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时......

学术咨询服务
当前位置: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经济管理职称论文》我国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探索

我国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探索

来源: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作者:田编辑时间:2021-09-16 10:33
扫码咨询

  [摘要]在宏观经济战略布局过程中,中部六省主动调整宏观政策和战略定位,担当中部崛起的生力军。中部县域经济呈现快速发展态势,但因多种原因其思想观念落后、发展层次低,竞争力较弱,整体水平不高,就此,本文提出中部地区县域经济要持续发展问题探索。

  [关键词]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可持续;探索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河南、湖南、湖北、安徽和江西六省,共有498个县域经济体。我国中部地区人口密集、自然资源丰富;基础设施较完备、交通发达,是连接东、西部的重要纽带;农业特色明显,是粮、棉、油、能源、劳动力生产和输出基地。2012年度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中部地区有11县(市)个入列,仅仅占百强县数量的5.5%,占中部县域2.2%。

我国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探索

  一、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取得的主要成效

  改革开放后,于上世纪80年代实施“沿海战略”,培育了深圳特区、珠海特区、厦门、汕头、海南省特区五个经济增长极;90年代,实施“沿江战略”,培育了上海浦东开发区经济增长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培育了重庆直辖市经济增长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成就了辽宁省经济增长极。当前党、提出“促进中部崛起”战略,中部六省主动调整宏观政策和战略定位,担当中部崛起的生力军,力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比如湖北构建武汉城市圈;湖南在大力推进长株潭一体化的同时,强调粤港优势互补,积极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河南明确提出东引西进,构建中原隆起经济带,强化承接东圈的基地等。近年来,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取得了巨大成就。

  第一,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工业发展。充分发挥区位比较优势,不断加强同长三角区域、珠三角区域、环渤海经济圈的横向经济联系,主动接受长三角区域、珠三角地区、沿海地区的经济辐射,承接产业转移;充分利用县域内的自然资源和农林特产优势,加快建设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实现县域经济与城市经济的优势互补,从而使资源优势逐渐转变为经济竞争优势。

  第二,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用抓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以工业支持农业、反哺农业,走以工带农、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道路。一方面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优质、高产、高效为目标,大力发展农产品基地建设;另一方面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以农产品加工为切入点,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培育壮大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第三,扩大招商引资,加快县域工业化进程。在发展县域经济过程中,充分调动和发挥招商引资的积极性,拓宽招商引资领域,扩大招商引资规模,提高招商引资水平,增强招商引资效果。作为欠发达地区,快速把劳动密集型产业、农产品加工和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当前的发展重点,加大力度搞好国有企业改制,加速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努力提高企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把对中小企业的扶持纳入法制轨道,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建立健全对中小企业的服务体系,疏通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加强对它们的金融支持。

  第四,积极实施民营主体战略,增强县域经济活力。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在民营,潜力在民间,为了盘活民营经济,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抢抓国企改革机遇。鼓励民营企业低成本扩张,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参与国有中小企业改革。二是抢抓农业产业化建设机遇。三是抢抓“小城镇建设”机遇,创造“聚合效应”。四是以开放为动力,以资源优势为基础,实施全方位开放。不断强化环境配套建设,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促进民营经济上总量、上规模、上水平。总之,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和实施,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明显加快,经济增长速度加快,经济总量占比重逐渐提高。可以说,县域经济已成为拉动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二、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然而,从目前范围来看,中部地区县域经济仍然比较落后,其发展中还存在许多问题:

  第一,整体水平偏低,发展不平衡。中部地区县域经济无论是从地区生产总量、地方财政收入还是县域经济生产总值占县域经济生产总值的比重看,与东部相比都存在较大差距。受区位、资源和交通设施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部县域经济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也十分突出。

  第二,产业结构不合理,层次较低。目前,中部产业结构中第一、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第三产业发展严重不足,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则更加不合理,且各产业的发展水平都较低。农业是中部大多数县域经济的主要产业,但农业大而不强,多处于传统农业发展阶段。有些偏远的县域经济机械化程度很低,农业生产依然依靠人力和畜力;土地经营分散,规模效益难以实现;农业深加工能力不足,增值效益难以提高;省际、农户间结构趋同,比较优势难以发挥。

  第三,思想观念落后,县域经济开放程度低,发展软环境亟待提高。一方面,中部地区享有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机遇和国际市场需求趋旺的有利时机;另一方面,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多处于内陆地区,接收的信息有限,思想观念比较保守。如此,中部地区在参与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方面仍处于较低水平,与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便不难理解。中部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软环境业已成为限制县域经济开放程度的重要原因之一,亟待提高。

  三、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分析

  中部地区虽然在“中部崛起”战略的推动下,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总体来看还不发达。究其原因,固然有地理环境和发展战略等方面的不利影响,但县域经济自我封闭、缺乏合作、各自为政的发展模式无疑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第一,县域经济发展的资源与环境需求与生态环境建设之间的矛盾。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资源能源供需矛盾突出,劳动力、资源成本进入上升通道,生产要素和资源环境约束增强,节能减排的压力加大,生态环境保护任务更加艰巨。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付出了资源和环境代价。这种情况与经济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直接相关。县域经济增长中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水平、低效益的“三高两低”问题比较突出,因此,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新型工业化,重点处理好产业转型与加快发展的关系、加快经济增长速度与提高发展质量的关系、追求当前利益与谋划长远发展的关系,决不能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努力实现由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向科学发展转变;由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由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由就工业抓工业向跳出工业发展工业转变。从更广视野、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把工业化作为一个社会系统工程来抓,准确把握工业与服务业、农业之间的共生关系,工业化与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之间的依存关系,努力实现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和“三化”的良性互动。注重追求速度与质量、结构、效益相统一,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相协调,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工业化趋向于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综观全境,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服从战略的需要,工作的重心或者说是主要出发点和落脚点还是“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这一问题之所以发展到如此局面,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还是建国之后,政府以大力推进工业化形成城市经济的聚集效应为依据形成的一系列政策对广大农村地区各类农村经济赖以生存的资源的吸取,以及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对农村市场的扩展的结果。当然,一方面我们需要承认,工业化对农业资源的吸取以及工业化对农村市场的扩展是经济发展的必经阶段;但是,在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在工业化过程的不断推进过程中,相对于城市经济而言,由于受到因向城市经济输送廉价资源而受损的环境条件和城市工业品的大量输入盘剥的县域经济显然是处于弱势地位。这种不利因素势必造成县域经济自身发展的资本缺失、人才流失和资源过度消耗等一系列不利局面。

  第三,由于区位劣势造成的县域经济边缘化问题。“有利的区位因素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这也是东部沿海地区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中部地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对照在区位和交通方面存在不利影响的地区而言,一些占据着优势地理位置的地区地位的发展总是先于在地理位置上处于劣势地位的地区。根据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一旦优势地位得以巩固,诸如资本、劳动力等各种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将会进一步流向优势地区,并形成集聚效应。如此,先前处于劣势地位的县域便再难以与存在优势地位的县域从经济发展方面竞争了。贫困县域的不利经济状况将不可避免。

  第四,资源环境、技术水平和人才储备瓶颈化与县域经济集群化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包括资金、技术和人才在内的各种因素随着市场效益的变动而流动是一种常态。县域经济集群化发展便是通过扩大包括人才、技术等各种因素在内的经济发展因素的投入以形成县域经济的产业集聚,从而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无疑这种县域经济发展方式对人才、资金、技术和资源等经济发展必要因素的要求极高。而这些种类的资源发展因素也恰恰是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所缺少的。其原因是复杂多样的,但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是中部地区县域经济长时间的发展停滞,从而又造成了县域经济资本积累能力的低下,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第五,县域经济特色化过程和资源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传统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基于县域内已有的自然资源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模式。这种以自然资源开发作为资本原始积累的发展模式往往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存在着极大影响。这类对自然资源环境破坏较大的工业如果没有得到合适的引导其后果是比较严重的。如此,以自身拥有的自然资源为基础大力发展特色县域产业与县域经济生态化建设之间便形成了一种不可调和的矛盾。

  四、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第一,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依托资源优势,走特色经济之路。面对日益复杂的市场需求和日益提高的人们对产品质量要求,中部地区县域经济的基本结构的调整或许需要引入创新机制。具体来说,就第一产业的发展而言,农业的发展需要随时根据市场的变化,这势必要求我们改革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生产手段、生产过程,将目光投入农业现代化当中,具体建设路径。

  路径一:优势和特色产业的发展。优化区域布局,建立优势产业带,围绕粮食、生猪、鸡、烟草、油茶、饲料等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建设,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增强带动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路径二:农产品的转化和深加工增值的加强。要在农产品加工上做文章,重点支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稻米、小麦、油料、茶叶、饲料、肉类、水产品、林产品、特色农产品等产后商品化处理和加工,大力发展农产品储藏、保鲜运销和精深加工,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和农产品加工出口基地,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大、高、外、新”方向发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路径三: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完善农民进城的政策保障。取消专为农民工设置的审批、登记项目,通过强化劳务合同管理、招聘招考、适当扩大城镇医保、社保、养老保险的范围等方式促进劳动力转化和城镇化发展。

  第二,坚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环境友好型”县域经济。实践证明,无工不富、无农不稳、无商不活已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经验。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不够,说到底是工业化发展不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部地区要实现崛起,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必须充分考虑资源的有限性、环境脆弱以及难以逆转特性的基本特点,不断提高工业化的科技含量,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建立起适合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优化型的工业化发展道路,实现新型工业化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良性发展。为此必须把握好三个环节:

  其一,着眼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做好科学规划。要根据自身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生产力发展状况,集中力量办成有地方特色、能发挥“带动、示范、辐射”作用、能产生“规模、集聚、洼地”效应的工业园区。要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浪费资源现象的发生,特别要注意选择好入园企业,引进那些对本地经济发展有较强辐射和带动作用、技术含量较高、环境污染少、有利于充分发挥本地比较优势的企业,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中的主导产业。

  其二,注重产业配套、发展循环经济。一个园区的发展,必须要有一、两个优势企业来支撑,其他企业都为这一、两个优势企业来配套服务。这就要求在引进企业时一定要注意产业配套,不仅要引进某个企业,还要想方设法把这个企业的原料生产厂家、下游产品生产厂家等相关企业一起引进。

  其三,以项目带发展,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加大新型工业化项目建设力度。中部地区要推进新型工业化,需要以大企业、高科技含量项目为主攻方向,通过推进战略合作、发展总部经济和加快资本运作等作为行之有效的战术策应,举全力吸引大投资商来投资兴业;始终把项目甄选、项目引进、项目建设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抓手,切实调动各方面力量大力度引进项目,高效率运作项目,集中优势资源投入项目,优化软硬环境建设项目,用项目承接产业转移。

  第三,壮大县域民营经济,培育本地区有特色的经济发展增长点。民营经济具有极强的草根性质,作为县域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民营经济发展应进行政策倾斜,除继续壮大民营经济发展队伍以外,还要根据县域内的资源、劳动力的特点,引导民营经济广泛参与县域经济的发展以培育新的县域经济增长点。具体来讲,我们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做文章:

  其一,进一步深化对民营经济的基本认识,通过不断深化对民营经济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与此同时,不断寻找民营经济的差距和潜力,不断加大民营经济宣传力度,真正把民营经济作为推进区域内县域经济发展的大事来抓。尤其要在放宽准入条件、提供土地优惠、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扶持力度、改善政府服务、优化经济环境等方面做出明确的规定,形成各方共同推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合力。

  其二,以地方特色为基础,推进民营经济在各县域内发展优势产业。通过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整合相关产业资源,加快已经存在较大发展优势的农副产品加工业、机械电器业、新型材料业和精细化工业等产业的改造提升步伐。

  其三,提高民营企业科技含量,以科技力量促民营经济发展。通过优秀的企业家队伍和懂管理善经营的经营者队伍的建设引导民营企业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实现从创业期的经验式管理、家长式管理向现代化管理转变,鼓励民营企业从技术模仿向创造核心技术、实施名牌战略转变,从而提高民营经济对县域经济的推动作用。综上所述,中部要崛起,那么中部县域之间应加强相互之间的合作,整合相关资源,充分发挥各自特色,走相互合作、协同发展的理性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胡文海.崛起背景下的中部地区农业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7(09).

  [2]王军民.农业发展与中部地区崛起[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4).

  [3]江丽,陶雄生,刘宗连.湖南省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县域经济发展的模式选择[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2).

  [4]陈文科.大国农业论[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9:147-148.

  何建雄


《我国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探索》
上一篇:云南省区域经济发展基本问题分析
下一篇:以问题为导向的经济统计学教学改革探索
更多>>

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