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时......

学术咨询服务
当前位置: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农业职称论文》白洋淀流域农业节水潜力及种植结构调整研究

白洋淀流域农业节水潜力及种植结构调整研究

来源: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作者:田编辑时间:2021-07-12 09:28
扫码咨询

  摘要:农业种植结构不合理、高耗水作物种植比例偏大,造成白洋淀上游来水减少,加剧了淀区水资源短缺等问题。分析了研究区农业种植结构和耗水的时空变迁,并对种植结构调整中休耕的耗水机理和问题开展了深入研究,提出了种植结构调整建议,为破解休耕制度与粮食安全之间的矛盾,保障雄安新区水安全提供科学支撑。

  关键词:种植结构;调整;农业耗水;休耕;粮食安全

  作为华北平原最大淡水湖泊湿地,白洋淀生态价值非常突出,在缓洪治涝、蓄水灌溉、调节小气候和维护生态环境平衡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白洋淀水生态不仅关系保定市、河北省,更是京津冀区域乃至全国水生态保护的晴雨表。作为雄安新区规划的核心区域,白洋淀水问题极为突出。一方面,来水量减少。改革开放以后,农田灌溉大力发展,用水量剧增;21世纪以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地表水优先供城市使用,导致九条入淀河流“有河皆干”。另一方面,白洋淀地下水超采严重。自20世纪70年代发展农业以来,灌溉需求主要通过开采地下水来满足,地下水水位急剧下降,直接或间接导致白洋淀湖面萎缩。

白洋淀流域农业节水潜力及种植结构调整研究

  一、农业用水现状

  1.农业种植结构白洋淀流域目前耕地面积84.9万hm2,有效灌溉面积达71.3万hm2,占总耕地面积的80.6%。播种面积126.8万hm2,其中小麦、玉米、蔬菜、水果分别占32.4%、37.9%、13.1%和13.6%。小麦和玉米多年平均播种面积分别是44.96万hm2、44.82万hm2,是研究区主要的粮食作物;果树以苹果、梨、桃、葡萄和枣树为主,占果树种植面积的80%左右。蔬菜主要包括25种露地蔬菜,随着人们生活需求提升,设施蔬菜面积比例快速增加。此外区域还少量种植大豆、花生、棉花、红薯、谷类等作物,这些作物主要在雨季生长,灌溉需水较少。

  2.农业灌溉需水量

  研究区多年平均灌溉需水量为22.52亿m3,小麦、玉米、蔬菜、果树和其他作物分别占灌溉需水总量的58.6%、12.6%、5.8%、16.3%和6.7%,小麦是研究区农作物中耗水最多的。丰水年、平水年、枯水年平均灌溉需水量分别为12.80亿m3、22.52亿m3和26.20亿m3。从时间上看,小麦、玉米灌溉需水量变化均呈略有下降趋势,而受播种面积增加影响,蔬菜和果树灌溉需水量显著上升;从空间上看,灌溉需水总量在山区上升显著,而在平原区表现为下降。

  二、农业节水潜力与季节休耕

  过去30年来,我国大力发展农业节水技术,经过多年推广和实践,水的利用效率有了很大提高,如单方水的冬小麦生产效率从1.19kg提高到1.45kg,而夏玉米则从1.35kg提高到1.98kg,单方水的粮食生产效率从0.81kg提高到1.35kg。但“节水”和“用水减少”有着根本区别,在全球能源和资源领域被称为“杰维斯效应”,即效率提高不等于用量减少,水资源亏缺的局面反而越来越严重。以白洋淀上游为例,2014年高耗水的水果、蔬菜种植面积与1990年相比分别增加了6.5倍和3.9倍,实际耗水高达22.5亿m3,种植面积增加是造成白洋淀和雄安新区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

  三、不同休耕制度的耗水机理

  项目组对传统小麦-玉米一年两作制度(S0)和不同休耕制度包括一年一作小麦(SW)、一年一作玉米(SM)、两年三作休小麦(SMWMF)、两年三作休玉米(SMWFW)和全休(SF)进行了长时间段模拟,分析了不同制度的耗水特征。小麦-玉米一年两作的年均蒸散量和灌溉用水量分别为835mm和330mm;一年一作小麦的年均蒸散量和灌溉用水量分别为679mm和305mm;一年一作玉米的年均蒸散量和灌溉用水量分别为577mm和72mm;两年三作休小麦的年均蒸散量和灌溉用水量分别为685mm和180mm;两年三作休玉米的年均蒸散量和灌溉用水量分别为756mm和253mm;全休的年均蒸散量为419mm,同时可对水资源补充85mm。

  四、休耕期节水潜力提升技术

  一年一作玉米即小麦休耕相对一年两作能节省灌溉用水258mm,这是在小麦休耕季地面裸露没有任何措施情况下的节水效果。为减少因前期地面裸露或后期(5月份以后)杂草丛生产生的无效水消耗,可以通过覆盖或耕作措施提升节水潜力。在2018—2020年度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白膜覆盖、黑膜覆盖、秸秆覆盖、化学控草和浅耕等处理对节水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节水效果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黑膜覆盖、秸秆覆盖、化学控草、浅耕、白膜覆盖,对比休耕季没有处理的节水量分别为177mm、71mm、62mm、45mm和8mm。节水效果最差的是白膜覆盖处理,主要原因是覆膜处理早期,保温保湿作用促进杂草生长,并在后期顶出地膜,使地膜失去保水作用。而黑膜作用恰好相反,由于挡光作用抑制杂草生长,同时由于地膜对水汽交换的阻断抑制了土壤的蒸发,节水效果非常显著。除黑膜覆盖处理控草效果显著以外,秸秆覆盖、浅耕和化学控草对控草效果也较好,浅耕和除草剂(控草)也比对照的杂草量减少50%以上。

  五、替代作物耗水机理

  采用6个自动记录大型蒸渗仪组合,精确评估传统种植小麦-玉米一年两作和其替代种植模式如小麦-谷子、小麦-大豆、一年一作春玉米、绿豆-鲜食玉米、一年一作甘薯等种植制度中作物的耗水参数,突破了常规观测中因为手段不同、大型仪器不足带来的观测误差的难题。两年观测结果表明,6种种植模式年耗水量(包括休耕期)从高到低分别为小麦-玉米(856mm)、一年一作甘薯(792mm)、小麦-大豆(760mm)、小麦-谷子(757mm)、绿豆-鲜食玉米(755mm)、一年一作春玉米(713mm)。5种替代种植模式比传统的小麦-玉米一年两作节省水资源64~143mm,其中以一年一作春玉米的耗水量最低。

  六、种植结构调整建议

  1.小麦休耕与粮食安全

  根据不同休耕制度的节水量,估算了研究区需要休耕多少面积才能达到地下水水位不下降的目标,3个情景分别为现状水资源、外调引水2亿m3和5亿m3。例如一年一作玉米(SM),3个情景下需要分别将58%、40%、15%的农田从传统种植制度(冬小麦-夏玉米)转变为SM的种植制度,其结果是小麦产量相应减少55%、41%、18%。显然,情景1和2下的种植结构调整方案将影响当地小麦的自给自足。又如两年三作休小麦(SMWMF),在3个情景下分别需要将99%、69%和26%的农田从传统种植制度转变为SMWMF种植制度,小麦产量相应减少47.5%、35%和15.5%,这一调整策略中情景1会影响当地的小麦自给自足。

  2.加大调水力度,置换地下水源

  休耕政策依靠补贴来推行,河北省休耕补贴是500元/亩。一旦补贴停止,农民将无法承担与这些做法相应的经济损失。北京以南的河北平原是我国粮食主产区,该区域地势平坦,适合大机械化作业,在我国农村劳动力逐渐紧张的背景下,平原区粮食生产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河北平原年均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的6%左右。保定-雄安所在区域为太行山山前平原高产区,根据长期研究,该区域灌溉水利用效率远高于全国其他地区,每吨灌溉水生产粮食4~5kg。如果用南水北调中线补给地下水支撑粮食生产,则农业的水资源补贴每0.5kg粮食低于0.12元,且补贴的主要作物是小麦这一基本口粮,通过增补地下水,适度补贴农业,符合我国口粮安全国策。因此建议加大“引江”和“引黄”调水力度,用地表水置换地下水,保证粮食安全。

  3.休耕期采用保水控草措施提升节水潜力

  小麦休耕相对于传统的一年两作节水258mm,如果在休耕期间对裸露的地面进行处理,如黑膜覆盖、秸秆覆盖、浅耕、化控等,将比单纯休耕提升50~180mm的节水能力。建议休耕季节进行覆盖或者耕作处理,进一步提升节水潜力。

  参考文献:

  [1]GraftonRQ,WilliamsJ,PerryCJ,etal.Theparadoxofirrigationeffi-ciency.Science[J].2018,361.

  [2]ZhangX,ChenS,SunH,etal.Changesinevapotranspirationoverir-rigatedwinterwheatandmaizeinNorthChinaPlainoverthreedecades[J].AgriculturalWaterManagement.2011,98.

  [3]沈振荣,等.节水新概念———真实节水的研究与应用[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

  杨艳敏1,杨永辉1,王璐2,任丹丹3,白志杰4,马乐新1,李传哲5


《白洋淀流域农业节水潜力及种植结构调整研究》
上一篇:滇中受水区农业节水潜力估算与分析
下一篇:新时期农业种植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研究
更多>>

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