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时......

学术咨询服务
当前位置: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农业职称论文》马克思生态技术观与我国智慧农业发展路径初探

马克思生态技术观与我国智慧农业发展路径初探

来源: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作者:田编辑时间:2020-04-14 08:47

  摘要:自从工业革命以来,生态危机就不断显现。对此,马克思认为人类应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充分了解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并通过技术的革新来解决日趋严重的生态危机问题,实现技术的生态转向。生态技术在马克思的著作中虽然没有得到专门的论述,但是通过研读其著作,马克思理论当中还是蕴含着非常丰富的生态技术思想。本文系统对生态技术及智慧农业的相关概念进行了阐述,并指出生态技术支撑智慧农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科学地分析了马克思生态技术观形成的背景,从工业废物资源化、农业废物资源化和重视技术在生态治理中的作用等三个方面阐述了马克思生态技术观的内容,并提出自在尺度、人本尺度和时空尺度是马克思生态技术观的伦理向度。进而分析了我国智慧农业发展的现状,我国智慧农业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面临许多问题,比如:智慧农业之实践主体文化水平低、智慧农业之技术基础相对落后、智慧农业之经济投入严重不足等,由于这些的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我国智慧农业的发展。但是,发展智慧农业是我国解决农业面源污染的应然。因此,我们应该运用马克思生态技术观来指导我国智慧农业的发展,并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发展生态技术来推行清洁生产、发展新型农业合作社,以及适当借鉴国外发展智慧农业的经验等方面探索了我国智慧农业发展的路径。“三农”问题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而农业的发展问题则是重中之重。智慧农业作为一种新兴的农业发展模式,为我们解决农业绿色发展问题提供了新的出路,而马克思生态技术观也必将为我国智慧农业的发展提供重要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生态技术;智慧农业

  一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意义

  1、问题的提出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态环境危机也随之出现,不但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资源即将耗尽,农业的环境污染也日趋的严重。当前,我国农村耕地的受滥用化肥农药污染问题特别严重,因此,农业生态环境亟待改善。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刻不容缓。美国科学家卡奈尔就说过:“日常供应的食物中所含的营养成分已大不如以前,食物虽保持了原来的外形,但受大量生产的影响,品质已经变化。化学肥料只能提高作物的产量,却无法补充土壤中枯竭的‘全部元素’,因此影响到了食物的营养价值。”①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由于受传统农业的影响,通过大量高能耗工业产品如化肥、农药、燃油、电力等投入来维持农业的产出。土壤肥料投入约占总投入的一半,长期过量的化肥使用造成土壤中金属离子、硫酸盐、氯化物逐渐积累,对土壤结构产生长期影响,导致土壤金属含量变化、酸碱失衡甚至盐碱化、板结的情况,直接影响农作物的质量和产量。农药的大范围过量使用在防治病虫害的同时导致生态环境、地下水及地表水污染,产生了严重的公共卫生和环境方面的问题。这种方式已经不适应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农业生态环境危机的出现,为了解决环境问题,人们不得不对其发展的模式进行反思,如何从人与自然相互和谐的关系来解决农业污染问题,避免不合理使用技术造成环境污染,从而使技术朝着人与自然相互和谐的方向去发展。合理运用生态技术来解决化肥农药的合理精准的使用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是当前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对此,寻求理论上的支撑也就显得非常重要,通过对马克思的理论研究分析发现马克思的生态技术观的理论对我国解决农业生态环境危机,发展智慧农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通过对马克思经典著作的研读,同时借鉴马克思生态技术思想的现有研究成果,深入挖掘马克思生态技术理论,从人与自然相互和谐的发展方向出发,有利于对马克思生态技术观的理解和把握。同时,马克思的生态技术观,对解决我国当前所面临的农业环境问题和发展智慧农业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理论指导。

  (2)现实意义通过本文研究有利于我国合理运用生态技术推行清洁绿色生产,为我国发展智慧农业,建设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业发展新格局提供现实指导,从而实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绿色”发展。

  (二)国内外的研究综述

  1、马克思生态技术观的研究现状自从人类社会面临生态危机以来,国内外学者自发地到马克思的著作当中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围绕着马克思的生态技术理论,国内外学者做了如下研究:一是研究了马克思生态技术观的内容。解保军在《马克思循环经济思想探微》一文中马克思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从而出现了大批新型生产工具的问世,在发展过程中通过对生产工具的革新也同样可以提高工业废物的利用率,可以减少对资源的浪费,提高经济效益。生产工具是“物化”了的科学技术,通过运用技术来改造我们的生产工具,减少了生产过程中的废物,从而节约了自然资源,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减少废物在生产过程中的对生态环境的污染。①王耀德在《从马克思的技术观看技术与生态问题》一文中认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谈到“废物”或“副产品”利用时说:“??总的说来,这种再利用的条件是:这种排泄物必须是大量的,而这只有在大规模的劳动的条件下才会有可能;机器的改良,使那些在原有形式上本来不能利用的物质,获得一种在新的生产中可以利用的形式;科学的进步,特别是化学的进步,发现了那些废物的有用性质。”②王树恩、陈士俊在《人类与环境》著作中认为,在马克思看来,废物包括生产排泄物和消费排泄物,是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或污染源之一;依靠科学技术对废物进行“再加工”和“再利用”,则是减少环境污染的可能途径之一。③也就是说,要进行废物回收和利用,就必须运用生态技术作动力。人类不要认为被动地屈服于自然就不会出现生态问题了,其实不然,人类只有通过对技术知识的进步,从调整人和自然的关系出发,才能够维护环境保护和改进生态环境状况。二是把马克思的生态技术观与农业发展相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朱国芬在《马克思主义农业生态观意蕴探析》一文中认为,马克思从当时面临的社会现实出发,具体地考察和分析了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农业生产的状况,阐述了生态农业的初步设想。马克思很早就发现人类的生产活动给自然界造成了不良影响,严重破坏了农业的生态链,他们的思想中已蕴含着生态循环思想的祈向;马克思强调通过利用农业科学技术、改良农业耕作方式来发展农业生产;马克思从生态学视角提出在发展农业过程中应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马克思从当时资本主义社会严重的食品污染的现实出发,提出了加强食品安全的重要性。④王树恩、陈士俊在《人类与环境》著作中认为,在马克思看来,依靠科学技术,特别是农艺学和农业技术,改良耕作方法,如采用革新的排灌法,实行合理的轮作制,施用骨粉等有机肥料等,可以保持和改良土质,保持提高土地的肥力。此外,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土地、沙地和荒地,使之变为种植牧草、小麦和大麦的良田。这样,一方面增加了谷物的产量,另一方面也为饲养牛羊提供了极好的饲料,促进了农业畜牧业的发展,从而又为农业的发展提供更多有机肥料。此外,在客观上也改变和优化了生态环境。可以说,马克思的上述观点已经包含着现代生态农业的初步设想或萌芽思想。

  2、智慧农业的研究现状智慧农业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早期在美国兴起,早期智慧农业是随着信息智能化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农作物的田间栽培技术管理及测土配方施肥等农业技术的出现发展萌芽的。而后又出现卫星定位系统及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和普及,农业发展在生产中得到显著提高。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农业生产能力的不断增强,生产效率显著提高,智慧农业发展将逐渐形成规模。由于智慧农业的逐渐兴起,这一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二、生态技术与智慧农业的内在逻辑

  (一)生态技术

  要想详细了解马克思的生态技术观,首先就必需分清什么是生态技术,即生态技术蕴含的基本内涵,此外还要对生态技术的特征进行深入了解,通过拜读前人关于生态技术的理论著作,对生态技术有了整体把握,加之当今社会严峻的生态形势,生态问题越来越多的受到更多人关注,大家对生态技术已不再感到陌生。生态技术的概念最早是以末端技术的形式出现的。末端技术是指在默认现有生产技术体系和污染物生成的前提下,通过对污染物的分理、处置、处理和焚化等手段来试图减少污染的技术。目前学术界关于生态技术的概念各抒己见,专业背景和行业的不同导致生态技术的概念侧重点也不相同。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学者从生态技术改善环境问题的结果进行定义,认为生态技术就是环保技术;也有学者从生态技术的生产过程进行定义,认为生态技术是节约资源、清洁生产的技术。笔者认为,生态技术是指遵循生态原理经济规律,节约和利用资源,避免或消除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生态负效应最小的“无公害化”或“少公害化”的工艺和产品的总称。

  (二)智慧农业

  我国的农业生产很大程度上还没有完全脱离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土地资源浪费,耕种方式不合理等现象并不少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借助新的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因此,在生态技术的支撑下发展智慧农业就显得格外重要。

  三、马克思生态技术观的理论分析

  (一)马克思生态技术观形成的背景

  马克思生态技术观不是凭空产生的,是在批判和反思传统技术观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以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间的关系为主要目标,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强调技术的应用是实现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相统一,合理的使用技术来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使技术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媒介物。

  1、马克思生态技术观形成的科技史背景马克思的生态技术观也不是马克思凭空想象出来的,它是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理论。自然科学在十八世纪时通过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数学等领域都取得了重大突破。被人们称为“科学的世纪”是在十九世纪出现的自然科学从统治欧洲长达一千多年的宗教神学中把文艺复兴运动解救出来,自然科学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1543年,哥白尼在《天体运行论》中提出了“太阳中心说”,还有从哥白尼的“日心说”到康德和拉普拉斯的“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有力批判了“地心说”长期以来在大文学界占居的统治地位。提出了太阳系由微小的尘埃物质演化而来,宇宙是无时无刻都在处于运动和变化发展之中,而不是静止的。最先打破了宗教神学的束缚的是天文学,电磁感应现象和元素周期律的发现以及地质“渐变论”的提出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

  2、马克思生态技术观形成的人文科学背景

  十八世纪被称作“理性的世纪”,欧洲大陆的启蒙和洗礼的法国大革命后,霸气的神学落后思想和封建神权雇佣不满日益增长,尤其是第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正是由于工业革命的兴起,英国作为世界经济中心,蒸汽动力代替人工进行生产模式,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重视,对理性和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甚至认为人类社会也像物理实验一样,是服从理性发展的规律,会随着理性的进步而进步。科学知识被视为一种排除了人的主观认识的、严格决定论,客观的形式主义,具有绝对的真理和权威。然后它开始超越他们的领域,它蔓延到其他区域。

  (二)马克思生态技术观的内容

  在二十世纪后期,传统技术随着生态危机日益严峻的出现,弊端也随之出来,与此同时技术也出现了生态化的转变,产生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保持生态平衡的一种新技术,这就是生态技术。生态技术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并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其实在生态技术出现之前,马克思在早期虽然没有明确使用“生态技术”这个词语,但在他的著作中已经对资本主义生产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进行了研究,同时在他关于利用科学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的一些论述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技术观内容。

  四、智慧农业在我国发展现状之分析

  民以食为天,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保持农业健康持续发展是社会稳定、改善民生、经济增长的重要保障。2016年,也就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这是21世纪以来党中央国务院连续发出的第13个围绕“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文件特别提出“加强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确立发展绿色农业就是保护生态的观念,加快形成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业发展新格局”。“农业绿色发展”首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它指出了农业转型发展的方向。农业绿色发展的核心还是发展,这个硬道理没有变——没有农业的发展,“三农”问题将无法解决;但农业发展的路径要调整,要转向绿色轨道,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①发展智慧农业,是我国走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由之路。

  5、结语

  当今我们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虽然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时代的不断变革与马克思所处时代的生态环境问题大不相同了。但是,马克思的生态技术观却为人类保护自然,改造自然环境和对生存环境危机的摆脱以及为寻求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的社会发展出路,提供了世界观的基础和方法论的指导。因此,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阐明马克思生态技术观对我国智慧农业发展的影响是非常必要的。历史总是在不断地向前发展,人类的诉求也在不断增强。发展智慧农业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是历史发展的新趋势新方向,我们要顺应历史的发展和人类的新诉求,坚定不移地走绿色、高效、生态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面对着农业发展的新挑战,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已经把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摆在了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从片面追求产量的增加、从过度消耗资源能源的粗放型发展,尽快转移到数量与质量并重、走集约型发展道路,更加注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大精深,深刻挖掘马克思的生态技术观,从源头上找到了发展智慧农业的理论基础,把发展智慧农业置于马克思生态技术观的视野下,用马克思生态技术观来指导我国智慧农业的发展,有助于推进我国发展智慧农业的理论和路径研究。由于我国发展智慧农业的时间比较晚,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还没有形成一套严密的体系,许多领域还存在空白,在发展智慧农业的实践方面也存在很多问题。发展智慧农业的道路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经典作家的著作: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国内著作:

  [1]吕永龙.环境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的政策机制[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

  [2]王树恩,陈士俊.人类与环境[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

  [3]李林.数字城市建设指南[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4]陈昌曙.技术哲学引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5]张华夏.现代自然哲学与科学哲学[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6

  论文:

  [1]刘仁胜.约翰·福斯特对马克思生态学的阐释[J].石油大学学报,2004(01).

  [2]徐奉臻.基于工业技术观批判的生态技术观[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21(7)

  [3]华启和.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发微[J].商业时代,2007(33)

  [4]潘博.马克思的技术价值观[J].职业技术,2006(24)


《马克思生态技术观与我国智慧农业发展路径初探》
上一篇: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产业耦合机理及其效应
下一篇:开启四川秦巴山区智慧农业飞速发展之旅
更多>>

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