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时......

学术咨询服务
当前位置: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经济管理职称论文》全域旅游对接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融合策略

全域旅游对接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融合策略

来源: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作者:田编辑时间:2021-07-12 09:37
扫码咨询

  摘要:在农村产业协同发展的融合度不断提升、产业结构得到持续优化的背景下,乡村旅游业则遭遇了消费需求多样化与产品供给脱节、旅游目的地营销建设滞后等瓶颈,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推进。通过推动乡村旅游业朝向全域旅游转型,加强产业之间的对接、整合,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联动发展链条,释放集聚、拉动效应,从而加快乡村产业体系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关键词:全域旅游;产业联动;融合发展

  2018年3月,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为乡村旅游业的提档升级指明了突破导向。同年6月,农业农村部印发《农业农村部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推进行动》,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发展的全新路径。实现全域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有机对接、协同推进,成为了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方式。随着大众旅游消费文化快速崛起,传统的“景点竞争”全面转向“旅游目的地竞争”,全域旅游运营模式也开始面临更为复杂、多样的市场考验。作为强调体验性、注重整合性的产业类型,乡村旅游业既要满足当下受众日趋个性化、差异化以及多样化的消费要求,同时又必须兼顾自身与相关联产业之间的合作、互补,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收益的发展预期。因此,基于共享共赢的发展诉求,应围绕全域旅游的创新运营,打造以旅游目的地营销体系为基础、核心产业为主体、上下游产业紧密协同的一体化产业链,加强全域旅游产业系统的融合度,促进各类生产要素的高效流转,由此进一步增强乡村旅游业的综合竞争力,助推产业结构的深度优化。

全域旅游对接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融合策略

  一、全域旅游对接乡村产业链的经济价值与社会意义

  (一)深度整合乡村优势资源,加快生产生活方式的提档升级。

  长期以来,受制于粗放式运营、产业聚合度不足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乡村地区储量丰富、颇具经济价值的各类自然与人文资源,并未得到充分、有效的开发与利用。通过将全域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进行有机对接,能够进一步带动食宿、休闲娱乐、交通运输等与旅游业直接相关的产业的纵深发展,衍生出更为先进、多样的生产经营模式,提高对于本地各类优势资源的利用效率。而在此基础之上,以农业、农民、农村为核心的资源要素得以重新进行配置,围绕推动休闲旅游业从“景点发展模式”到“目的地发展模式”的转变,形成覆盖面更为广泛的点状产业链,不断扩大相关联的上下游产业的市场容量,延伸出更为多样的潜力节点,由此实现整个产业链条的有效增值,加快导入更具创新性、前瞻性的发展理念和运作模式,驱动乡村社会生产生活方式朝向科学、绿色、高效的样态转型。

  (二)带动就业创业、减少贫困人口,助力精准扶贫战略推进。

  带领贫困人口增收致富、逐步消灭赤贫人口,是精准扶贫战略的核心目标之一,也是加快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社会经济长效发展的关键所在。借助全域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深度互动,以旅游业的创新为突破口,扩大原有的产业空间、打造高度整合的产业链条,鼓励、引导贫困人口通过开展诸如生态养殖、林果采摘、农林生活休闲体验、民宿玩乐等独具地域特色的经营活动。同时,随着产业聚合度的不断提高,更具多样性、创新性的发展理念和运营模式,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普及,使贫困人口能够由单纯的体力劳动者转变为以脑力劳动为主的新型农民,并在脱贫致富之后,去带动其他贫困人口就业、创业,增加其谋生增收渠道,持续改善这一群体的生活、发展条件,令贫困人口摆脱对于政策供血的依赖,真正提高自我造血的生存、发展能力,为精准扶贫战略的全面落实、推进,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

  二、制约全域旅游对接乡村产业链的主要因素

  (一)资源统筹不尽科学、利用率不足,空间延展性偏弱。

  从景点建设转型为产业链延伸、打造集聚化的新业态,是当前全域旅游发展的主流态势,其在满足时下受众讲求个性化、差异化以及多样化的消费需求的同时,也为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深度整合的契机。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当前我国农村旅游业的开发空间,大多仍局限于现有的景区、景点所在地,并未延展至乡村更为广阔的区域,大部分运作项目也普遍集中在观光、玩乐等固定范围内。基于增加客流量、提高市场辐射力的考量,不少知名度高的景区都忽视了自身的空间承载能力,盲目进行景点扩建、项目引入,致使游客数量不断激增,而实际的旅游体验反而因此大受影响。这就导致其他区域颇具经济价值的旅游资源,难以得到应有的重视与利用,自然无法完成本地优势资源与经济效益之间的良性转化。

  (二)覆盖面有待扩大、产业链仍需延伸,带动效力相对有限。

  以休闲旅游为新生力量,近年来我国乡村旅游业加快了转型发展的速度。而分散化经营相对明显、缺乏龙头企业、景点功能过于单一等问题的显现,也导致当前乡村旅游业大多仍倾向于依赖“门票经济”,并未充分延伸到对游购、食宿、玩乐等环节的配套服务供给上,因此限制了新型经营主体的生成,难以吸引到大额资本的介入,普遍停留在对于现有景点、项目的重复建设与翻修层面上,缺少持续的综合性开发,拖慢了连片大体量景区规划、推进的速率,致使经营趋于同质化、产品档次偏低、景区特色性不明显,很难真正凸显出乡村社会自然、人文环境的独有特质,由此也严重割裂了休闲旅游与文化之间的联结性,无法形成细密、广泛的覆盖面,产业链较短,当然难以充分释放全域旅游对接产业融合发展的带动效应。

  三、推动全域旅游、乡村产业一体化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资源共享、提升互补性,深度整合乡村各类资源要素。

  首先,应基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发展原则,围绕全域旅游加大对于本地龙头产业的扶持力度,合理配置土地、人力、生产技术以及管理制度等各类要素,形成以休闲旅游业为核心支撑、多产业协同运作的交互式发展格局,提高在玩乐、食宿、购物等环节上的附加值;其次,要进一步加强城乡两地的跨区域合作、资源流通,发挥各自在原料、市场、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增强消费需求与产品供给之间的衔接性;第三,持续调整现有的产业结构,逐步扩大全域旅游客流量的承载空间,充分把握当下乡村社会产业的发展基础、基本布局、市场条件、群众意愿等一系列因素,有针对性地进行资源整合、运营模式创新,以释放集群带动效应。

  (二)优化空间布局、产业格局,全方位调整乡村产业结构。

  一方面,要立足当前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逐步推行辐射面更广、覆盖面更宽的规划模式,加快乡村旅游业从观光式旅游向休闲体验式的全域化旅游转型,实现农业、手工业与工业、服务业的无缝对接,因地制宜地进行特色小镇、度假养生园区、复古民宿等更为新颖的旅游样态的培育与打造,形成开放式、多层次、联动性的空间格局;另一方面,应释放旅游业对于相关联产业的带动效应,通过推进全域发展,将集约化发展作为现阶段的转型重点,全面统筹乡村产业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客源类型、消费形态,同步进行旅游产品、服务供给的优化与更新,延长全产业链条,培育新型市场主体,增强对于市场消费趋势的引导力。

  (三)推进标准化管理、品牌化经营,驱动乡村产业创新转型。

  市场竞争态势的白热化发展、受众消费需求的多样化演变,要求乡村旅游业必须进一步优化、创新现有的生产经营管理机制,重新评估景点、项目、服务、效益等各要素,施行规范化、现代化、人性化的运营模式,同时加大对环境治理、服务升级、交通改善等的投入,营造更为清洁、舒适的观光环境。重点围绕增强目的地发展竞争力、扩展输出渠道、提高智慧型服务品质等,全面加快全域旅游的品牌化运作,明确开放、多元的市场定位,实行地域化、特色化、定制式的品牌营销方式。提高产业资本要素的双向流通性,加强旅游产业的资本化运营,形成互补协同、合作共赢的发展合力,实现农村产业朝向创新、共享、协调的全面转型。

  参考文献

  [1]毛峰.乡村全域旅游:新时代乡村振兴的路与径[J].农业经济,2019(01):52.

  [2]熊爱华,张涵.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条件分析及政策建议[J].理论学刊,2019(01):35-41.

  [3]方志财,方彦雯,李俊.体验经济环境下休闲旅游多元发展的趋势研究[J].商论,2017(23):127.

  [4]艾明令.浅析振兴乡村生态旅游之优化乡村产业结构[J].当代旅游,2017(15):15-17.

  黄纪阳


《全域旅游对接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融合策略》
上一篇:互联网+”乡村旅游业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策略探析
下一篇:乡村旅游助力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考
更多>>

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