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时......

学术咨询服务
当前位置: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经济管理职称论文》农村劳动力转移、经营规模与粮食生产环境技术效率

农村劳动力转移、经营规模与粮食生产环境技术效率

来源: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作者:田编辑时间:2021-11-25 08:53
扫码咨询

  摘要:基于1997—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分位数模型估计方法,考察了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经营规模变化对粮食生产环境技术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忽视环境代价会高估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能够缓解粮食生产内卷化困境、提升粮食生产环境技术效率,其正向效应随着效率水平提升呈衰减趋势;在土地资源刚性约束下,劳动力转移引起的经营规模增加通过“规模效应”能有效改善粮食生产环境技术效率,但规模效应边际递减特征会不断减弱其作用强度;土地流转体制机制不完善会阻碍劳动力转移、经营规模对粮食生产环境技术效率的联合作用,但随着土地流转立法和政策引导,这一困境得到了有效扭转。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经营规模;环境技术效率;土地流转

  一、劳动力转移对粮食生产影响的观点分歧

  粮食问题是任何一个尤其是农业发展相对滞后的人口大国的根本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在这一成绩背后付出了较大的环境代价[1],农业污染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在资源环境日益趋紧的农业发展“新常态”下,通过优化农业要素投入结构、改善配置效率来提升粮食生产环境技术效率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战略选择。城镇化战略快速推进引导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土地要素必然迎来再一次“分配”。那么这些因素会如何影响粮食生产环境技术效率?回答这一问题,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并行推进时期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

农村劳动力转移、经营规模与粮食生产环境技术效率

  二、粮食生产环境技术效率测度与趋势分析

  粮农配置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粮食生产,期望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多的粮食产量,但粮食生产不仅生产“合意产出”,更不可避免生产“非合意产出”,主要包括化肥、农药、地膜使用和秸秆遗弃、焚烧导致的环境代价。早期效率测算无论是随机前沿模型(SFA)还是数据包络分析(DEA)都无法有效处理“非合意产出”。Chung等[25]把方向性距离函数(DDF)引入数据包络分析,为效率分析纳入环境因素提供了可能。

  (一)基于方向性距离函数的粮食生产环境技术

  假定决策单元(省域,DUM)使用M种投入要素x,生产N种合意产出y和I种非合意产出b,环境技术P(x)可以表示为生产可能性集合:P(x)={(y,b)|x能够生产(y,b)},x∈RM+,y∈RN+,b∈RI+(1)设定产出的方向向量为g=(gy,gb),则产出角度的距离函数(DDF)为:DG(x,y,b;gy,-gb)=max{λ:(y+λgy,y-λgb)∈P(x)}(2)式(2)表示沿着设定的产出方向,投入要素x和环境技术结构P(x)所能生产的合意产出和非合意产出在强可处置条件下增加和减少的最大倍数λ。依据线性规划对基于环境技术的方向性函数进行求解:

  (二)指标选择及数据来源

  (1)投入指标。粮食生产投入要素主要包括水土、劳动力、资本性要素等。其中,土地投入用各省粮食播种面积表示,劳动力投入用各省第一产业从业人员表示,水资源投入用各省有效灌溉面积表示。资本性要素包括:机械投入,用各省农业机械总动力表示;化肥投入,用各省农用化肥使用折纯量表示;农药投入,用各省农药使用量表示;地膜投入,用各省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表示。由于没有对粮食生产的各种要素进行细分统计,为了保证投入要素指标与粮食产量统计口径一致,借鉴李谷成[26]等做法,构建权重指标对农业投入要素进行分离,把粮食生产投入从农业要素中分离出来①。

  (2)产出指标。粮食生产产出包括合意产出和非合意产出。合意产出用各省粮食产量表示。为了尽可能揭示粮食生产带来的环境代价,本文选择化肥流失和排放、农药残留和流失、地膜遗弃和残留三个维度的环境代价作为非合意产出。其中农药残留和流失、地膜遗弃和残留根据《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农药流失、农膜留存系数分册)得到各省农药和地膜残留系数,并与各省农药和地膜使用量相乘得到农药和地膜的非合意产出。化肥流失和排放主要表现为总氮(TN)、总磷(TP)和化学需氧量(COD),但赵丽平等[11]指出农作物种植COD排放不足农业COD排放总量的5%,对大气和水体污染很小,所以本文选择TN、TP作为化肥流失和排放的指标,参考赖斯芸等[27]提出的清单分析法:

  三、研究假说、模型设定与指标说明

  (一)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理论上,改善包含环境代价的粮食生产环境技术效率具有三条路径:一是投入要素的数量和结构不变,通过生产技术进步,包括良种开发与推广、灌溉及施肥技术改进等推动粮食生产前沿面外移[1];二是粮食生产技术水平不变,粮食生产管理水平提升、经营模式和理念转变、投入要素结构优化等促进粮食生产综合技术效率提升,拉近粮食生产前沿面与“最佳实践者”之间的距离[11];三是在“绿色”生产视角下,改变投入要素结构、提升要素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率,尤其是减少农业污染源的要素使用,在粮食不减产的前提下减少生产过程中的环境代价,提升粮食生产环境技术效率。

  (二)实证模型

  根据理论分析,本文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经营规模对粮食生产环境技术效率的影响,模型中引入交互项检验二者的联合效应,具体实证模型设定如下:ETEit=β1Laborit+β2Scaleit+β3Interit+∑6j=1λjContijt+εit(5)其中,Interit=Laborit×Scaleit,i表示省份,t为年份,Contijt为本文选取的一组控制变量,εit为残差项。

  四、劳动力转移、经营规模对粮食环境技术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基准回归

  分位数回归考察的是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条件分布的影响,是传统均值回归方法的拓展。分位数回归可以选取任意分位点进行估计,无需对误差项分布形式作具体假定,且对异常值的敏感程度远小于传统均值回归,估计结果更加稳健[33],同时,分位数回归能反映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影响在不同分位数下的动态变化轨迹。本文选定10%、25%、40%、50%、60%、75%、90%分位点进行回归,并汇报了面板Tobit模型①回归结果作为参照,具体结果如表2所示。面板Tobit模型估计结果显示,农村劳动力转移、经营规模的系数估计值显著为正,交互项系数显著为负,且均通过了1%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考察期内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户经营规模增加有利于粮食生产环境技术效率改善,但二者的联合效应并未真正发挥出来,这初步印证了前文的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说。

  (二)稳健性检验

  1.考虑制度变迁、政策变化时间因素的估计由于1997—2003年粮食生产的波动和减产,2004年开始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相继出台,农业税试点全面减免,一号文件连续多年锁定“三农”,尤其是2003年出台并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为土地流转提供了法律保障。有理由怀疑制度变迁、政策变化会给上文的研究结果产生冲击。借鉴邓金钱[35]的做法,构建时间虚拟变量(dum)进入模型检验结果稳健性,具体为2004年之前赋值为0、之后赋值为1,回归结果见表3。

  2.不同粮食生产功能区异质性估计农业生产发展受自然资源禀赋条件约束的特征比其他任何产业都要鲜明,加上幅员辽阔,各地区粮食生产自然条件差异明显,所以根据粮食生产资源禀赋条件和重要性分区域进行对比分析不仅能检验基准分析结果的稳健性,而且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为此,本文根据资源禀赋条件和重要性把粮食生产省份划分为粮食主产区、产销平衡区和主销区进行区域异质性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见表4。

  五、结论及启示

  通过构建包含环境代价的效率测算模型,运用DEA方法测算了1997—2015年各省市粮食生产环境技术效率,并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基于面板分位数模型考察农村劳动力转移、经营规模及其联合效应对粮食生产环境技术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

  (1)忽视环境代价会高估我国粮食生产技术效率,我国粮食生产环境技术效率呈波动下降趋势,3个粮食功能区效率排名依次为粮食主产区、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

  (2)受“内卷化”“过密化”小农模式的困扰,农村剩余劳动力普遍,随着阻碍劳动力流动的体制机制藩篱破除,农户追求人力资本最优价格而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大量输出农村劳动力,对粮食生产环境技术效率具有显著正向推动作用,其影响轨迹呈不断衰减特征;

  (3)在人多地少自然条件约束下,加之粮食生产存在“规模效应”,劳动力转移后经营规模的扩大会显著改善粮食生产环境技术效率,但规模效应边际递减特征也致使其正向作用呈衰减趋势;

  (4)由于土地流转体制机制不完善,劳动力转移和经营规模对粮食生产环境技术效率的联合效应没有发挥出来,但随着土地流转立法和政策引导不断发展,其联合效应在2004年之后逐渐显现。另外,随着支农惠农体制变迁、政策出台并发挥作用,以及区域间资源禀赋和粮食生产重要性差异,劳动力转移、经营规模对粮食生产环境技术效率的影响存在时间、空间异质性特征。

  参考文献:

  [1]李谷成.农业的绿色生产率革命:1978—2008年[J].经济学(季刊),2014,13(2):537-558.

  [2]DEBRAUWA,HUANGJ,ROZELLES.Thefeminizationofagriculture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J].IfpriDiscussionPapers,2015,49(5):689-704.

  [3]HUANGJK,WUYH,ROZELLES,etal.MovingoffthefarmandintensifyingagriculturalproductioninShandong:AcasestudyofrurallabormarketlinkagesinChina.[J].AgriculturalEconomics,2009,40(2):203–218.

  [4]AHMEDMH,MELESSEKA.Impactofoff-farmactivitiesontechnicalefficiency:EvidencefrommaizeproducersofeasternEthiopia[J].Agricultural&FoodEconomics,2018,6(1):3-15.[5]秦立建,张妮妮,蒋中一.土地细碎化、劳动力转移与农户粮食生产———基于安徽省的调查[J].农业技术经济,2011(11):16-23.

  田红宇1,祝志勇2


《农村劳动力转移、经营规模与粮食生产环境技术效率》
上一篇:舟山市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的探索与研究
下一篇:PPP轨道交通项目财务风险控制研究
更多>>

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