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时......

学术咨询服务
当前位置: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电子信息职称》人工智能与文化产业融合模式及规制路径研究

人工智能与文化产业融合模式及规制路径研究

来源: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作者:赵编辑时间:2019-06-21 09:55
扫码咨询

  【摘 要】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极具革命性的应用技术,与各行业的融合渐成趋势。人工智能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对于优化文化生产、激发创意活力、丰富产业生态极具意义与价值。研究基于产业融合的视角,探究了人工智能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内在机理,并详细分析了技术融合、业务融合、市场融合和运作融合 4 种典型人工智能与文化产业融合模式实践范畴,明晰了人工智能对提升文化生产效率、优化产品品质、完善文化市场、加快产业升级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立足于促进融合和防范风险,从政府、产业和企业 3 个角度提出了人工智能与文化产业融合的优化革新路径。

  【关键词】人工智能;文化产业;产业融合;融合模式;规制路径

人工智能与文化产业融合模式及规制路径研究

  0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动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形成经济增长新动能。2017年 4月文化部印发的 《文化部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 也指出文化产业发展要深度应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科技创新成果。人工智能强大的数据运算处理能力、丰富的内容展现能力和个性化的创新能力为其与极具创意内涵和多样形式的文化产业融合提供了可能,两者融合具体表现在人工智能行业或企业开拓文化产业领域与市场,以及文化产业与企业积极引入人工智能技术,最终呈现出“智能文化化”和“文化智能化”两大趋势,为整个文化产业注入智能化创新发展动力。一方面,人工智能企业能以技术为依托,通过产业渗透与交叉等产业融合方式打造新的产业链和价值链。如掌握智能计算技术的阿里巴巴通过收购优酷土豆可将其基于智能技术的营销业务和数字娱乐业务与优酷、土豆的优质数字内容结合,打造新的智能化视频产业链,同时优酷、土豆掌握的海量用户数据也对其智能技术的优化进行反哺。另一方面,文化企业亦积极寻求技术与产业的融合创新,为企业发展提供新动力,如在写稿机器人的应用上,《财兴网》 自研写稿机器人“财小智”进行新闻稿件撰写与发布,《南方都市报》写稿机器人“小南”则是其与北京大学合作研发的成果。无论是人工智能企业积极进入文化产业,还是文化企业主动运用智能技术,两者都推动了技术与产业的协同发展和文化资源与数据资源的有效整合。

  人工智能与文化产业相互融合、协同发展为文化产业的业态创新提供了新的优化路径和发展范式,在推动智能应用人性化、文化生产科学化、产品服务个性化、市场开拓精准化、文化产业高度化等诸多方面具备巨大潜力。但两者的融合仍然处于初步阶段,由于制度顶层设计缺乏、技术水平不高、供需对接不合等原因,融合呈现出广度、深度、融合度及层次与创新不够等问题。基于此,研究旨在分析人工智能与文化产业融合的深度内涵基础之上,找出两者怎样融合、通过何种手段融合的模式与方法,并且根据初步融合阶段表现出的问题,提出具体的改进意见与更新路径,优化文化生产手段与内容,构建文化魅力与创意活力相结合的消费模式,满足人民对文化与科技融合消费的需求,激发文化市场的巨大活力。

  1 人工智能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内在机理

  20世纪70年代,技术发展带来的产业融合现象逐渐进入学界视野,美国学者Negroponte研究了“计算机业”“出版印刷业”“广播电影业”三大产业之间的融合,并且从技术的角度预见了融合将会迅速发展。英国学者塞哈尔和意大利学者多西也指出技术关联是产业融合的起点,不同产业吸收新的技术范式以产生技术创新,最终带动产业融合。从这一角度出发,人工智能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内核是文化产业吸收智能技术进而带动传统文化产业智能化发展和价值链创新。但人工智能与文化产业的融合除了需要打破技术难关之外,业务边界、市场边界亦需要破除[1],即只有通过技术融合、业务融合和市场融合三大层面融合,人工智能与文化产业才能实现彻底融合创新、协同发展[2]。人工智能相关算法的进步及算力的突破使得人工智能技术在模仿、延伸和扩展人类听、说、读、写的能力方面有了长足发展,人工智能的文化价值得到了加强,为产业、技术协同发展与文化产业智能变革提供了强大的内在动力。人工智能文本处理与生产、音频生成、图像识别与生成等能力上的加强,为新闻、音乐、影视等文化产业的智能化生成提供了可能,推动文化产品与服务生产智能化、产品个性化、服务人性化发展。利用人工智能数据搜集、数据挖掘等能力形成“内容+渠道+受众联动”的市场营销模式[3],文化市场结构呈现精简化、扁平化特征。此外,人工智能与文化产业融合还涉及合理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的结构性融入[4],以及文化资源数字信息化和智能化共享[5]、消费需求的适应与刺激[6]等。

  可见,人工智能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应该以技术为先导,通过多元主体和多向路径的推动,带动业务、市场等的融合,形成智能产业和文化产业融合交织、协同发展的大趋势,实现产业生产链、价值链的创新发展和智能化变革。

  2 人工智能与文化产业融合模式

  技术边界、业务边界、市场边界和运作边界等产业边界是导致产业分立发展的重要原因[7],而产业融合正是突破这些固定化产业边界的限制,寻求产品、平台、利益、部门等交叉平衡,整合各自优势生产要素,使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得到合理配置 (周振华,2003)。人工智能与文化产业融合体现在产业边界的突破上,主要表现为4种模式 (见表1)。

  2.1 技术融合模式

  人工智能与文化产业的技术融合模式是指将人工智能技术作为投入文化产品和服务生产的技术生产要素,提升智能化的文化生产力和创造力。该模式立足于文化产业的生产环节,在具体实践路径上分为智能化创造和智能化辅助。智能化创造是指人工智能技术独自完成文化产品生产的前期准备、生产阶段和结果检查全流程,最终生产出兼具文化和科技价值的智能文化产品,实现文化产业生产的全流程再造。现阶段,新闻传媒行业的智能化创造较为领先,从美联社到今日头条、腾讯新闻、南方都市报等国内外媒体均已投入实践。由今日头条人工智能实验室与北京大学联合研发的智能写稿机器人“小明”基于强大的自然语言处理的智能技术,通过自动提取、筛选、概括总结多个文本摘要,融合系统储备的相关体育知识,为里约奥运会创作出200余篇直播赛事报道,获得 200 万网民阅读。在不断升级优化之后,“小明”撰写的文章内容由原来的体育界扩大到了科技、财经、房产、医疗、就业等十几个领域。由此可见,人工智能与文化产业的技术融合在提高文化生产效率的同时也使文化生产内容更加精准、丰富和多元。

  而文化生产端的智能化辅助则强调人工智能的工具化和素材化,融入文化生产的具体某一环节或节点,为传统文化产业生产赋能。利用人工智能具备的强大的数据分析、自我学习能力,可以为文化产业的资料搜集整理、内容生成、后期优化等提供技术支撑。如一部在国外获奖的科幻短片《Sunspring》,是全球首部由人工智能基于深度学习撰写的剧本,说明人工智能在剧本创作领域已经可以作为辅助工具,通过大量的训练,自动创作符合人类要求的剧本,并且能丰富与完善许多细节。总之,智能化辅助是以人的创造为核心,以智能技术为依托,在减轻人类工作负担、提升生产效率的同时,实现文化产业生产制造的智能化、精细化,进而达到提高生产率和增加附加值的目的。

  2.2 业务融合模式

  如果说技术融合在于提升生产者的文化生产效率,那么业务融合则在于提升消费者的文化消费效用。人工智能与文化产业的业务融合模式以产品再造为核心,以智能和文化的协同融合为手段,最终提升产品活力与市场竞争力,在实践过程中体现为智能产品文化化和文化产品智能化两大创新应用趋势。

  文化内涵性、价值导向性与产品的结合可以极大地提升产品的价值属性。智能产品文化化正是具备功能性和科技性的智能产品积极增加文化内涵,进而使其兼具人文性和科技性,可以通过提升智能产品的文化内涵和将智能产品用于文化产业加以实现。前者主要是指在不改变人工智能产品原有功能和市场定位的前提下,将文化创意融入智能产品的设计研发,增加科技产品的文化意蕴,如微软“小冰”作为一款智能聊天机器人,不仅知识储备广博,还能写出浪漫的诗,以诗意的形象缓解了技术产生的距离感。后者则是将与文化产业具备产业融合可能性的人工智能技术型产品直接运用于文化产业,使其由单纯智能产品转型为文化科技产品,如具备图像分析和诊断能力的医疗图像分析人工智能产品,可以通过对文化娱乐行业图片数据的再学习进入海报和网络图片等制作领域。总之,智能产品文化化的核心要义在于通过文化要素的注入,进而使得智能产品的附加价值和用户黏性得到极大地提升。

  2.3 市场融合模式

  人工智能与文化产业的市场融合模式在于以人工智能技术为触发点,以供给端和需求端的合力及智能化市场营销和传播手段为介质,最终促进文化产业市场结构稳定合理、市场运行有序高效。

  2.4 运作融合模式

  周振华 (2003) 在研究电信、广播和出版业的产业融合时,将三者的运作边界界定为其各自的行为准则与规范及非经济产业进入门槛[10]。可见,产业运作边界在本质上是产业运行的各种基础平台和外部条件,只有在相应的平台基础和外部条件所构建的范围内,该产业才可能正常运转,而运作融合模式便是打破存在融合可能的运作边界,推动运作基础的协同融合和外部条件的放松准入,为产业注入新动力。

  3 人工智能与文化产业融合优化路径

  人工智能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是提升国家文化治理能力、保障居民文化权益、刺激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动力,对扩展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带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大意义。但现阶段人工智能本质上是基于大数据的机器算法,而文化产业却具备极强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导向,因而若两者不加限制地融合极有可能带来产品产权不清、数据隐私侵犯、文化产品精神文化价值流失甚至出现文化伦理风险等弊端。在具体实践中,既要积极推动融合,又要努力防范潜在风险与弊端。

  3.1 政府层面:政策引导与制度

  规制加快人工智能与文化产业的融合需要政府从措施引导和顶层设计上推动,在实行过程中政府应将引导与规制相结合,以确保高效、健康地融合。

  3.2 产业层面:环境打造与主体激活

  人工智能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本质上是不同产业的融合,目的是构建起一体化、运作高效、应对灵活的产业体系。应将两者融合的产业环境打造和产业主体激活相结合,形成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创新融合生态、产业主体活力平衡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3.3 企业层面:抢占布局与缜密规

  划目前,人工智能与文化产业融合主要为掌握技术的企业向内容生产行业扩展,广大文化企业出于意识不足、技术难度、实施成本等考虑主动迎接的较少。企业想要站在未来科技与文化产业融合创造新业态的浪潮之巅,就必须从现在开始抢占先机,完善相关基础设施,牢牢把握数据、信息、人才、资金等资源。

  考 文 献

  [1] Mueller M, Telecom Policy and Digital Convergence [M].Hong Kong :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Press,1997.

  [2] Alfonso G, Salvatore T.Dose technological convergence imply convergence in markets,Evidence from the electrics industry[J].Research Policy,1998: 445-463.

  [3] 邵明华.转型期我国文化产业营销模式创新的路径选择[J].东岳论丛,2015,36(5):70-74.

  [4] 尹宏.我国文化产业转型的困境、路径和对策研究—— 基于文化和科技融合的视角[J].学术论坛,2014,37 (2):119-123.

  [5] 王志东.新常态下我国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战略对策[J].东岳论丛,2016,37(5):31-39.

  [6] 李凤亮,宗祖盼.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模式与类型[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34-42.

  [7] 周振华.产业融合:产业发展及经济增长的新动力[J].中国工业经济,2003(4):46-52.

  [8] 周晓宏.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失衡与再平衡[J].出版发行研究,2017(12):24-27.

  [9] 韩文静.数字背景下的市场融合与广告产业扩张[J].前沿,2015(3):74-79.

  [10] 周振华.产业融合:产业发展及经济增长的新动力[J].中国工业经济,2003(4):46-52.

  [11] 闫坤,于树一.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财税金融政策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 54(3):9-21.

  [12] 石征,吴难.浅析人工智能背景下机器人的发展前景和趋势[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8(6):84-85.

  推荐阅读:民营高科技企业创新型企业文化构建


《人工智能与文化产业融合模式及规制路径研究》
上一篇:科研院所大数据中心建设研究
下一篇:动漫游戏衍生品产业发展策略与产品设计创新探索
更多>>

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