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时......

学术咨询服务
当前位置: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农业职称论文》美丽乡村建设中衡水市乡村建筑风貌提升策略

美丽乡村建设中衡水市乡村建筑风貌提升策略

来源: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作者:田编辑时间:2021-01-27 09:11
扫码咨询

  摘 要 文章提出衡水市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乡村建筑风貌的提升应尊重本地建筑的发展规律,通过科学合理的途径发挥本地村民的能动性,依托本地特色产业、文化或自然资源,提炼和转化本地传统建筑符号和装饰元素,积极创新当代建筑材料和技术,并将其运用到乡村建筑的更新与改造中,进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建设留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形象​‍‌‍​‍‌‍‌‍​‍​‍‌‍​‍‌‍​‍​‍‌‍​‍‌​‍​‍​‍‌‍​‍​‍​‍‌‍‌‍‌‍‌‍​‍‌‍​‍​​‍​‍​‍​‍​‍​‍​‍‌‍​‍‌‍​‍‌‍‌‍‌‍​。

  关键词 乡村建筑风貌;地域特色;建筑形态

  衡水市正在不断地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整治乡村人居环境​‍‌‍​‍‌‍‌‍​‍​‍‌‍​‍‌‍​‍​‍‌‍​‍‌​‍​‍​‍‌‍​‍​‍​‍‌‍‌‍‌‍‌‍​‍‌‍​‍​​‍​‍​‍​‍​‍​‍​‍‌‍​‍‌‍​‍‌‍‌‍‌‍​。建筑风貌作为体现乡村风貌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一定地域背景下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自然地理环境及人文社会环境等息息相关,是体现所在地域自然和人文特色的重要因素,是提升乡村人居环境品质的关键内容。

美丽乡村建设中衡水市乡村建筑风貌提升策略

  1 衡水市乡村建筑风貌发展现状

  衡水市各乡村经济发展存在差距,自然和社会资源也不尽相同,村落建筑的形式也出现了或多或少的差别。衡水乡村的公共建筑种类较少,除了少数历史建筑遗址外,多为近几年翻新或重新建造的宗教建筑、祠堂等,它们的建筑形态多为对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的模仿或者改造。其他公共建筑如医务室、村委会办公场所及一些公共活动中心等建筑与当地民居建筑形式基本无异。

  少数村落依然存留有传统民居建筑,它们的建筑材料、砌筑方式和装饰元素保留了传统的建筑形式特点。如被列入河北省传统村落名录的堤北桥村,还保留着清代民居建筑,鱼形街布局轮廓、门楼、影壁上保留的局部砖雕装饰,以及一些文物如“武魁”“文魁”匾额等,展现了村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村内存留的大部分传统建筑布局四方四正,一进或多进合院式布局,多为砖、木、土结构,除地基砌砖或石头外,墙体多为砖包土坯,这类建筑也零星地留存在其他非传统的村落中,但多荒废衰败。目前大部分村落建筑以红砖房为主,形成了本地乡土气息浓厚的乡村建筑色彩体系。它们的建筑外观受到了传统建筑形式明显的影响,多采用简化的硬山坡屋顶、覆红色陶土瓦或者水泥砂浆平屋顶,独立的单进合院式建筑布局,正房坐北朝南,居于正中北侧,东西两侧可加盖偏房。由红砖砌成的花纹结构雕刻有吉祥纹样的水磨石饰面或者彩色瓷砖饰面等,集中装饰在门楼、影壁和建筑外立面等部位。总体而言,当地民居建筑形成了一种质朴的视觉感受。建筑内部空间的装饰装修多是对城市室内空间装修方式的模仿。新兴的乡村建筑主要材料是混凝土、砖、金属、玻璃等,它们受到了城市建筑风格的严重影响,建筑风格和内部空间装饰多直接模仿或者改造西式“小洋楼”建筑形态。这三类民居建筑形态也反映了衡水市乡村民居建筑发展的历程,直观地体现了在新建筑材料、工艺技术变化以及城市建筑观念的影响下,本地居民对新住宅形式的探索,以及他们对建筑功能空间、审美和生活方式需求的不断变化。

  2 衡水市乡村建筑风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背景下,不断提高的审美和生活需求与本地乡村建筑空间形态之间出现了不适应的局面,促使村民自发地探索更舒适的居住环境,但是受自身条件限制,在探索过程中出现了乡村建筑风貌发展历程的断层现象,表现在对城市建筑风格的盲目模仿,抛弃了本土建筑的风格特征。而这些现象反映出当代乡村建筑外观及内部空间形态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物质与文化需求,两者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受建筑工艺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一些乡村建筑聚落布局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变得非常强,但同时和自然村落聚落形态形成机制分道扬镳,弱化了传统的建筑风水学、民俗文化、伦理观、自然生态观等对村落格局和住宅建筑选址的影响,直接转化为相对刻板的横平竖直形态,方正的乡村建筑聚落格局缺乏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缺少原始村落布局的灵活性和生命力。乡村建筑融入了过多的城市建筑设计元素,忽略了传统建筑聚落艺术特征和价值[1]。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不断推进,村落的建筑风貌在提升的过程中出现了迷茫与困惑,如乡村建筑风貌的整治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普遍性问题:一些村落仅仅使用白色和灰色的涂料统一涂抹建筑外墙面,形成一种极其粗糙的粉墙黛瓦外在形象,或者辅以与环境不和谐的主题墙绘,生硬掩盖本来朴实厚重的民居色彩和肌理,忽略了其与建筑原本的材料、形态和装饰元素之间的协调关系,这种灰白建筑与周边自然、人文环境格格不入。这便偏离了本地乡村建筑本身的特质,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导致乡村建筑本身结构形态与外在形象产生了巨大反差,不伦不类,破坏了乡村建筑本身的特色,尤其破坏了以红砖为主要材料的乡村建筑群落特征,破坏了典型的北方乡村建筑独特质朴的风貌特征,使整体的乡村建筑风貌脱离了乡村自然和人文环境,失去了它们赖以生存和生长的“根”。

  3 衡水市乡村建筑风貌整治与引导途径

  在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中,衡水市乡村的人居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个别乡村的建筑风貌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是也存在很多问题和各种困惑。在建筑风貌的提升过程中,应满足当代村民生产生活需求,在发挥居民建筑能动性的基础上,做好传统地域特色元素的融合,对乡村建筑风貌进行更科学、更合理的提升与引导。

  3.1 依托地域特色对传统乡村建筑风貌进行引导和整治

  衡水市传统村落的建筑风貌提升中,应该充分保护和活化这些历史建筑,传承、保护村落历史和民俗文化,挖掘和依托地域文化特色,最大化保留传统建筑群落最基本的特征,遵循原生的建筑形态特征,保持乡村建筑群落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如在堤北桥村,其内部建筑群落组成比较复杂,村落中心区域以老宅和红砖房为主,村落外围建筑较新,多使用混凝土、砖等材料,建筑外立面多刷水泥砂浆。该村历史悠久,崇文重学,曾经因人才辈出而被誉为“秀才村”,历史文化底蕴非常深厚,人文资源非常丰富。

  提升堤北桥村的整体建筑风貌,需要针对传统建筑类别和重要程度,分等级对传统建筑进行修缮和维护,保持原汁原味的建筑风貌特色,探索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旅游资源的开发。比如对于存留比较完整的宅院建筑,如石孟豪家老宅、付兴云家老宅等,维护好各大院原本的建筑群落区域,保留好鱼形街巷的村落建筑布局特征,通过使用原材料、工艺技术修缮原始建筑布局遗址,修旧如旧,延续建筑的生命,使之焕发出新的生机。对于一些衰败的相对孤立的老宅建筑,还可以通过后期加固金属框架等或者采取其他保护措施,裸露出传统建筑的形态和结构,使之变成展示传统建筑文化的场地。村落其他建筑,尤其是建筑外立面刷大面积水泥砂浆的建筑,可以进行局部改造,依托现代建筑技术,深挖本土材料的造型能力,完善建筑外观的局部结构、装饰,烘托传统古建筑村落的视觉特征,并且在外观形态上保持良好的联系。在新建筑与传统建筑之间的矛盾和差异中,通过对传统建筑符号的提炼和转码运用,促使两者产生良好的共生关系,形成统一和谐的整体视觉感受,给传统村落注入新的活力,深化村落的文化旅游资源[2]。

  3.2 科学引导村民共同参与非传统乡村建筑风貌的提升

  面对建筑风貌提升中的困惑,非传统乡村应该依托本地文化特色、产业资源或旅游资源,挖掘富有特色的装饰元素和建筑符号,在不破坏原生建筑整体风貌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提升和改造。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通过专业设计人群的适度介入。如通过与高校建筑行业师生的产学研交流活动开展、美丽乡村建筑改造的设计师和艺术家公益活动的开展等,让专业的设计人员与本地村民一起参与其中,从本地居民生活习惯、审美偏好、民俗特点及宗教信仰等出发,提炼地域特色建筑元素,在对村落建筑群的外观形态控制整体规划中,融入现代建筑造型的方法及建造技术,实现对乡村建筑的微更新、微改造,提升乡村建筑群落的美感,保留本地建筑的朴实特色,避免出现“一刀切”现象,不跟风不盲从,保留原汁原味的自身风格特色。

  受经济、技术、材料以及各种复杂的物质文化需求影响,乡村建筑群落长期处于一种缓慢而自发的更新进程中。乡村建筑风貌是本地人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下,结合自身的生活、生产和审美需求,自发进行的一种改造、模仿,或者是在重建中形成的。通过一些乡村内部公共建筑设计更新的示范活动,展示如何运用现代建筑技术和工艺表达乡村建筑的地域特色,引导村民了解和关注相关建筑装饰方法,触发更广泛的社会效应,积极鼓励和引导村民发挥建筑材料自身的特点,在乡村建筑风貌更新进程中,更好地处理建筑装饰和结构的细节。如在公共建筑上,原本只考虑防潮等功能的水泥砂浆饰面工程,设计师对其粉刷材料的形态表现力进行展示,鼓励村民在更新建筑过程中,开始更加有意识地开发建筑材料的造型能力,并将传统建筑元素与符号融入其中,提升乡村建筑的美感,满足新时代人们对乡村建筑形态的审美和功能需求,并赋予乡村建筑持久的生命力[3]。

  对于新村建设而言,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需求,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建筑技术、工艺、材料等去延续本地乡村建筑的整体特色。如可以参考杭州富阳东梓关村的回迁房设计,即将当地传统的建筑符号元素进行抽象提炼和应用,促使那些简洁明快的现代建筑与周围传统建筑、自然山水和谐相映,最大限度保留江南传统民居的韵味,不但更好地满足了当地人们的生活和精神需求,还提升了乡村建筑风貌的整体美感。所以衡水的新村建筑可以从本地传统建筑特征里面提取最具代表性的符号元素,在尊重本地人文、生活以及自然环境特征的基础上,实现地域性乡村建筑整体美感的营造,以及丰富建筑的形态特征表达。乡村建筑形态有其广泛的共性所在,但同时由于每栋建筑都是村民融合自身需求的个体建造,而又存在千差万别,造就了乡村建筑风貌极其丰富的个性特征。在建筑设计与施工过程中,可预留一些适合居民自己展现自我个性和需求的局部空间,如一些局部建筑装饰、空间结构,充分让居民共同营造丰富的乡村建筑风貌特征。

  4 结语

  乡村建筑风貌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受当地自然气候、人们的生活习惯、民俗文化以及材料工艺等因素影响,最终形成的建筑物外观和内部构造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乡村生活、生产需要和精神文化需求,是农村生活的一种外在物化符号,带给人们浓浓的乡土和文化气息。美丽乡村建设进程中,衡水乡村建筑风貌的提升,有赖于尊重本地建筑的发展规律,依托本地特色产业、文化或自然资源等,引导乡村建筑风貌科学化、特色化发展,通过专业设计人员、本地村民的高度参与艺术公益活动等,为乡村建筑风貌提升创设新动能和活力,留下乡土味道和田园乡愁,打造美丽宜居的乡村环境。

  参考文献

  [1]毕宏伟.承德市域乡村建筑风貌整治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7.

  [2]邢世通.基于地域性的新农村建筑风貌改造方法的研究[J].福建建材,2017(10):24-26.

  [3]刘海芊.新农村建设中的民居建筑保护与更新[J].建筑与文化,2016(10):98-99.

  作者王志华 张愿愿 杨文敬

  推荐阅读:安徽建筑工程师职称评审条件


《美丽乡村建设中衡水市乡村建筑风貌提升策略》
上一篇:扎实做好“三农”工作 推进乡村振兴
下一篇:“互联网+农业”模式下“琼枝”包装销售研究
更多>>

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