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稻田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与环境管理思路
摘要: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布局。生态文明的基础是生态农业,生态农业可以体现资源节约的生态文明理念,有利于推动美丽环境建设。而稻田生态农业又是生态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通过近30年来的发展,我国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稻田生态农业模式。但是,稻田生态农业的发展仍然面临着投入成本高、基层政府与农户不积极、法律政策保障不到位以及技术不完善等问题。亟待建立一套成熟的稻田生态农业环境管理方法,以促进我国稻田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稻田;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环境管理
农业不仅是重要的生产资源,而且具有提供生态系统服务和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双重作用[1,2]。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和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全世界包括我国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需要面临的重大问题。2010年2月6日公布的《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表明,农业源污染物排放是导致水环境污染的最重要因素。同时,我国农业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占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17%以上(全球水平为13%),而农业温室排放量中70%以上和氮肥的制造与使用有关[3]。相比于以工业排放为主的点源污染,农业面源污染起源于分散、多样的地区,地理边界和发生位置难以识别和确定,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更为困难。过量化学肥料与农药的使用,使氮磷积累以及农药残留导致的负面生态效应远远大于作物的产量增益,对于生态脆弱地区产生的负面效应更为显著。研究与实践均表明,发展低碳经济与生态农业,采用生态耕作技术体系,把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资源培育和高效利用融为一体,是减缓温室气体排放、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途径[4]。2008年十七届三中全会在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中,明确提出要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大部署,明确提出了系统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来保护生态环境,加快美丽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为中国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通过近30年来的积极探索,我国逐步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稻田生态农业模式,包括稻鱼、稻蟹、稻鸭、稻鱼鸭、稻蛙等模式,从而推动我国稻田生态农业不断向前发展。
1稻田生态农业的概念与发展历程
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农业发源地之一,种植业在中国的发展已有7000~8000a的历史,在悠久的农业文明中长期领先于世界,而且留下了众多宝贵的农业文化遗产。在长期的实践中,农民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靠抗性品种的选育、丰富生物多样性的互补关系、农田结构和耕作技术的调控来应对水灾、旱灾、风灾、冷害的危害和病虫草害的侵扰。我国利用绿肥从公元450年左右的北魏时期就开始了,《齐民要术》记录了北方利用豆类和芝麻、南方利用苕草做绿肥的实践。在明末《农政全书》和其他农书中记录了麦豆间作、棉豆间作、粮菜间作、稻豆套作、麦棉套作、早晚稻套作等间套作方式。其中不少作物间相互关系的经验至今还在实践中利用。我国的生态农业是在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在总结和汲取了各种农业实践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生态学原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所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集约经营管理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1980年,叶谦吉教授首先提出了生态农业的概念,曲仲湘教授在1980年出版的《植物生态学》一书中提出了生态农场的构想,中国生态学会第一任理事长马世骏先生也于1981年提出了农业生态工程的概念,也有不少学者开始了生态农业模式的发掘和农村试点研究工作,比如卞有生院士在北京留民营开展的生态农业试点、钟功甫在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研究。生态农业是一种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是一条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它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是以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以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为目标,以大农业为出发点,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建立的具有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持续发展的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是较为完整的可持续农业理论与技术体系[5]。中国生态农业在增加粮食产量和增强粮食安全性方面具有优越性,同时也在粮食自给自足和商品化方面找到了平衡点,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和农民收入增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贫困,促进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中国生态农业更适于中国农业的发展。
2中国稻田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与问题
根据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特色和模式的特点,结合前人对生态农业模式的定义,可将我国的生态农业模式概括为: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按照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根据地域不同,利用现代技术,将各种生产技术有机结合,建立起来的有利于人类生存和自然环境间相互协调、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全面提高和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农业产业经营体系。生态农业模式是指特定时空条件下,在生态农业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优化结构与稳定功能的若干生产要素的合理组合形式,生态农业模式在相似条件下具有推广价值和借鉴意义[9]。
3中国稻田生态农业的环境管理思路
稻田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稻田生态农业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强化管理。在充分利用生态学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稻田生态农业的多重价值。在加强生态农业建设的政府组织与领导下,通过生态农业的培训与推广工作,逐步提高基层政府与农户的积极性。最后,通过建立生态农业管理的法制保障,来确保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1在稻田生态农业生产实践中充分利用生态学原理
在稻田生态农业建设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生态学原理,比如生物受生态环境制约的限制因子原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原理、生物与环境的协同进化原理、生物之间链锁式的相互制约原理、能量多级利用与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构稳定性与功能协调性原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的原理等。稻田生态系统已经超越了其作为食物生产地和原料提供地的功能,它还具有许多其他的服务和功能,比如调节大气化学成分、调蓄洪水、净化环境等。中国稻田生态农业技术模式往往把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资源高效利用融为一体,运用生态系统理论与生态经济规律,遵循“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基本原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既充分发挥各个环节专项职能,也强调不同层次、不同环节之间的互补与协作。
3.2充分挖掘稻田生态农业的多重价值
稻作生态系统是最重要的农业生态系统之一。长期以来,人们对稻作农业功能的认识仅限于其粮食生产功能。随着全球性价值观改变、环保意识提高,稻作农业的功能被重新认识,除粮食生产功能外,还具有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稻作生态系统的多重功能体现了水稻生产的溢出效应,即稻谷与其他公共物品和服务的联合产出。由于这些公共物品和服务具有非市场特征,难以在市场上进行交易,容易造成市场失灵。如果能够量化这些价值,不仅可以促使人们全面认识稻作生态系统在支撑农村经济建设、维护农业生态健康和保障国家农业安全方面的地位和作用,也有利于帮助决策者寻求合理的稻作农业资源配置和稻作生态系统管理方法,为制定农业补偿机制、实施农业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生态农业在中国的发展,不但可以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出口农产品结构优化,而且可以渐进性地改善农田生态环境。这种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兼顾多种效益统一的生产模式,必将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过程中得以重视和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赵荣饮,黄爱民,秦明周.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评价方法研究[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3.19(4):267~270.
[2]杨志新,郑大玮,文化.北京郊区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评估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5.20(4):564~571.
[3]董红敏,李玉娥,陶秀萍等.中国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与减排技术对策[J].农业工程学报.2008.24(10):269~273.
[4]闵庆文,孟凡乔,韩永伟等.稻田生态农业:环境效应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5.
[5]李全胜.我国生态农业建设的理论基础[J].生态农业研究.1999.7(4):1~4.
[6]卞有生.中国农业生态工程的主要技术类型[J].中国工程学.1999.1(2):83~86.
《浅谈中国稻田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与环境管理思路》
- 职称论文刊发主体资格的
- 政法论文浅析工会法主体
- 化学在初中教学中的情感
- 中学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方
- 法治论文投稿法治型市场
- 杂志社论文发表浅析推动
- 新疆教育报投稿浅析学生
- 分男女招生录取的合宪性
最新优质论文
- 如何提供职称论文的知网
- 教师类职称论文一般多少
-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
- 医学领域cscd期刊怎么查找
- 新闻专业有哪些职称
- 职称晋级论文检索才认可
- 论文发表三步曲
- 职称评定需要发表什么样
论文发表问题热点
- 工程管理专业论文摘要准
- 发表职称论文如何鉴别期
- 电力系统职称核心期刊怎
- 《教育探索》核心级教育
- 博士生毕业论文答辩技巧
- 简述机械工程师基础考试
- 毕业及职称论文发表需要
- 硕士从助工晋升中级职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