合作有效性角度构建包含活动结果、运行过程、协同机制、有效教学四大部分的馆校合作科学教育评估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为馆校合作科学教育开展提供引导性建议,有助于推动馆校合作科学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馆校合作;科学教育;评估指标;博物馆教育;馆校结合
0引言
馆校合作教育是指博物馆与学校以合作方式共同开展的教育活动,在我国也常被称为“馆校结合教育”。馆校合作教育并不局限于科学教育,但对科学教育来说尤为重要。为更好地开展科学教育,世界各地不断探索,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将基于探究开展科学教育作为重要的指导思想,另一方面是在课堂学习之外,将课外场所的学习作为开展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馆校合作科学教育即属于校内课堂学习与校外场所学习相结合的科学教育,其中的“馆”指博物馆,取广义理解,包括博物馆、科技馆、科学中心、植物园、动物园、水族馆等各类科学普及和教育类场所。
1开展馆校合作科学教育的困境和挑战
尽管学校和博物馆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具有共同的愿景,但两者合作开展科学教育并不容易。
其一,学校和博物馆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机构,存在很多异质性[3]。馆校合作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跨界活动(BoundaryActivity)[4]。学校和博物馆是两个相对独立运作的活动系统,两个活动系统并行运作,具有各自的活动属性、结构、功能和管理机制,两者的发展历史、组织文化也有很大差异。馆校合作教育需要学校教育者和博物馆教育者共同参与和推动,共同构建这种跨界活动,会受很多不确定因素影响。同时这种跨界活动建立在彼此沟通和融合的基础上,对双方来说都具有一定挑战性。
其二,馆校合作科学教育具有很大的复杂性。馆校合作教育并不是一线教育者可以完全掌控的事情,涉及到的相关者众多,包括两类机构中的各类角色,如主管人员、中层管理人员、一线教育者等,还包括学生、家长、参与专家、志愿者等,以及交通、餐饮等方面的相关人员。如此众多的角色协调一致地推进馆校合作教育,是一件具有复杂性的事情,合作成本高[5]。繁杂的手续、缺乏资金等往往是妨碍开展更多馆校合作科学教育的重要因素,安全风险、时间成本等更降低了学校的参与积极性。
其三,难以实现自由与约束之间的平衡。很多馆校合作教育往往缺乏充分的前期沟通和准备,学生们去博物馆的参观往往无目的性,和普通参观没有太多差别。一些馆校合作教育不能充分发挥博物馆的优势,往往讲授太多,学生被动地进行学习,未能有效促进学生的意义建构和知识提升。一方面,博物馆是一个自由学习的地方,学生们大多渴望在博物馆参观时自由自在,不要有太多约束;另一方面,完全的自由参观失去了组织馆校合作教育活动的意义,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如何实现自由与约束之间的平衡是有效开展馆校合作科学教育的一个难点。
其四,学校和博物馆之间的依赖性不强。馆校合作中,博物馆依赖于学校团体实现自己的组织使命,学校依赖于博物馆的特有资源和才能促进学生学习,但两者之间的依赖性并不是很强。没有馆校合作,学校的正常办学并不会受到什么影响。相比而言,博物馆对学校的依赖性更大。馆校合作科学教育的推进特别需要外部的激励和保障[6]。
最后,博物馆教育者与学校教师之间的关系具有双重性。在馆校交互中,学校教师既是服务接受者(和学生一起),也是教育提供者(和博物馆教育者一起)。作为服务接受者,学校教师作为学生的监管人,和学生一起接受博物馆提供的服务。如果学校教师仅将自己作为服务接受者,就会表现出更多被动的、不积极参与的一面;如果学校教师将自己也视为教育提供者时,就会表现出更多主动的、积极参与的一面,和博物馆教育者合作共同提供教育服务。很多学校教师往往不清楚自己在馆校合作教育活动中该扮演的角色,特别需要加以引导。
2构建馆校合作科学教育评估指标体系的目的和基础
随着博物馆事业的蓬勃发展,相关评估标准和规范的建设愈加重要。已有研究对博物馆线上学习项目[7]、科学教育项目[8]、数字科技馆[9]、学术会议质量[10]等的评价评估问题进行了有益探讨。本文则主要在中观层面,即特定博物馆与特定学校之间的合作层面上构建馆校合作科学教育的评估指标。馆校合作科学教育评估指标构建的主要目的在于为馆校双方的合作提供指导和参考,促进馆校合作关系的构建和发展,也可以用来对已有实践进行评估。馆校合作教育有多种实践形态,其中两种最为典型:第一种是学校师生前往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简称学校参访;第二种是博物馆教育者前往学校举办活动,即博物馆进校园活动。鉴于学校参访这种形态更加常见,下文将以此作为讨论的重点。本文主要基于以下五项基础进行馆校合作科学教育评估指标的构建。
2.1“过程-结果”评估思想
针对合作有效性的评估,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仅从结果角度进行评估是不充分的,合作过程中的诸多要素对结果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对合作程进行评估也十分必要[11]。这种从结果和过程两个方面对合作有效性进行评估的观点得到了很多应用。比如:针对自然资源管理方面的合作,已有研究多从过程和结果两个方面进行评估,过程方面的相关指标包括:广泛共识,清晰且具有可行性的目标,广泛参与,公开透明的过程,清晰的书面计划,基于共识的决策等;结果方面的指标包括:环境管理相关的结果,社会经济相关结果等[12]。本文也将从“过程-结果”视角来构建馆校合作科学教育的评估指标,不仅关注馆校合作在各方面产生的结果,而且关注馆校合作动态过程中的诸多要素和问题。这种评估更全面,而且更具有建设性,有助于发现合作中的问题,从而促进合作的进一步完善。
2.2科学教育目标科学教育目标
反映学生在馆校合作科学教育中的收获,应是“结果”评估方面的重要内容。不同研究提出了不同的科学教育目标维度。比如,有文献将科学教育目标划分为六个方面:对科学的兴趣与学习科学的动机;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科学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对科学认知方式和本质的理解;参与科学协作学习和科学交流;学习、使用科学和为科学做贡献的意识[13]。其中一些是比较具体和显性的学习结果,比如对科学知识(概念、解释、模型、事实等)的学习,对科学技能(观察、操作、预测、测试等)的培养,协作学习和交流的能力等。这些方面在单次的馆校结合教育活动中都可以进行有意识的设计,也比较容易进行测评。另一些方面是比较抽象和隐性的学习结果,比如对科学认知方式和本质的理解、为科学做贡献的意识,这些学习结果往往需要长期学习的熏陶,也难以进行测评。还有不少文献将学生方面的结果划分为认知、情感和社会三大方面[14][15]。其中,认知方面的结果主要包括科学知识、概念、流程、技能等;情感方面的结果主要反映学生的兴趣、动机、观念、价值、态度;社会方面的结果包括社会人格的发展、人际关系、人际交互能力等方面的提升。
3馆校合作科学教育评估指标体系的框架和具体内容
基于上述五项基础及对相关研究和实践的总结,形成馆校合作科学教育评估指标体系的总体框架,如图2所示。该框架包括四大部分:活动结果、运行管理、协同机制和有效教学。“活动结果”对应“过程-结果”评估思想中的结果维度,具体又包括:学生方面的结果、学校角度的结果、博物馆角度的结果,以及社会系统角度的结果。其中,学生方面的结果来源于对科学教育目标相关文献的综合,反映学生在知识、技能、态度及人格发展方面的收获;学校、博物馆及社会系统角度的结果通过总结相关研究得来。“运行管理”“协同机制”和“有效教学”对应“过程-结果”评估思想中的过程维度。其中,“运行管理”部分从管理、计划、执行、监控与评价、培训和资源等方面进行评估,主要基于对馆校合作科学教育开展流程和保障条件的分析而来。“协同机制”部分从共同使命、角色协同、有效沟通、持续投入、相互信任和信息分享等六个方面进行评估,借鉴的是比德尔对协同治理机制的研究[20]。“有效教学”部分包括:教案完善、对接需求、促进探究和依托资源四个方面,是对馆校结合有效教学原则相关研究的总结。“协同机制”和“有效教学”是馆校合作科学教育成功开展的重要保障,为运行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提供指引和导向作用,从而促进多方面收益的实现。总之,馆校合作科学教育不仅要促进各类结果的达成,还要对合作过程进行科学管理;要构建高效的协同机制,还要遵循有效教学的相关原则。馆校合作科学教育的具体评估指标如下文。
3.1一级评估指标:活动结果
3.1.1学生结果
(1)科学知识。该指标考察学生科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情况,包括对具体的科学概念、解释、观点、模型、事实、现象等的获取、理解和使用。
(2)科学技能。该指标考察学生的科学心智技能、科学操作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科学心智技能包括:问题提出或识别、做出假设或预测、制订探究方案、收集和处理数据进行验证、得出结论并进行评价等认知能力。科学操作技能包括:对相关工具、仪器的操作,对相关实验方法和流程的掌握等。科学思维能力包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对科学认知方式的吸化。
3.1.2学校收益
(1)教学品质。该指标反映馆校合作教育满足了学校课程教学需求,提升了教学质量。
(2)师生关系。该指标反映师生关系在馆校合作教育活动中得到促进,学生更加喜爱自己的老师,教师更加了解和喜爱自己的学生。
3.2一级评估指标:运行管理
(1)管理。该指标考察馆校双方对馆校合作教育的管理情况。包括:学校一方具有清晰的管理结构和制度,能够为教师开展馆校合作教育提供充分支持;博物馆一方具有清晰的管理结构和制度,能够为学校教师提供清晰的引导,为博物馆教育者提供充分保障;双方管理层了解馆校合作教育的特征,对合作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双方能够进行有效沟通;双方管理人员能够胜任相应的管理工作。
(2)计划。该指标考察馆校双方形成参访计划的过程。包括:馆校双方均参与到计划制定中,对参访计划都充分地表达了各自的意见;参访计划包括清晰的活动目标、活动流程,以及相关事项安排;参访计划的确定是一个合理的决策过程;馆校双方根据参访计划进行充分的访前准备,确保参访计划的可行性。
结语
近年来,馆校合作科学教育的设计与开发实践发展迅速,其评估问题随之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基于“过程-结果”评估思想构建了馆校合作科学教育的评估指标体系。在结果维度上,不仅关注学生各个方面的收获,还关注博物馆和学校层面上的各项收益,以及馆校合作教育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在过程维度上,认为馆校合作科学教育的成功开展离不开充分的准备和对运行过程的有效监管,也需要馆校双方能够形成高效的协同机制,并遵循有效的馆校合作课程教学原则。
虽然从结果和过程两个维度构建了比较全面的评估指标体系,但需要指出的是馆校合作科学教育的有效开展还依赖于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提供的条件,环境和条件决定了好的过程机制是否能够形成并有效运作。鉴于馆校合作科学教育的推进特别依赖于外部的激励和保障,因此宏观层面上的环境建设和条件培育仍然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DepartmentforEducationandSkills.LearningOutsidetheClassroomMANIFESTO[EB/OL].[2020-12-01]https://www.lotc.org.uk/wp-content/uploads/2011/03/G1.-LOtC-Manifesto.pdf.
[2]Behrendt,M.&Franklin,T.AReviewofResearchonSchoolFieldTripsandTheirValueinEducation[J].Inter-nationalJournalofEnvironmentalandScienceEducation,2014,9(3):235-245.
[3][5][6]宋娴.博物馆与学校的合作机制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
樊文强1左什
《馆校合作科学教育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 职称论文刊发主体资格的
- 政法论文浅析工会法主体
- 化学在初中教学中的情感
- 中学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方
- 法治论文投稿法治型市场
- 杂志社论文发表浅析推动
- 新疆教育报投稿浅析学生
- 分男女招生录取的合宪性
最新优质论文
- 评职称一般要求第几作者
- 职称论文发表有什么要求
- 一篇论文多少参考文献合
- 北京泓泽文化发展有限公
- 出版科学投稿要求
- 云南教育论文征稿都有哪
- 建筑高级职称论文发表期
- hpv论文可以发表哪些期刊
论文发表问题热点
- 简述什么是网络营销工程
- 数学教师论文可投稿哪些
- 当代陕西咨询信箱是什么
- 进设计院工作对职称有要
- 幼儿学前教育论文格式准
- 教师评职称认可的专业类
- 大学生转专业需要发表论
- 简述土木工程师参加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