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时......

学术咨询服务
当前位置: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农业职称论文》基于多功能理论的中国乡村发展多元化探讨

基于多功能理论的中国乡村发展多元化探讨

来源: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作者:田编辑时间:2020-12-28 09:28

  摘要:传统的乡村现代化发展范式和地理学关于乡村的区域差异研究之间存在缝隙,不足以为快速演化分异的乡村地域发展提供直接理论支撑。本文引入西方近20年来逐渐兴起的多功能农业与多功能乡村理论,从新的视角观察思考中国乡村多元化发展的目标、路径及对策。首先从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反思中国乡村现代化的基本历程与得失,以及西方国家乡村现代化产生的问题,指出传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在很大程度是以牺牲乡村环境和乡村社会机理脆弱化为代价的,也造成了乡村经济对外部支持的过度依赖,仅仅强调“现代化”发展范式显然是不够的;然后简要介绍了国外多功能农业与多功能乡村理论;在此基础上,从功能角度提出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多元目标,推演探讨农业农村发展的区域差异化路径及对策。

  关键词:乡村发展;乡村现代化范式;乡村转型;多功能农业;多功能乡村;范式转换

  1引言

  “范式(paradigm)最初由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Kuhn)1968年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原指科学实际活动中某些被公认的范例,即科学家集团所共同接受的一组假说、理论、准则和方法的总和,一个稳定的范式如果不能提供解决问题的适当方式,它就会被新的范式所取代,从而出现范式转换(paradigmshift)。“发展范式”是“范式”这一概念在经济社会发展领域的应用,是围绕发展问题所形成的在理论上的共同观点(如何看待发展),以及在此支配下确定的发展目标(什么是重要的)和发展路径与发展政策(什么发展方式有效)的统称。

基于多功能理论的中国乡村发展多元化探讨

  2乡村现代化发展范式及其实践问题

  现代化范式假定社会演化具有平行线性特征,即所有社会都会沿着同样的基本路径,从非理性、技术落后的传统社会,通过技术革新、生产与消费形态升级、社会政治结构和文化改进,演化成现代、理性和技术发达的社会[8]。落后国家可以通过沿着发达国家走过的发展道路实现现代化。从空间类型上,城市代表现代,乡村代表落后,因此乡村经济社会现代化通常与城市化过程融合在一起。在实践中,乡村现代化包含4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是农业现代化,即从生存型农业转变成商品型农业,相应地包括农业的机械化、规模化、专业化和化学化。二是经济现代化,即由单纯依赖农业向依赖更广阔的现代产业转变,如农产品加工业、制造业甚至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三是基础设施和住房现代化,包括农村供水、供电、交通、通讯设施等和住房的现代化。四是社会现代化,指乡村社会的封建迷信、民间文化等被现代的理性、学校教育和社会解放取代[9],村民积极向有素质、有责任心、有进取精神的现代公民个体转变。

  3多功能农业与多功能乡村理论

  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生产主义的、线性的、数量的和出口导向型的经济理性霸权日益受到挑战,生态可持续、食品质量和再地化等成为农业发展趋势。城市空间和城市生活方式在物质上和道德上甚至被看成是“堕落的”,不再是人们的普遍向往和追求,而乡村、乡村生活和乡村占据(ruraloccupance)则代表健康和快乐,许多人选择由城市逃往乡村(escapingtocountryside)度假、居住[25],特别是上层社会和中产阶层。在此背景下,多功能农业和多功能乡村理论逐渐兴起。

  4中国农业农村多元化发展的目标、路径及对策

  4.1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多元目标

  粮食与食品安全,是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基本目标。历经战火洗礼的国家都懂得过度依靠国际贸易和市场经济保障粮食安全是不可靠的,因为战时即使有国家愿意卖,但粮食能否到岸都很难保证。尤其是作为拥有13亿多人口的国家,在人口增长、需求升级、气候变化、城镇化和工业化大量侵占优质耕地等背景下,粮食安全始终是事关社会稳定的头等大事。在粮食数量与结构安全前提下,食品质量安全是更难实现但呼声日益增高的目标。发达国家的食品质量监控经验比较适合大规模、专业化和信息化水平比较高的农业生产。面对海量的小农生产,中国要想建立类似发达国家的食品质量追溯体系面临极高的监管成本,因此如何生产出让消费者放心的食物是中国农业农村发展要解决的难题。

  4.2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区域差异化路径及对策

  三角形三个顶点区域是农业农村发展的三种极端状态,它们更多具有理念意义而非可实现的目标,即超级生产主义(经济)、绝对公平主义(社会)和生态中心主义(自然)。即使实现,也只能是发生或存留极短的时间,在一个很小的区域,在极少数人之间。或者说,现实的农业农村发展必然兼顾经济、社会和自然目标,只不过不同阶段、不同区域的侧重点不同。总体上看,中国农业农村发展走过了封建小农、人民公社和家庭承包经营几个阶段,经济、社会和自然目标的权衡和发展路径几经变化(图1)

  5结语

  长期以来,“现代化”发展范式是指导乡村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流范式,但中国和西方农业农村发展产生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现实问题表明,仅仅采用“现代化”发展范式是不够的。地理学以研究区域差异见长,但也深受现代化发展范式的影响,在提出乡村发展战略方面除了加上强调地方性特征外,可行的办法并不多。本文通过借鉴西方多功能农业与多功能乡村理论,宏观整体上探索了中国农业农村多元化发展的目标、路径及对策。从发展目标上看,4种目标具有不同维度和性质,在实际区域中目标的多元性和相互交织性是基本特征,多元功能协调发展是趋势;从发展路径上看,边缘化路径、城市区域路径和乡村旅游路径等更多是理念和实践层面的微调,居乡兼业路径和乡村绅士化路径涉及路径转折,面临更多不确定性。从发展对策看,与发达国家更强调农业政策不同,中国应强调更加综合的区域政策和社会政策,提高农业农村政策的区域化水平。需要强调的是,本文无法穷尽所有的乡村地域类型,更无法全部涵盖乡村功能发展的实际区域差异,而更多是从农业农村功能角度探讨宏观区域层面农业农村多元化发展的目标、路径及对策。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LiuYS,LuSS,ChenYF.Spatio-temporalchangeofurban-ruralequalizeddevelopmentpatternsinChinaanditsdrivingfactors.JournalofRuralStudies,2013,32:320-330.

  [2]LiuYansui,LiuYu,ChenYufu.Territorialmulti-functionalityevaluationanddecision-makingmechanismatcountyscaleinChina.ActaGeographicaSinica,2011,66(10):1379-1389.[刘彦随,刘玉,陈玉福.中国地域多功能性评价及其决策机制.地理学报,2011,66(10):1379-1389.]

  [3]WilsonGA.MultifunctionalAgriculture:ATransitionTheoryPerspective.Trowbridge:CromwellPress,2007.

  作者房艳刚,刘继生

  推荐阅读: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基于多功能理论的中国乡村发展多元化探讨》
上一篇: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下农地产权结构的法律逻辑
下一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内涵与政策建议
更多>>

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