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时......

学术咨询服务
当前位置: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农业职称论文》绵阳市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

绵阳市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

来源: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作者:田编辑时间:2020-03-18 08:53
扫码咨询

  摘要:四川省绵阳市是一个农业大市,但其农业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落后的生产方式,从而导致农业的市场竞争力不强。因此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以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同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是当前绵阳市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幸福美丽绵阳的必由之路。生态循环农业是可以把经济、社会、生态三种效益都提高的一种农业发展模式,它强调资源投入最小化,生产过程清洁无害化,资源利用最大化。在缓解农业资源不足、突破环境约束的瓶颈、改善农产品品质、提高农业产出效益与农产品的竞争力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绵阳市可以通过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帮助其农业发展方式转型升级,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帮助农民即增产又增收,最终促进绵阳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绵阳市;生态循环农业;困境;对策

绵阳市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

  1前言

  1.1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研究背景我国的经济实力在不断的提高,农业也在蓬勃的发展,但在取得阶段性胜利的同时,我国农业发展的新挑战和新问题也在不断显现。大背景下,国际市场上的农产品价格在下降,而国内“蒜你狠”、“姜你军”、“豆你玩”等现象却频繁出现。农业生产成本不断提高,但从政府层面来讲,农业补贴政策也都已经接近极限,无力再调。农业资源的短缺、质量恶化;农药化肥使用量的居高不下、低效率;以及城乡资源配置的不均衡等因素都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业的发展。想要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益,突破当前不利因素的束缚,改造升级农业发展方式是当务之急。

  1.1.2研究目的

  首先,通过对国内外生态循环农业的文献研究,界定生态循环农业的概念和特征;本文将对绵阳市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进行实证分析,结合文献和实地调查,对绵阳市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条件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现阶段取得的成果,旨在通过现状分析解析出绵阳市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程度,所处的发展阶段,为研究绵阳市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做好铺垫。其次,本文将借鉴国内外优秀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经验,旨在通过对国内外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经验的总结,得到对绵阳市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启示,并结合绵阳市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条件,提出适宜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对策,以解决现阶段绵阳市生态循环农业所面临的困境,促进绵阳传统农业发展形式的转变,使其向低投入、低污染、高效率的现代农业发展。

  1.2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国外研究现状

  1.2.1.1理论研究循环经济的萌芽在当前学术界公认的是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即环境保护意识兴盛的时代。人类第一次正视环境问题的标志是随着《寂静的春天》的出现而出现的,这本书于1962年在美国问世。1968年,罗马俱乐部提出世界将达到极限的观点,在其1972年出版的《增长的极限》中,提出了许多亟待解决的全球性的问题,如人口、粮食安全、资源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掀起了世界性的环保热潮。此时,“循环经济”的思想已经开始影响着人们。“宇宙飞船理论”第一次出现了与“循环经济”有关的概念。K.鲍尔丁(KennethE.Boulding)认为“地球资源以及地球的生产能力都是有限的,在地球上建立循环生产系统是非常有必要的。”他主张以“循环式经济”代替传统的“单程式经济”,即把以“资源—生产—消费”为特征的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转变为“资源—生产—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式经济。使得资源能够被充分地利用,同时减少废弃物的产生,从而把生产活动对环境造成的伤害降到最低,以保障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2.1.2模式研究

  由于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土壤气候等因素的不同,各个地方有适合于自己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因此一些典型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也就形成了;虽然对于生态循环农业的说法与我们有所不同,但其内涵都是大同小异的,国外生态循环农业的典型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8](1)轮作型生态农业模式生态农业在瑞典发展的很好,也随之涌现出来一大批生态农业主。禁止使用农药、化肥与驱虫剂等化学制品,倡导只使用畜禽粪便等有机肥料。为了保证土地肥力和减少病虫害,尤其是豆类与牧草,要坚持轮作。没有使用化学肥料、农驱虫剂等使得农作物的产量比普通同类农作物要低一些,但售价却高出很多,虽然减产但是却增了收,同时还保护了环境、为人类提供了健康的食物。(2)“绿色能源”农业模式20世纪90年代初,德国科学家实验发现可以从某些农产品中,提取出矿物能源与化工原料的替代品,他们从甜菜、马铃薯、油菜、和玉米中提取乙醇、甲烷;从菊芋植物中提取酒精;从羽豆中制取生物碱。这些“绿色能源”和化工原料替代品,即实现了农产品的再利用,也降低了对有限资源的利用,并对环境起到了保护作用,是完全符合循环经济的原则的。

  1.2.2国内研究现状

  1.2.2.1循环农业概念界定研究我国生态循环农业是从生态农业发展而来,最初是以生态农业的方式展开的试点工作,直到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才把生态农业上升到“循环农业”,而生态循环农业并不是简单的“生态农业”加“循环农业”,它对“生态”和“循环”同样重视的,是两者的有机结合,是密不可分的有机统一体。[9]

  1.2.2.2关于生态循环农业制约因素的研究当前对制约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因素,大多数都是从政策、农户、资金、技术等某个方面来论述的,[16]可总结为:(1)对生态循环农业的概念不明确,不了解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模式。农民更关注利益,由于短期利益,他们忽视了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一些地方领导对生态循环农业体系建设不够重视,缺乏对生态循环农业的宣传。因此,资源浪费、生态环境破坏和农业生产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这些都严重阻碍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2)对农业的资金扶持力度不够。生态循环农业在中国仍处于萌芽阶段,需要大量的资金来建立相应的配套设施。但目前国家财政对生态循环农业的投入还远远不能满足其发展的基本需要。(3)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尚未完善。生态循环农业遵循“3R”原则,强调减少资源投入,加强高新技术的投资,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保障其能实施完成的基础,由于目前中国在农业科技领域的相关技术还不成熟,严重阻碍了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

  2生态循环农业理论基础

  2.1生态循环农业的特点

  生态循环农业是一种可以做到以最少的资源投入获得最大产出,并且对环境伤害最小的农业生产模式。它倡导清洁化的生产过程,对改善农产品的品质,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有着促进作用。其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1)“三高”农业,即产量高于一般农产品、农产品质量高、产出品带来高效益。在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的指导下,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手段,借鉴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生态循环农业,它改变了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困境,投入现代农业科技,为农作物创造适合的生长环境,能够使得农作物获得较高的产量。生态循环农业注重资源的低投入和生产环节的清洁,以提高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另一方面,在生态循环农业的循环过程中,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对环境的破坏也随之降低,同时资源的集约节约化使用,也使得农业生产成本降低。由于生产过程中,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提倡施用农家肥、有机肥,生产出来的农产品“绿色无污染”,其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市场上的售价也就随之增高,因此,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是完成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者同步提升目标的一种手段。[26](2)生态循环农业是一种遵循循环经济理念的新生产方式。生态循环农业的生产活动按照“投入品—农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新产品”的反馈流程组织进行。提升了农业资源投放品的利用率,确保了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有效地缓解了农业资源短缺的困难局面,充分利用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提倡清洁生产,节约消费,坚决抵制外来有害物质的进入,生产农业废弃物,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防止破坏生态系统。

  2.2生态循环农业的理论研究

  2.2.1可持续发展理论20世纪50到60年代,城市化、人口、资源等矛盾日益突出是经济增长带来的结果,人们对经济增长等于发展的模式提出了质疑,并引发了热议[28]。1962年,《寂静的春天》一书的问世,将人们关于发展观念上的争论扩大范围至全世界。之后,随着《增长的极限》、《只有一个地球》、《频临失衡的地球》等书的出版,人们对生存与环境的关系的认识重新到达了一个境界。[29]

  2.2.2循环经济理论人类在发展过程中,越来越感到自然资源并非用之不竭,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也非常有限。[33]人类社会想要持久的发展下去,那么探索新的发展方式,减少对资源的耗竭和对环境的破坏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此背景下,循环经济应运而生。循环经济(CircularEconomy)的核心是资源的循环利用,其遵守的原则是“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其特点是低损耗、低排放、高效高质,其发展理念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不谋而合。循环经济就其本质讲是一种生态经济,用于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的理论,是生态学规律而非机械论规律。[34]循环经济模式一改传统的以纯追求经济利益为目标的线性(资源一产品一废物)经济发展模式为“资源一产品一副产物一资源”的封闭循环,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并将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减至最低限度。从而形成“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35]循环经济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日趋紧张的环境资源,提高对环境资源的利用率。

  3绵阳市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现状

  绵阳地处四川盆地西北部,幅员面积2万平方公里,辖5县3区1市,2015年末乡村户数:138.45万户,乡村人口数:417.79万人;乡村劳动力资源数:268.36万个,乡村从业人员247.67万人;乡村劳动力中转移出省的劳动力66.88万人。耕地面积423.4万亩,其中坡度25度以上的耕地面积34.98万亩。水田191.98万亩,旱地231.43万亩(其中:水浇地106.66万亩),农民人均耕地面积约1.01亩;园地69.08万亩;林地1770.6万亩;草地50.85万亩;设施农业地107.85万亩。独特的地理风貌,适宜的气候,便利的交通,充沛的水源,都为绵阳市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提供了保障。

  3.1绵阳农业发展基本模式

  绵阳市在推进“沃野绵州”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建设中,认真探索和总结经验,初步形成了生态化资源循环共生模式和多元化产业融合互促模式的两类典型模式。

  3.1.1生态化资源循环共生模式

  3.1.1.1按区域类型和产业发展要求分类(1)坝区模式“1+N”种养结合模式(猪—沼—果、粮油、菜)、稻田共生模式(稻鸭、稻鱼)、种植业内部间套轮作模式(“千斤粮万元钱”粮经复合高效模式、水旱轮作模式)、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模式等。(2)丘区模式“1+N”种养结合模式(猪—沼—果、粮油、菜;牛、羊—沼—作物或青贮饲草)、商品有机肥开发模式(畜禽-粪便-有机肥-农作物模式)、稻田共生模式(稻鸭、稻鱼)、林下经济模式(林禽模式、林畜模式、林下种植模式)、种植业内部间套轮作模式(“千斤粮万元钱”粮经复合高效模式、水旱轮作模式)、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模式等。

  3.1.1.2按带动主体和循环圈的大小分类(1)家庭微循环模式——农户种养自循环按照“资源化、无害化、生态化、个性化”的原则,发展家庭微循环模式。如梓潼县二洞乡“大柏树养殖合作社”,林下养殖跑山鸡,林木给鸡带来庇护,鸡粪则成为林地的肥料,两者相辅相成,年出栏跑山鸡2万余只,所带来的纯利润超过了30万元;仙峰乡的养殖大户罗青云,把通过低效林改造流转而来的一千亩林地用来种植核桃树,核桃树下养殖跑山鸡,同时还引进300只简阳大耳种羊,以此成立自己的家庭农场,自己的事业做的风生水起的同时,还带动周边的农户一起发展林下养殖;“禾通种养专业合作社”则采用稻-鸭共育生态模式,“一水两用,一地双收”,起到除草、防虫、增肥、融氧、节本的功效,生产优质无公害的稻米和肉鸭,售价是普通大米和普通肉鸭的1.5倍,促进农户增收550元/亩。(2)园场小循环模式——果园农场内循环梓潼县推广养殖场配套果园,根据养殖场的规模,配套相适应的规模果园,养殖场排泄物采用干稀分离,发酵处理,用于沼气发电,剩余沼渣沼液则灌溉果园的园场小循环模式,以适应丘区较小规模的循环农业发展。对益恩种植专业合作社、牛头山种养基地等在内的10个生态循环农业经济示范点进行集中打造。其中,三泉乡泉源家庭农场流转土地2000亩,发展优质猕猴桃1740亩,建设标准养殖场2栋,打造绿色有机种养基地。通过干粪还田、沼液灌溉、土壤改良、模拟野生,实现化肥、农药零使用、污染零排放。

  3.1.2多元化产业融合互促模式

  3.1.2.1产业链延伸模式农业产业链延伸模式可以有四种情况,一是农业内部的产业链延伸;二是农业向第二产业延伸;三是农业向第三产业延伸;第四则是农业与前后产业的共同结合。农业产业链不仅仅是产业链条的延伸,还应该包括农产品价值、供需链条、企业链条的延伸。产业链条的延伸,可以改变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改变农民增产不增收的局面。如:三台县神龙粮油公司采取“公司+贸易商+基地+农户”的模式,以高于市场价一定幅度的价格收购基地内各类优质油菜籽,引导农户发展优质高产增收油菜品种。形成了油菜种植与加工有机结合的一二产业融合模式;盐亭县绵阳市嫘祖酿造厂联结农户,通过定单方式发展辣椒2万亩;榉溪榨菜厂采取“包种苗、包技术、回收产品”方式引领榉溪、金鸡等地发展榨菜基地1万亩,农户晚秋生产榨菜年亩平产值达1000元以上。

  3.1.2.2农旅融合模式农旅融合模式是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衍生出的休闲农业或乡村旅游新业态项目,赋予农业新的附加功能。如以蚕桑为载体建成了“现代蚕业文化体验园”,以蔬菜为载体建成了“金锋‘十里长廊’蔬菜产业基地”等各具特色的乡村休闲农业景点;三台县的郪汉农耕文化、云台观道教养生农业;游仙区的“七朵鲜花”:街子兰花、东林月季、小枧牡丹、徐家荷花、柏林玫瑰、魏城梅花、仙山杜鹃等。

  3.2绵阳市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取得的成果

  2015年下半年,生态循环农业才在绵阳市开始实行推广,虽然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体系与推广模式,通过近两年的探索与发展,绵阳市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3.2.1示范点情况绵阳市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沃野绵州”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工程建设的意见》,加速构建现代生态循环农业体系,首批启动实施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示范工程24个。

  24个生态循环农业示范点多采用种养循环模式,利用畜禽养殖产生的排泄物发酵制成生物肥,再用于种植业的施肥,这样既解决了畜禽粪便的循环使用,同时减少了化学肥料的使用,提升种植产业的质量,也减少了环境的污染。但由于处理技术、生产体系的不完善,大多数畜禽粪便的使用达不到标准,以及畜禽排泄物的生产量远远大于使用量,又给绵阳市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带来了其他的问题。

  3.2.2农村社会经济组织情况2015年,绵阳市积极推进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全市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424家,实现农产品加工经营销售收入347亿元;全市市级以上农民合作组织达到2490个;家庭农场注册登记总数达到1660个;种养大户全市有10778户,全市新型经营主体带动面达到了65%以上。正是由于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的加入,绵阳市生态循环农业才能有序的推动,但由于政府部门在生态循环农业上的补助政策还不完善,补贴范围比较狭窄,也对新型经营主体的积极性起到了负面的影响。

  4结论与展望

  实施生态循环农业,可以有效的降低种植、养殖成本。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有利于适应市场需求,打造绿色、健康、有机农产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可以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减少环境污染,给农民增加就业机会,促使农业各环节紧密结合,融合发展;通过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能够在更高的标准上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创造新供给、满足新需求、引领新消费,让农民可以获得其他产业所带来的附加收益。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能较好的应对大面积山区和丘区干旱缺水、农业设施条件差的制约,能加快低产田地、低效林地的改造利用能力,能提升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为农业去产能调结构,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优质特色农业奠定基础。绵阳市的农业资源较为丰富,适宜的气候,充沛的水源,独特的地势,强大的科研实力,都为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提供了基础条件。绵阳市从2015年9月开始推广提倡生态循环农业,经过两年的发展,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面临着一些发展上的困境。因此,对绵阳市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进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本文借助生态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对绵阳市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基础条件、现状成果、资金政策等多方面进行了探索分析,发现了绵阳市当前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还面临的困境,并在实地调研、文献阅读、收集的基础上,提出了绵阳市生态循环农业优化发展的建议,希望能对绵阳市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提供可行的帮助,促进生态循环农业在绵阳市的推广,提高绵阳市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减轻农业补贴两个“天花板”下沉,资源、环境两道“紧箍咒”制约的双重压力,使农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达到最大化,最终推进绵阳市农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美)赫尔曼·E.戴利(HermanE.Daly),(美)肯尼思·N.汤森(KennethN.Townsend)编;马杰等译.珍惜地球经济学、生态学、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297-345

  [2](英)沃辛敦(M.Kiley.Worthington)著;张壬午译.生态农业及有关农业技术[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4.2-5

  [3]刘渝,杜江.国外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及启示[J].环境保护,2010,08:74-76

  [4]吴进,黄忱忱,宁睿婷,冉毅.以新发展理念创新沼气科技在生态循环农业的支撑引领作用[J].中国沼气,2016,34(06):121-124

  [5]程克群,马友华,栾敬东.低碳经济背景下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的创新应用——以安徽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22):52-55


《绵阳市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
上一篇:南京市生态循环农业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
下一篇:龙泉市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主要模式、措施与成效
更多>>

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