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时......

学术咨询服务
当前位置: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经济管理职称论文》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交流的演进与路径研究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交流的演进与路径研究

来源: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作者:田编辑时间:2021-07-03 11:38

  摘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是岭南文化、广府文化的现代延续和发展。尽管有共同的文化传统,但由于特定的历史际遇,三地形成了各具特色、形态各异的区域文化。大湾区文化交流发展经历了自发交流、自觉交流、内涵提升三个阶段,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在文化的观念、行为、制度、器用四个层面展现出的文化交流仍存在改善空间。需要以文化根脉为基础、以法定性联盟机制为平台、以创新为原则、以特色发展为导向探索建立适合大湾区文化交流的发展路径,共塑湾区人文精神。

  关键词:文化结构;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交流;路径;对策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是“新岭南文化”的核心主体,是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特殊历史际遇、中外文化融合程度、现代化建设进度、社会基本意识形态等缘故,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形成了内涵丰富、价值多元、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区域文化,也为大湾区内部文化交流发展创造了客观条件。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交流的演进与路径研究

  一、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交流发展的演进

  鉴于特定的历史环境和特殊的地理位置,香港、澳门是东西方贸易往来的中转站,也是中西文化交汇发展的试验地。伴随着社会变迁和经济发展,香港、澳门形成了具有中西文化特质的文化风格,凝练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香港“狮子山精神”“澳门精神”,分别成为香港人、澳门人的精神标识和精神动力。与此同时,广东开启改革开放的“大门”,港澳文化以经贸关系、人员往来、生活方式、影视作品等为载体,通过民间群体、社会组织、政府机构等途径,与广东文化开展全方位、全过程的交流合作。

  (一)自发交流阶段,经济交往带动民间文化交流

  20世纪70年代末期,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这场伟大的革命不仅突破了经济上的“禁忌”,并且在文化领域打破了长期封闭的樊篱,形形色色的文化形态涌入广东。在无法辨别也无暇辨别的条件下,人们便开始大量吸收、模仿这些良莠不齐的外来流行文化。据《港澳与周边地区合作关系研究》的统计,仅1994年,港澳在珠江三角洲兴办“三来一补”“三资”企业达3万多家,粤(主要是珠江三角洲)港两地贸易总额达6179亿港元,与此同时,香港传媒对珠江三角洲的影响也相当普及,珠江三角洲居民收看香港电视的比率高达70%以上。①流行音乐、影视剧、时装秀等香港文化受到广东地区民众的认可和追捧,成为盛极一时的流行文化。该阶段的特点是经济往来带动文化交流发展,文化发展助力经济成长,即粤港澳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带动香港文化、澳门文化涌入广东,交往方式、生活习惯与影视作品、文学艺术的传入,潜移默化影响着广东人,香港文化成为粤港澳文化交流“主角”,成为经贸往来、人员交往的重要部分。此阶段港澳文化处于交流的强势地位,民间文化交流为主要方式,带动广东文化的觉醒和创新。

  (二)自觉交流阶段,主权回归推动建立文化交流机制

  20世纪90年代,香港、澳门先后回归祖国。随着以广州、深圳为代表广东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高品质文化追求的愿望愈发强烈,对港澳文化的吸取不再盲目地“全盘接收”,而是冷静地分析鉴别,选择吸收先进的文化,抛弃拜金主义、崇洋媚外、封建迷信等消极文化。与此同时,广东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推动文化的自我革新和务实发展,特别是广东省在200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敢为人先、务实进取、开放兼容、敬业奉献”的新时期广东精神,进一步推动广东文化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凝练升华精神文明,也为粤港澳三地区文化平等交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2002年,广东省文化厅、香港特区政府民政事务局、澳门特区政府文化局联合召开粤港澳文化合作会议,首次建立粤港澳文化合作机制,旨在总结成绩、交流经验,研究问题,谋划三地文化共同发展。该阶段特点是经济发展的自信推动文化交流的自觉,广东从自发效仿港澳文化到自觉与港澳文化交流合作。三地政府积极主动组织参与合作培训艺术人才、传承弘扬岭南文化重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粤港澳青少年文化交流等合作项目,并取得了突出的成效,将港澳流行文化推向全国,为三地融合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交流存在的问题

  文化结构理论认为,文化是人的价值观念在社会实践中对象化的过程与结果。文化分为技术体系和价值体系两大部类,技术体系表现为文化的器用层面,价值体系表现为文化的观念层面,介乎上述二者之间的,是文化的制度层面和文化的行为层面。②因此,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交流通过文化的观念、制度、行为、器用四个层面展现出来。根据40余年的文化交流发展及文化建设实况,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交流发展仍有巨大的改善空间,各文化层面仍需优化、提升。

  (一)文化的观念层面:身份认同和价值认知仍需培养

  虽然港澳文化一方面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但另一方面大量吸收融合了英、葡为代表的政治、社会及文化传统,形成了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方面有别于广东文化的内涵和风格,并且长期保持相对独立的发展轨迹。特别是香港部分市民对身份认可感到困惑、观念认同及价值认同感到迷茫。

  (二)文化的行为层面:交流机制和习惯定势尚未健全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为粤港澳地区整体发展提供了规划蓝图和政策支持,为建立特定的交流机制提出了建议。但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大湾区文化交流仍然缺乏多层次、多维度、专业化的交流机制,彼此间的行为习惯、思维定势并没有实质性改变。“从粤港澳合作的格局来看,深圳与香港开展较为紧密的市场合作,澳门与珠海开展比较紧密的政府主导合作,广州与香港、澳门的合作则较为松散。正是由于粤港澳大湾区缺少法定性的联盟机制,使得粤港澳三地合作没有得到整体性和一致性的思考与顶层设计,导致目前粤港澳合作规划不足,合作相对松散。”①三地文化交流机制仍然过多依赖于政府或者政府授权单位开展某些文化项目建设交往以及为数不多的教育、科技、文化、艺术、环保等事业性交往。“由于宽领域、多面向、深层次交往的欠缺,导致人们视野狭窄、体验单薄,对三地的事业文化缺乏全面、客观的认识,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的顺利融合。”②

  三、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交流的路径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交流是岭南文化、广府文化的现代延续和发展,三地文化虽然有历史文脉、文化秉赋和精神追求的共同基础,但也存在开放程度、价值诉求、多元要素的差异现象。粤港澳三地文化交流可以归结为文化的认同和适应,文化认同强调对文化的接受、认可和自觉实践,主张强化共同精神,认同对方的思想观念、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等内涵。文化适应要求顺应时势变迁,不断调节发展轨迹,理解、尊重双方的文化习俗、习惯定势和文化特质等,改变原有的认知、态度、观念等。借鉴世界三大湾区文化合作的文化政策推动、第三部门协调、文化资源共享等有益经验,从文化的观念、行为、制度、器用四个层面探索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交流路径。

  (一)以文化根脉为基础开展文化交流,强化人文精神认同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交流的根脉和纽带是同根同源的岭南文化、广府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书记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就需要大湾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提炼具有优秀传统地域文化的精神标识,融合当代价值、世界价值的文化元素,开展大湾区文化交流合作。在此基础上开展国民教育,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就要求港澳地区加强对包括青年学生在内的广大市民开展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宣传,引导他们对发展的正确认识,增强文化认同、身份认同,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要求广东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尊重、理解多元的价值观、多样的文化形态、多重的文化性格等,强化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

  (二)以法定性联盟机制为平台培养行业习惯定势,确保文化态势健康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交流有赖于人员、技术及资本的流动,有赖于法定性联盟机制促进、维持各要素的正常流通,培养文化交流合作新的行为模式、心理习惯及业态发展态势。首先,需要建立级别的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发展促进委员会,进行顶层设计,指导、参与三地区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建立健全多层次、多维度、专业化的文化交流机制。其次,建立准确把握文化交流力量,建立多元包容的交流机制。由于香港、澳门“小政府大社会”文化发展管理模式,港澳地区文化交流主要依赖大量社会组织和民间机构通过市场运作组织开展,而非依靠行政手段。开展持续、有效的交流活动单纯地依靠地方政府是难以维系的。要求广东进一步开放文化市场,培养社会组织、民间机构等市场主体,建立政府、企事业、民间社团以及个体的多元包容的合作机制,推动各种社会力量参加文化交流活动。再次,依托大湾区其他发展载体建立文化行业发展态势。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交流应依托科技创新、基础设施、现代产业体系、优质生活圈等重要发展载体,“建设一个具有科学化、规范化、生态化、高端化、智能化、全面化等特征的文化产业发展系统,是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趋势,也是三地文化融合的力量源泉”。①第四,建立健全粤港澳三地青少年的交流合作机制,举办大湾区青年高峰论坛,强化青少年的爱国教育,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形成文化共识的文化象征,强化青少年对祖国的认同感。此外,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共建粤港澳文化合作发展平台,打造文化产品“高地”,共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参考文献:

  [1]陈丽君.香港文化对珠江三角洲影响之现状及趋势分析[J].当代港澳,1994,(2).

  [2]冯天瑜.文化史纲[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

  [3]曾志敏,宁悦.香港青年对内地的社会心理:演变历程与建构路径[J].青年探索,2020,(1).

  刘颖


《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交流的演进与路径研究》
上一篇:珠澳跨境金融合作的现状、挑战与对策研究
下一篇:深圳股份合作公司股权改革法治化探究
更多>>

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