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农业教育服务社会的分析与思考
摘要】高等农业教育被认为是促进和引领农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中举足轻重。通过对我国目前高等农业教育服务社会的梳理和思考,发现其优势和劣势同在。本文通过对高等农业教育发展历程的分析,同时结合当下农业发展的需求,对高等农业教育服务社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关键词】高等农业教育;服务社会;优势和劣势;分析与思考
高等农业教育在近120年的发展过程中,在各个方面进行探索。新时期下的农业创新和农业现代化亟不可待,高等农业教育肩负为农业现代化输送专业人才和新科技的重任,其服务社会的本质也就凸显出来了。在此过程中必然会出现问题障碍,为此笔者主要针对这一问题,通过对高等农业教育服务社会的现实条件和约束条件进行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旨在从理论以及现实的应用促进高等农业教育更好地服务社会。
1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轨迹
高等农业教育起步较晚,是经过清末变法维新的推动和“新政”初期的改革,在“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的口号下,学习和借鉴西方经验的基础上创立的。高等农业教育始于20世纪初,其开端被认为是1897年杭州蚕学馆的创建,距今有100余年历史。回首这100余年,其发展经历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效仿日本,借鉴欧美,参照苏联,自主探索。第一阶段,效仿日本。这一阶段从清末到1922年,是起步阶段,主要效仿日本的农业教育体系,期间先后创立了农科大学4所和农业专门学校8所。第二阶段,借鉴欧美,大致从1922年到1951年。1922年,北洋政府颁布实施“壬戌学制”,高等农业教育从全面效仿日本逐步转变为学习借鉴美欧发达的成功经验,初步建立了自己的教育体系。第三阶段,参照苏联。从1952年到1978年“文革”结束,几乎照搬苏联模式,把原先设立在综合性大学分化出来组建成独立的农科院校。第四阶段,自主探索,从1978年至今。这一阶段,我国高等农业教育广泛吸收发达的先进做法,主要考虑高等农科教育如何适应和满足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需要,在政策层面给予了高等农业教育前所未有的支持。短短100余年,高等农业教育从无到有,在社会发展中起着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在新时代下,我国高等农业教育在服务社会过程中仍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还是需要通过改革来不断修正问题,勇于面对挑战。
2服务社会的现实条件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并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总要求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这对我国高等农业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也肩负了新的历史使命。
2.1我国高等教育向普及化阶段迈进
马丁·特罗提出高等教育三阶段理论,即精英教育阶段、大众教育阶段和普及教育阶段,他以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作为衡量一个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程度并划分其历史发展阶段的量化指标。从图1可以看出,1978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是1.55%,到了2002年上升至15.00%。马丁·特罗认为当达到15.00%时,高等教育已经转向大众化阶段了。再到2016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就高达42.70%,按照这个趋势,官方预估到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会达到50.00%,那时的高等教育就开始快速迈向普及化阶段了。这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惠及更多学生,他们积累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将是社会发展质量的重要因素。
2.2高等农业教育孵化现代化新型农业人才
我国高等农业院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致力于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高等农业教育不仅要求学生学习农业专业的理论知识,还非常重视实践能力的训练与培养,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院校里主张学术自由,鼓励文化创新,也提倡“生态农业、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思想和理念,这使得农业专业学生在积年累月的熏陶下,秉持一种优秀文化理念进行农业方面的研究,有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
3我国高等农业教育与现代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约束条件分析
我国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将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推进。目前,我国高等农业教育虽然正朝着这些方面努力,但我们要正视已存在的问题,深度挖掘问题内容,调整战略,促进教育和社会的发展。
3.1仍缺乏对农业院校的政策和财政支持
当前,地方农业院校是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主体,其所能获得的财政拨款和其他经费投入却相对较少,制约了整个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高等农业教育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其对社会服务质量的高低。另一方面,对于农业院校与农业产业部门合作协调发展的政策不到位,导致二者分离,使最新科技成果不能及时有效转化和推广,这使得它们相互反馈作用不能充分发挥,也制约了高等农业教育服务社会的功能。
3.2人才的有效供给不足以支撑现代社会发展需求
人才有效供给不足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人才数量的不足。文章提及如今的大众化教育,是针对高等教育而言,但是在高等农业教育领域,相关专业人才数量仍然缺乏,并且人才分布不合理。第二,人才质量不高。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驱动下,许多农业高校都把扩大办学规模放在首位,而忽略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和现代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从这两方面来看,当前农业人才培养趋于统一模式化,缺乏农科特色,跟不上时代发展。
4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4.1竭力营造良好政策环境并提供财政支持
政府应该加大对高等农业院校的财政支持,使学校对其专业发展没有后顾之忧。农业领域尤其注重理论联系实践,通过财政投入,院校可以开展更多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从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提高高新技术对农业乃至社会服务的能力。
高等农业院校也要依据自身优势,注重与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的同类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协同发展。这就提及对于农业院校与农业产业部门协调发展的政策,要在二者优劣势基础之上,建立稳定的协同发展模式,制定相关政策为二者合作构建桥梁,共同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最后达到服务社会的目的。
4.2根据时代需要提供人才有效供给
随着农业现代化步伐的不断加快,近年来我国农业产业发展变化也随之变大。农业问题从总量不足转向结构性矛盾;农业供给对象从追求吃饱转向追求健康而营养;务农者的务农目的也从自给自足转向增收致富。种种变化都要求我国农业方面的相关人才供给要顺应时势,即人才供给要保证数量和质量的一致。高等农业教育旨在培养人才,这类人才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而且要掌握实用技能,以此来服务农业或是社会其他领域,这就要求农业院校的办学必须从实际出发,在农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上进行创新,增设实践课程,加强知识运用于实际的能力,培养特色高新科技型人才。这样才能满足时代发展需要,达到人才有效供给的效果。
结语
自古以来,农业发展都关乎整个的发展,即使以新能源和生物技术为主导的第四次技术革命兴起的时代,农业都是新能源产业和生物产业不可或缺的基础产业。任何一个产业发展都是一个长期且持续的过程,它对社会和的影响都是潜移默化的。接受过高等农业教育的人才应该参与这个过程。为了实现高等农业教育服务社会的目标,政策和财力,农业院校的教师素质和授课能力,学生的思想和学习能力,社会的看法和鼓励,都应该有很大提升,这不是一场个人的战役,需要的是整个社会的努力。
作参考文献
[1]申书兴,张建政,翟玉建,etal.从人才培养模式看高等农业教育的创新与回归[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9,11(1):89.
[2]李华兴.民国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146.
[3]李勇军,杨德利,任光超.基于供给侧视角的高等农科教育改革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17(2):81.
[4]习总书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1).
沈宁洁
《我国高等农业教育服务社会的分析与思考》
- 职称论文刊发主体资格的
- 政法论文浅析工会法主体
- 化学在初中教学中的情感
- 中学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方
- 法治论文投稿法治型市场
- 杂志社论文发表浅析推动
- 新疆教育报投稿浅析学生
- 分男女招生录取的合宪性
最新优质论文
- 云南教育论文征稿都有哪
- 北京泓泽文化发展有限公
- 评职称一般要求第几作者
- 职称论文发表有什么要求
- hpv论文可以发表哪些期刊
- 建筑高级职称论文发表期
- 一篇论文多少参考文献合
- 出版科学投稿要求
论文发表问题热点
- 数学教师论文可投稿哪些
- 幼儿学前教育论文格式准
- 进设计院工作对职称有要
- 简述土木工程师参加专业
- 当代陕西咨询信箱是什么
- 简述什么是网络营销工程
- 大学生转专业需要发表论
- 教师评职称认可的专业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