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时......

学术咨询服务
当前位置: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理工职称论文》“5.12”汶川地震区地质灾害治理新思路

“5.12”汶川地震区地质灾害治理新思路

来源: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作者:赵编辑时间:2019-10-23 09:24
扫码咨询

  摘 要:我国是地震频发的国家,地震会带来许多次生灾害比如泥石流,崩塌,堰塞湖等。地震次生灾害严重威胁了灾区人民的生命安全,为更有效的治理泥石流、崩塌和堰塞湖等灾害,在参考目前的已存在的治理方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几点治理新思路。

  关键词:汶川地震;地质灾害;治理;新思路

“5.12”汶川地震区地质灾害治理新思路

  我国地震频发,是一个饱受震灾之苦的国家。地震是由于板块之间相互碰撞而产生的 [1]。地震很难预测,所以地震是难以预防的。除了直接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地震还有次生灾害比如泥石流、崩塌和堰塞湖。这些灾害威胁灾区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需要进行防治。“5.12”汶川地震触发了大规模的泥石流和崩塌,形成了 34 个堰塞湖。这些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甚至超过了地震灾害。此外,地震还会引发地质灾害隐患,一旦未及时处理或者处理不当都可能再次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在现有的对泥石流,崩塌,堰塞湖的治理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1 泥石流

  1.1 我国泥石流治理的发展

  在 1970 年以前,我国对泥石流的防治措施主要是修建排导槽。这种防治措施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泥石流的产生,于是随着泥石流的继续爆发,被输送的大量泥沙使下游河床迅速抬高,引起土地荒漠化,进而形成更大的恶性循环。如今对泥石流的治理基本上采取拦排结合的措施,并在泥石流发育地点进行植树造林 [3]。

  1.2 震区泥石流的特点

  地震会产生大量的松散固体物质,在降雨的条件下容易诱发泥石流。地震发生后,泥石流活动更加频繁,谢洪统计了 2008 年汶川地震震区部分泥石流活动及灾情情况,见表 1。同时,大规模的泥石流极易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对下游构成很大的威胁 [4]。由于伴随着滑坡和崩塌产生了大量的松散物质,震区泥石流沟的数量会增加,以前非泥石流沟也会转变成泥石流沟。大量新泥石流沟的产生使得震区泥石流体现出群发性、持续时间长和大规模的特点。2008 年的“9.24”泥石流导致北川老县城大部分被掩埋,泥石流持续时间长达一小时 [5]。降雨是泥石流发生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文家沟在 5.12 地震之前并不是泥石流沟,由于地震产生了大量的固体松散物质(图 1),地震后连续发生了 5 次大规模的泥石流。2008 年 9 月 24 日文家沟泥石流发生后,人们在文家沟泥石流形成区和堆积区修建了多座拦砂坝和谷坊。然而由于降雨的影响,文家沟先后于 2010 年 7 月 31 日和 8 月 13 日发生大规模泥石流,其中 8.13 泥石流形成长达 3500m,宽 350~450m 的超大泥石流堆积扇,冲出泥砂石块达 4 0 0×1 0 4 m3 。泥石流造成 7 人死亡,4 7 9 户房屋被掩埋,经济损失达 4. 3 亿元 [6]。

  1.3 震区泥石流的治理思路

  由于灾区泥石流灾害持续时间可能长达 10~30 年或者更长 [6],这对泥石流的治理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对于文家沟这类方量大的泥石流而言仅仅靠拦挡的方法并不可行。为了防止文家沟泥石流堵江,有学者 [7] 提出了水沙分离、固护栏停的治理思路,即在堆积区 II 上游,堆积区 I 下游修建引水隧洞,并在沿线修建拦砂坝。通过水沙分离的方法,引水隧洞下游 1300m 平台处的松散堆积层不再启动,可见水沙分离的方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对危害程度不高的泥石流灾害隐患点,可以待泥石流进入衰退期在进行治理。对泥石流可能造成大规模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以及堵江造成洪涝的隐患点,需要重点进行治理。采取拦排结合的方式,在设计拦砂坝的时候要考虑震区泥石流的持续时间长、群发性和多发性设计合理的拦砂坝库容,防止溃坝的发生。定期清理拦砂坝,符合建筑要求的石材可用于灾区建设。由于泥石流一般发生于暴雨之后,所以可以修建排水沟使来水绕过不稳定山坡,同时加强泥石流预报即暴雨来临时提醒群众做好应急准备把损失降到最小。从根本上来讲,需要植树造林来控制水土流失。借鉴云南东川的思路,运用拦排结合和植树造林的方法后,把泥石流滩地改造成农田。

  2 崩塌

  2.1 震区崩塌的特点

  崩塌是山区常见地质灾害现象,其发生突然,危害巨大,而且失稳岩体(滚石)的坡面运动形式及轨迹复杂,难于预测,防治难度大。地震会引发大量的崩塌,也会引起大量斜坡岩体震裂和松动,而这些松动岩体在余震、降雨和重力等因素的作用下可能再次崩塌,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震区震后存在了大量的危岩体,难以查明,防治工作费时费力。有学者对汶川震后公路崩塌灾害进行了研究,发现震区的震后发生崩塌的位置往往是地震时易发生崩塌的位置,斜坡崩塌岩性基本上以千枚岩、辉长岩、变质砂岩等为主,见图 3。从映秀至卧龙公路沿线震后崩塌分布图(图 4)可以看出,距离震中越远震后崩塌逐渐减少。5.12 汶川地震中,映秀镇地区公路共损毁 36 段,总长度约为 13168m,占映秀镇公路总长的 65.3%。其中,由崩塌引起的公路损毁为 24 段,长约 8123m,占总长的 61.7%[9]。

  2.2 震区崩塌的防治思路

  震区崩塌隐患点重多,如果要一次逐一治理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可以先重点考察城镇周围、公路沿线的山体,对崩塌隐患点进行治理。传统的治理方式有清理危岩、主动防护和被动防护,有学者提出生物防治即在边坡上种植乔、灌、草来拦挡坡顶落石的一种生物防治方法,但是生物防治需要较长的时间,一时难以奏效 [10]。有学者 [11] 统计汶川地震公路路段坍塌情况见表 2,汶川震区侵入岩体、灰岩、白云岩等坚硬岩区域地震崩塌灾害较为发育,且崩塌点数量多规模大。据统计,汶川地震共造成全省 367.2 万户农房受损,其中 145.9 万户农房需要重建,221.3 万户农房需要维修加固;城镇住房 25.9 万套需重建,134.8 万套需维修加固。灾后重建工程需要大量的石材,这些崩塌落石强度足够高可以用作建材料。.

  3 堰塞湖的治理

  堰塞湖是由于山体滑坡、崩塌以及泥石流等堵塞河道而形成的湖泊,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地震发生后往往会产生大量的堰塞湖,2008 年 5 月 19 日统计的汶川地震产生的坝高 10m 以上的堰塞湖就有 33 个 [12],见表 3。堰塞湖形成后可能淹没上游,带来生命财产损失,若不及时采取措施,一旦溃决,还会给下游造成更大的灾难 [13]。堰塞湖的治理有爆破、开挖溢流道和水泵抽水等方法。对于达到水库标准的堰塞湖坝体,可以形成天然水库,用于发电、灌溉和旅游等。新西兰的韦克瑞莫纳湖是由 2200 年前的一次滑坡形成的,滑坡滑入韦克瑞莫纳河谷形成了堰塞湖,滑坡体形成了一个堆石坝,坝高约 400m。新西兰利用 400m 高的大坝,沿韦克瑞莫纳河开发了 3 座梯级电站。美国蒙大拿州大地震形成的堰塞湖是全球最有特色的地质湖泊之一,每年吸引大批游客前往旅游。该堰塞湖号称全美第一的静水钓鱼湖,为钓鱼者提供了专门采购的鲑鱼与虹鳟鱼等优良鱼种 [14]。

  结语

  地震结束后次生灾害还会继续危害灾区,严重威胁到了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对泥石流、崩塌和堰塞湖要即时防治。泥石流需要做好应急预警,将淤积区开发为良田;崩塌区设置防护工程,石材可用于灾区重建;堰塞湖的坝体如果达到了水库的标准可以改造为水库,用于发电和旅游。

  相关期刊推荐:《四川地震》(季刊)1977年创刊,本刊是四川省地震局主办/四川省新闻出版局主管的综合性地震学术刊物,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刊登:地震监测、地震预报、测震学、地球化学、地震地质、工程地震、地震社会学、历史地震等方面的信息。主要面向从事地震监测、预报和地震工程以及有关的科技工作者,高等院校师生等。有论文投稿的作者,可以与在线编辑联系。


《“5.12”汶川地震区地质灾害治理新思路》
上一篇:探讨地震宣传对抗震救灾的重要性
下一篇:GIS技术在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应用
更多>>

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