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时......

学术咨询服务
当前位置:职称那点事农业职称论文》高唐县小麦生产现状及增产措施

高唐县小麦生产现状及增产措施

来源:职称那点事作者:田编辑时间:2020-07-14 10:05
扫码咨询

  摘要 阐述了高唐县小麦生产现状,对其增产潜力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小麦增产措施,包括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加大高产技术推广力度、加大良种推广力度等方面内容,以供种植户参考。

  关键词 小麦;生产现状;增产措施;山东高唐

  关于小麦的论文范文还有农业论文小麦秸秆还田技术的推广及应用,您可以点击并前往查看。

  小麦是高唐县的主要农作物,常年种植面积46 666.67 hm2以上,约占粮食总面积的48.3%,产量约占粮食总产量的47.8%。近年来,小麦生产实现了“十三”连丰,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小麦产量水平的不断提高,只有通过挖掘资源和技术潜力,才能提高小麦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小麦单产由高产向更高产的飞跃。

高唐县小麦生产现状及增产措施

  1 小麦生产现状

  高唐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小麦生产,制定了一系列扶持和促进小麦生产的政策措施,实现了单产增加、减肥减药、节能环保的目标。2016年,全县小麦种植面积4.78万hm2,较上年增加1 000 hm2;总产量38.2万t,较上年增加8 000 t,实现了夏粮“十三”连丰。

  1.1 小麦布局合理

  高唐县属冬麦区,所产小麦具有产量高、品质好等特点。2010年之前,高唐县小麦品种多而杂,一些品质差、产量低的品种如潍麦8号、邯6172、济南16、聊83-1占全县小麦种植面积的70%以上。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狠抓优质麦生產,促进了小麦品种结构的优化调整。结合小麦统一供种,大力推广高产、优质、抗逆小麦品种,以国审小麦济麦22为突破口,辅助推广鲁原502、洲元9369,逐步实现了以优质麦为主的种植格局。到2016年,全县4.78万hm2小麦中优质麦(济麦22、鲁原502、洲元9369等)播种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87%以上。

  1.2 面积稳定增加

  2005—2010年小麦面积稳定在4万hm2左右,2010年以来,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持续实施,小麦面积稳定增加,到2016年已达4.78万hm2,较2005年增加5 466.67 hm2,增幅达到12.9%。

  2 增产潜力分析

  目前,高唐县小麦面积基本稳定在46 666.67 hm2左右。由于受产业结构调整和小麦比较效益略低的影响,再继续扩大种植面积,将影响当地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因此,依靠扩大面积发展小麦生产的难度较大,只有充分挖掘单产潜力,才能为小麦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2.1 技术潜力

  自2009年实施了小麦高产创建以来,高唐县对现今使用的小麦高产技术进行了集成推广,项目区平均产量9 577.5 kg/hm2以上,较项目实施前平均提高640.5 kg/hm2,并且涌现了一批产量10.5 t/hm2以上的超高产典型,为全县小麦“十三”连丰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据统计,2009—2015年,高唐县承担农业部高产创建累计实施面积1万hm2。2013—2017年,高唐县承担省粮食高产创建累计实施面积18 666.67 hm2。粮食高产创建项目的大面积实施,为全县小麦生产树立了典型、创出了路子。通过示范方的辐射带动,为全县大面积小麦单产的迅速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通过提高这项技术的到位率,可有效改善小麦生产条件,充分发挥技术的增产潜力。

  2.2 品种潜力

  当前高唐县基本以济麦22、鲁原502等优质麦为主导品种。高产创建示范方内,上述2个品种的比例达99%以上,并且全部是经过提纯复壮的种子,其在纯度、整齐度、抗逆性等方面表现出了较好的优势。而在高产示范方外,济麦22、鲁原502的占有率在75%左右,并且纯度、整齐度明显低于高产示范方。可见,通过加速引进、示范、推广优质高产新品种,可充分发挥品种的增产潜力。目前,高唐县正在示范推广的一些小麦新品种,如齐麦2号(国审)、鑫麦296等,通过在高唐县近2年的试验示范,无论在抗性、品质还是在产量方面,都较当前的主导品种(济麦22、鲁原502)表现出了明显的优势,随着这些品种的不断推广,会给高唐县的小麦生产带来质的飞跃。

  3 实现小麦增产的主要措施

  3.1 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

  通过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提高土壤有机质,提高地力水平,实现高产、更高产。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形成土地平整、排灌设施完善、技术集成到位,优质、高效、绿色、环保、旱涝保收的农田,提高小麦生产能力[1]。

  3.2 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针对高唐县风灾、草灾、冻害、虫害频发的特点,建立主动避灾、有效防灾、积极抗灾的新机制,把灾害降低到最低水平。一是防灾。重点抓好规范化播种。通过播种环节实现“七分种,三分管”,提高小麦抗灾能力。二是避灾。依据品种特性,冬性品种早播,半冬性品种晚播。针对冬前使用除草剂效果好、用药量少,但适用期短的特点,提前备好除草剂,提前宣传发动,适期一到,立即全面防治。早春依据各类麦田长势,分别采取防倒措施。针对当前广大农村劳动力少,镇压、深耘断根等防倒措施难以实施的特点,分类分时喷施防倒药剂,降低风害[2]。加大小麦中后期“一喷三防”技术推广,提高防病、防虫、防早衰效果。三是救灾。提前制订应急预案,一旦发生危害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减轻灾害损失。

  参考文献

  [1] 董淑静.2012年长垣县小麦增产关键技术措施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3(8):47.

  [2] 任淑芳,鲁振.浅谈河南省中低产田小麦增产关键技术与措施[J].中国农技推广,2011,27(9):19-20.

  [3] 孔令聪.晚播小麦增产措施[J].农业科技通讯,1991(11):4-5.


《高唐县小麦生产现状及增产措施》
上一篇:沙地衬膜水稻新品种丰产性与稳产性及适应性研
下一篇:榆林市谷子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更多>>

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