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时......

学术咨询服务
当前位置: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农业职称论文》农业科技与乡村产业发展的匹配性分析

农业科技与乡村产业发展的匹配性分析

来源: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作者:田编辑时间:2022-01-13 09:07

  摘要:强化农业科技的支撑作用符合乡村产业的发展取向,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将农业科技视为准公共产品,通过构建指标体系,基于匹配度模型,测算发现:农业科技与乡村产业之间匹配度不高,从供给端和需求端看,问题产生的原因在于农业科研体制条块分割问题严重、科研主体创新能力不足且与市场需求脱节、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滞后;乡村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对农业科技的引致需求弱化、乡村产业比较收益不高无法对农业科技研发产生倒逼效应。基于以上结论,从供给机制、需求机制、供给与需求匹配等三个方面完成农业科技支持乡村产业发展的制度框架设计,并提出相应保障措施。

  关键词:农业科技;乡村产业;供给;需求;匹配

  乡村产业根植于县域,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地域特色鲜明、创新创业活跃、业态类型丰富、利益联结紧密,是提升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产业[1]。发展乡村产业是促进乡村振兴的根本所在,乡村产业建设贯穿于乡村振兴始终。《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强调要围绕现代种养业、乡土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乡村休闲旅游业、乡村新型服务业、乡村信息产业等突出优势特色,培育壮大乡村产业。

农业科技与乡村产业发展的匹配性分析

  一、分析框架

  技术创新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原动力[9]。现代农业科技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业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战略支撑[10]。

  由技术创新推动的主导产业更替,成为产业结构演进和产业创新的显著特征与标志[11]。不同产业部门之间技术水平的差异造成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存在,具备先进技术的主导产业不断吸收创新成果,显著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要素将从比较劳动生产率水平低、增速慢的部门向比较劳动生产率水平高、增速快的部门转移。上述过程随着主导产业的变化而变化,当主导产业进入成熟期之后,劳动生产率水平下降,生产成本上升,新的技术创新和新的主导产业相继出现。

  农业科技与乡村产业之间跨期的相互作用导致了二者间动态的内生关系。农业科技促进了乡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而产业结构调整又将诱致农业科技创新[12]。一方面,农业科技通过生产结构、生产工艺过程、生产率、生产方式、生产规模、市场竞争状况以及市场需求状况等对产业部门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伴随着技术创新出现,新型产业将改造和淘汰落后产业,产业的技术突破和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将会激发本产业和相关产业的技术变革。

  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点在于发展以生态安全和资源节约为目的的现代生产技术、以规模化和机械化为特征的现代装备技术、以粮食营养安全和资源集约利用为目标的现代加工技术、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现代农产品流通技术、以高产高效为目标的现代生物工程技术[13]。这其中由政府无偿提供的部分属于纯公共产品,而由其他研发主体有偿提供的部分则属于准公共产品。由于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较其他产业的科技创新体系具有更多的层次性和侧面性,其科技创新主导模式必然是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混合模式”。

  当以准公共产品视角观察农业科技时,农业科技对乡村产业的有效供给将取决于供给与需求的匹配性。供给与需求的匹配性越高,市场趋向于出清,农业科技对乡村产业的支持作用将越显著。影响二者匹配水平的因素包括农业科技供给和乡村产业需求两个方面。从供给角度来看,农业科技创新具有公共性、地域性、长期性、风险性的特征[14]。目前,农业科技体制中仍然存在着显著的不足:政府和市场的主导作用扭曲、农业科技资源配置结构失衡、科技创新绩效水平较低、农业科技创新机制导向偏颇等[15]。从需求角度来看,乡村产业发展面临生产要素投入和产品技术含量低的问题。乡村产业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投入为主,产品产出多是低附加值的产品,产品竞争力较差。其生产过程追求规模报酬,通过规模效应而不是技术手段来降低产品的成本。

  二、模型构建、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

  (一)模型构建

  1.耦合度函数借助耦合度函数分析乡村产业与农业科技两个系统的耦合关系,测度两个系统的匹配程度。令X1,X2,…,Xi为评价乡村产业发展的i个指标,令Y1,Y2,…,Yj为评价农业科技发展的j个指标,构建乡村产业发展评价函数和农业科技发展评价函数:

  2.匹配度模型虽然不同时期乡村产业与农业科技耦合度可能相同,但二者的发展进程却无法完全一致,单纯依靠耦合度模型无法全面有效地反映两个子系统在整体系统中的“功效”和“协同”效应,耦合度模型的分析结果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本研究进一步在耦合度C基础上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构建匹配度模型揭示乡村产业发展与农业科技之间的交互耦合协调程度。

  三、实证分析

  (一)权重确定

  选择熵值赋权法确定乡村产业与农业科技匹配评价指标体系各指标的权重,结果见表1。在全部25个指标中,R&D课题投入经费的权重最高,其次是专利所有权转让及许可收入,再次是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比,此外农产品加工业销售产值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的权重也较高;而农产品加工企业数、R&D机构数、农林牧渔总产值占国内总产值比重的权重则相对较低,在整个匹配评价指标体系中居于末端位置。

  (二)匹配度分析

  在样本期内,乡村产业与农业科技之间的耦合度均值为0.4968,两系统间处于相互抗衡、不相上下的耦合阶段;二者间耦合度最大值出现在2010年,最小值出现在2017年,但两个极值之间的差距并不大(见表2)。整个样本期内乡村产业与农业科技之间的耦合度处于较强的波动状态,并没有体现出明显的上升或下降趋势。

  乡村产业与农业科技之间的匹配度均值为0.3416,位于(0.3,0.5]区间内,二者间存在中度匹配。在样本期内,2009年、2010年、2011年二者的匹配值均小于0.3,这一时期乡村产业与农业科技之间处于低度匹配状态。自2012年起,二者间匹配度有了较大提高。2012—2017年,乡村产业与农业科技间的匹配值均大于0.3,进入中度匹配阶段,在2016年达到了匹配度峰值0.4119,但即使如此,距离高度匹配和极度匹配阶段仍有很大的差距。

  四、农业科技与产业匹配度偏低的原因

  农业科技与乡村产业之间的匹配度偏低意味着二者间尚未形成相互促进的内生关系,以下从供给与需求两个方面分析原因。

  (一)农业科技供给端原因

  第一,农业科研体制条块分割问题严重。我国实行农业、科研、教育部门分设的行政管理体制,农业科技管理分属不同层级的多个部门。农业科研、教学、成果推广处于相对独立状态,条块分割、学科分割、地区分割、资源分散、低水平重复、协助不力等突出问题影响我国农业科技发展。不同纵向层级、不同横向区域的协同创新关系未能彻底理顺,层级与区域之间的配合联动不够,政府和市场的主导作用扭曲,资源配置无法达到最优状态。

  第二,科研主体创新能力不足且与市场需求脱节。农业科技原始创新能力不足,关键技术受制于人,自给率偏低,自主品牌缺失严重,技术依赖问题凸出,产业链集成配套程度低,新技术竞争力不足。高技术人才的培养滞后于产业发展速度,高端人才供给缺口较明显且地区间不平衡问题突出。农业科研倾向于科技成果本身的先进性和学术价值,忽略其经济价值及在农业生产中的适应性和可行性,导致农业科研与农业生产、市场需求之间出现脱节,科技链与产业链无法精准对接[16]。

  第三,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一是大量科研成果停留在科学研究阶段,未能转化为产业优势。农业科技成果商业价值较低,成果转化的利润空间相对较小,研发主体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动力不足。二是技术交易、科技信息服务等中介市场不够发达,创新成果产业化服务机构缺乏等客观情况,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二)乡村产业需求端原因

  第一,乡村产业比较收益不高,无法对农业科技研发产生倒逼效应。一是较之于二、三产业,乡村产业的风险和成本偏高且盈利水平偏低,乡村产业的比较收益偏低。比较收益偏低的直接后果就是科技资源较少流向乡村产业,因此,乡村产业主动利用新技术的意愿不足。二是乡村产业倾向于追求规模报酬,因为规模效应可以降低成本。三是乡村产业多为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要素所占比重较低,因而无法对农业科技研发产生倒逼效应。

  第二,乡村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对农业科技的引致需求弱化。当前,乡村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第二产业发展停滞,第三产业发展过快[17]。不平衡的乡村产业结构对农业科技的引致需求弱化,不仅难以形成新的技术层次和结构,而且制约创新植入的效率,延迟技术创新的方向、速度、进程、规模,导致农业科技供给与乡村产业需求的偏离[18]。

  五、农业科技支持乡村产业发展的制度设计

  (一)农业科技供给机制构建

  第一,深化农业科研机构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打通不同层级、不同区域间农业科技研发、转化、推广等领域的沟通合作障碍,优化经费投入、人才队伍建设、绩效考核等制度体系;强化农业科技协同创新,鼓励根据学科领域和研究方向组建跨区域、跨部门的协同创新团队,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

  第二,提升农业科技自主研发创新能力。促进农业院校的学科建设,打牢农业科技发展的学科基础。明确原始创新的基础地位,优化农业基础科技资源配置,完善农业科学评价体系,营造激励原始创新的环境。重点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体制创新等手段,加强科研平台、科研基地、产业技术体系的建设,分层构建农业科技创新系统。鼓励公益和私立研发机构加强合作交流,激发创新动力,增加农业科技对乡村产业发展的科技供给。

  第三,提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绩效。改善农业科技基础条件,推进应用导向型基础性研究,提高农业科技成果产出能力和质量。增强乡村企业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财政资金保障,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强化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的支撑能力。强化乡村龙头企业在农业科技成果示范中的作用,提高乡村企业对农业科技成果的吸收能力,拓宽农业科技对乡村企业科技的供给渠道。

  (二)乡村产业需求机制构建

  第一,明确乡村产业的科技需求并分类支持。政府应该深入了解不同类型和处于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等不同阶段的乡村产业的科技需求,并有针对性地满足其需求。罗列乡村产业农业科技需求清单,识别产业的需求偏好,构建需求侧政策支持体系。

  第二,形成重大需求牵引机制。明确市场需求和产业期望,做好顶层设计,以产业需求牵引农业科技资源的投向和投量,发挥市场在农业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问题为导向,在需求端构建和完善激励机制,充分释放需求牵引供给倒逼机制的作用,精准解决农业科技创新重要领域的关键问题。

  第三,营造促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市场环境。企业要发挥农业科技需求的主体作用,围绕主营业务,明确主攻方向,通过优化管理、加强信息化建设、强化联合攻关,不断提高对科技成果的接收和消化能力,推动农业科技成果朝企业需求的方向转化。

  参考文献:

  [1]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EB/OL].(2019-06-28)[2020-05-04].

  [2]茹华所.区域性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思路与框架[J].科学学研究,2006(S1):148-152.

  [3]李玉磊,李华,肖洪波.国外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世界农业,2016(6):20-24.

  [4]邓小明.凝聚科技力量助力乡村振兴[J].农村科技,2019(8):2-8.

  [5]陈萌山.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提升农业科技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能力[J].农业经济问题,2014(10):4-7.

  [6]鲁国梁,王维薇,李琼杰,等.乡村产业振兴科技支撑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20(6):4-8.

  [7]魏来,王学良,赵溪竹,等.科技支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探索与实践:以兴隆热带植物园为例[J].热带农业科学,2020(2):129-133

  姚升,张耀兰


《农业科技与乡村产业发展的匹配性分析》
上一篇:农业机械技术推广与农业结构调整的探讨
下一篇: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及策略探析
更多>>

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