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下农户发展绿色农业的影响因素探析
摘要:习总书记提出的绿色发展观在三农领域的落地实施需要依靠微观行为主体农户的积极参与与执行。因此,基于行为经济学和有限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创新性地运用认知到行为的逻辑一致性原则,分两阶段筛选有效样本,探析了现阶段农户对绿色农业认知以及实施绿色农业行为的影响因素体系和作用机理,避免了现阶段研究中存在的意愿和行为的割裂性研究缺陷,提高了因素分析结论在政策设计和实施中的实用性和可靠性,为绿色农业管理措施落地创造良好的理论基础。依据河南省实地调研数据,从实证上验证性别、耕地面积、农技培训、质量意识、支持体系建设等影响农户绿色农业认知水平,以及性别、耕地面积、土地流转、政治身份、社会地位、非农技能培训、质量意识、支持体系建设等因素影响农户实施绿色农业行为,且这些因素的作用程度存在较大差异。依据影响因素体系的理论和实证分析结果,结合习总书记总书记提出的改善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发展观,建议通过教育支撑、政策引导、意识驱动、示范带动、强化培训等措施促使农户发展绿色农业。
关键词:绿色农业;农户行为;河南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总书记多次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要深刻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中“生态宜居”是五个总要求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农业须按照习总书记在《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中提出的“绿色发展观”基本原则,发展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乡村绿色发展的协同推进。但是,由于传统命令性的农业管理模式和以增产为核心目标的农业支持政策,农业生产过程中形成了面源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2015年以来农业已超过工业成为我国最大的面源污染产业,严重影响了乡村绿色发展的协同推进。近年来,从中央政府到各部委,发布一系列政策文件,提出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支持制度体系,希望借此扭转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现实。
一、绿色生态行为与农户自觉行动的逻辑框架分析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论:发展虽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但不同阶段面临的关键问题是不一样的。在当前阶段,需要把握和树立生态文明观下的发展理念,把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形成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系统浑然一体、和谐统一的关系。习总书记的绿色发展理论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清晰的发展思路和方法论,而这种发展思路和方法论在乡村振兴中能否落到实处,关键就在于微观行为主体农户绿色农业发展意愿和行为的把握和落实。所以,在习近平同志的“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发展观、价值观和财富观的指导下,深入探求微观行为主体农户对绿色农业的认知,农户发展绿色农业的自觉性,激发农户的主体活力,分析农户发展绿色农业的意愿和行为就成为绿色发展观在乡村振兴战略中落地的现实问题。
(一)农户发展绿色农业的内在逻辑分析
虽然理论界认为农户的绿色生态行为应该包括生活、生产等各个环节的绿色化行为,但依据习近平同志的发展阶段论,目前我国处于向“天人合一”阶段过渡的社会发展时期,“二元结构”体系仍存在于城乡之间,农户生活消费方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远低于其生产行为对环境的影响。所以,我们认为当前农户绿色行为,应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采用绿色化技术和措施,降低农业生产行为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维持、平衡当代和后代的农业生态系统服务与功能的有效供给,进而保障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户绿色农业行为就是在有限不对称信息下,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的农户独立决策的有限理性结果。一方面,农户发展绿色农业,实施绿色生产行为是中央政府、不同层级地方政府和农户之间的博弈结果。首先,在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过程中,掌握更多基层社会发展问题和资源信息的地方政府,会有冲动扭曲政府的政策和制度,在实施绿色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形成地方政府目标为先的制度执行体系。其次,还存在农户与不同层级政府间的信息不对称,而且绿色农业生产行为对于个体农户来说,无法把社会和环境收益纳入私人收益体系,因此,从理性行为人的角度而言,在绿色农业生产成本较高的情况下,农户具有强烈的冲动突破各级政府对其行为的约束,行为抉择上倾向于追求农产品的高产和短期效益,进而就会降低绿色农业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农户发展绿色农业的研究假说提出
按照上述逻辑机理推导,构建激发农户发展绿色农业主体活力的研究假说体系:一是根据他涉偏好理论和风险偏好理论,农户行为决策是在个体意愿的基础上,考虑更宽范围决策依据的结果。二是影响农户发展绿色农业的因素是一个由内部个体特征和外部环境因素组成的复杂体系,包括农户个体特征变量和面临的风险环境因素,如农户家庭特征变量、信息技术可得性变量、政策制度变量等。具体如下:
二、激发农户自觉实施绿色生产行为的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与数据特征
河南省是我国农业大省和最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人口众多,其经济总量虽位居全国前列,但人均GDP处于我国中等位置,即河南农业较发达但经济发展水平居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选取河南省作为农业绿色生产的研究对象具有典型意义。为进一步保证样本的均匀性和代表性,2018年暑期笔者对河南省18个地市进行全省综合性农业调研,调研对象是随机抽样。然后在所有问卷数据整理后,采用整群抽样的方式,按照河南省18个地市(包括济源),并结合人口数量,从2万份问卷中随机抽取了3303份问卷,符合统计推断的随机性要求。实地调研数据显示:
(二)农户实施绿色生产行为实证分析
第一,模型设定和计量检验。结合实地调研数据和文献分析,设计了农户绿色农业认知模型(模型一)和基于绿色农业认知视角下农户绿色行为实施模型(模型二)。
三、激励农户实施绿色农业生产行为的策略分析
(一)结论
通过农户发展绿色农业的意愿与行为的理论与实证探析,发现目前农户虽然对绿色农业存在一定的认知和判断,但是由于一些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农户实际采纳实施绿色农业的行为仍未达到政府希望的理想水平。具体结论如下:第一,影响农户对绿色农业的认知判断和采纳具体绿色行为的因素不完全一致,且存在程度差异。尽管农户对绿色农业的认知水平在不断提高,并在一定程度上愿意发展绿色农业,但是受限于当前的社会人均收入水平,大部分群众虽然对产品质量的要求有提高,但与绿色产品标准仍存在差距,而且在当前“大国小农”的国情下,土地的细碎化难以满足绿色农业发展的规模要求。因此,基于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在有限信息下,农户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采纳绿色农业行为的比例仍不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农户对绿色农业的认知,以及发展意愿和行为的不一致性。第二,农户对环境的关注度以及消费者的产品质量意识,将会对农户是否进行绿色农业生产产生决定性影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高质量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农业供给侧进行不断革新和进步,同时也将提高农户作为农产品的供应者的产品质量意识。
(二)加速农户实施绿色农业生产行为的培育策略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适应国内外复杂形势变化对农村改革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抓重点、补短板、强基础,围绕“巩固、增强、提升、畅通”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此,需要依据习近平同志的绿色发展理论,对“三农”的核心主体农民精准施策、夯实农业基础,激发乡村振兴的发展活力。第一,在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政府多维度引领和充实农业绿色发展内容。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基于政府对绿色农业发展的需求和农业供给侧改革,政府必须承担科学引领绿色农业发展的动力基础工作,丰富提高对绿色农业发展的支持范围和力度。
(1)教育支撑。加强文化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的发展和完善,不断提高农户的素养和知识水平,为绿色农业信息和技术的推广创造教育基础。
(2)政策支持。绿色农业发展的关键在于绿色农业技术的革新,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做基础性的农业科研或应用性的农技推广工作,因而,建立完善的农技领域科技人才支撑政策,激发绿色农业发展动能,以引领农业向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第二,激发农户主动参与绿色农业的意识和行为。
(1)意识驱动。逐步优化农户行为选择的决策情境,不断提升人民产品质量意识,促使农户主动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绿色农产品,实现绿色农业发展落地落实。
(2)示范带动。推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绿色农业发展理念,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示。
栗滢超,刘向华
《乡村振兴下农户发展绿色农业的影响因素探析》
- 职称论文刊发主体资格的
- 政法论文浅析工会法主体
- 化学在初中教学中的情感
- 中学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方
- 法治论文投稿法治型市场
- 杂志社论文发表浅析推动
- 新疆教育报投稿浅析学生
- 分男女招生录取的合宪性
最新优质论文
- 职称论文发表有什么要求
- 出版科学投稿要求
- 一篇论文多少参考文献合
- hpv论文可以发表哪些期刊
- 评职称一般要求第几作者
- 北京泓泽文化发展有限公
- 建筑高级职称论文发表期
- 云南教育论文征稿都有哪
论文发表问题热点
- 进设计院工作对职称有要
- 简述土木工程师参加专业
- 简述什么是网络营销工程
- 数学教师论文可投稿哪些
- 幼儿学前教育论文格式准
- 当代陕西咨询信箱是什么
- 教师评职称认可的专业类
- 大学生转专业需要发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