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时......

学术咨询服务
当前位置: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经济管理职称论文》财政研究杂志社投稿我国的产能过剩对内对外调控战略

财政研究杂志社投稿我国的产能过剩对内对外调控战略

来源: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作者:tt7129时间:2016-05-25 16:47
扫码咨询

  产能过剩是指在计划期内,企业参与生产的全部固定资产,在既定的组织技术条件下,所能生产的产品数量,或者能够处理的原材料数量超出市场消费能力。本文是一篇财政研究杂志社投稿的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我国的产能过剩对内对外调控战略。
  【摘要】我国产能过剩自上世纪90年代即产生,二十多来受全球性金融危机影响及国内经济发展中各种的矛盾外化作用,产能过剩不断升级,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整个经济随时面临系统风险。我国政府在整治产能过剩问题过程中曾采用了多项措施,但是产能过剩仍旧是当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突出矛盾。针对愈来愈重的产能过剩问题,已经不能再以过激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予以解决,因为我国产能过剩涉及的范围、影响程度已经体现出系统性、全面性、严重性等特点。如何建立化解产能过剩的有效机制,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点,本文从战略的角度阐述从深层次解决产能过剩的对策,试图通过内外的合力作用破解我国目前存在的严重产能过剩问题,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产能过剩,产能利用率,一带一路,战略

  一、产能过剩内涵揭示

  提到产能过剩,有必要了解产生过剩的内在特点和外部表现。一般对产能过剩可理解为:在技术水平一定的情况下,专业的生产要素如固定资产、劳动力、原材料等投入为前提的最大产出超出了市场需求的量,导致沉没成本产生,从而形成物质形态的投资处于“过剩”状态。通常国际上对产能过剩衡量是针对生产能力而非生产结果的衡量,一般采用的指标以专业性较强的产业所采用的指标,如工业制造业中“设备利用率”指标。如果设备闲置时间长,设备在统计期内的实际使用时间占计划用时的比率低,“设备利用率”就低,若此指标超过一定合理的水平,意味着产能过剩出现。设备利用率也理解为产能利用率。世界发达国家根据设备利用率变化对产能评价给出的参照数据是:

  数字显示说明市场经济下的产能闲置是正常的,一定比率的设备闲置具有调节库存的功能,更有利于维持较高程度的竞争。因为设备利用率过高,表明是超负荷运转,产能严重不足。产能过剩衡量标准为只的是设备利用率低于79%。

  二、我国现阶段产能过剩情况分析

  (一)我国产能过剩情况概括

  自上世纪的90年代至今,在全球经济失衡长达二十多年的时间,我国成为跃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同时,正是经历产能过剩形成并逐渐走向加剧的时期。上世纪的90年代我国的产能过剩主要是因新技术革命而形成的低端的制造业产能过剩。紧接着受全球IT、金融、房地产业大力发展的影响,我国的轻纺、重化和装备制造等产业发展迅速,同时快速增长的还有新兴战略性产业,后随着IT、房地产等泡沫的破灭,上述相关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再后来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及21世纪全球金融危机再一次加剧了我国相关行业的产能过剩。

  (二)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我国产能过剩的表现特征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受国际金融危机及国内渐进式改革影响,我国经济发展所体现的产能过剩现象愈来愈严重,近年来部分工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等重化行业供过于求矛盾比较突出。2012年和2013上述行业产能利用率的统计数据均在正常值以下,最高的也只有75%。特别是为应对2008年暴发的全球经济危机,我国中央政府为刺激经济投放的四万亿资金更加重了多个行业的重复建设及过度投资,在资金的充分供给下,各行业采取了粗放型发展模式,产能过剩愈加突出,动态地分析其特征如下:

  1.由传统行业的产能过剩向新兴行业扩展。我国最初的产能过剩主要发生在重化工业行业中的个别行业,主要以能源、原材料行业为主,而且体现的是低水平的“无效产能过剩”,但是随着一次重于一次的产能过剩,产能过剩的行业涉及的面越来越广泛,不仅包括传统行业,还包括新兴的一些产业。据工信部的统计,截止2013年,以钢铁、电解铝、船舶等传统行业产能利用率均低于国际合理水平,另外新兴行业中的风电设备、光伏等多个产业的产能过剩问题也十分突出,产能的利用率都在70%以下。数据说明我国的产能过剩已经从局部波及到绝大多数的行业。

财政研究杂志社投稿

  2.由结构性的产能过剩向全面扩展。在对产能过剩行业分析中发现,部分行业的产能落后导致的有效产能低下。以钢铁行业为例,其生产的产品的附加值及技术含量低,满足不了社会对技术、质量高的产品需求,产生了低效甚至是无效产能,不足和过剩的产能并存,形成了产能过剩的结构性问题。随着科技进步及行业发展及结构调整,低水平产能过剩没得到明显缓解,高新技术产业产能过剩问题又暴露出来,产能过剩全面化升级。

  3.由阶段性产能过剩向持续性发展。我国产能过剩问题虽然在不同行业表现特点不同,但通过对产能过剩的所有行业综合分析,不难发现产能过剩的阶段性特点。据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关于“产能过剩“课题所统计的资料发现,第二次和第三次大规模的产能过剩较比第一次而言,产需失衡的时间明显延长,某一行业的增长速度与社会对其的需求之间已经不只是偶尔在某个阶段不平衡,而是失衡的频率越来越高,持续时间也越来越长,形成了持续性的产能过剩。

  4.产能过剩的政府导向与市场机制作用界限越来越模糊。市场机制决定着行业的发展规模、速度,但是,在不成熟的市场经济下,市场机制是不灵敏的,各行业极有可能发展超速,最终导致供求的失衡。我国市场经济逐渐向纵深发展阶段,产能过剩更加严重,不能否认有部分市场主体逆市场规律发展的现象,但政府意图及政策导向下行业的盲目发展也是近年来过度产能过剩的原因。市场经济初期产能过剩形成的原因比较容易明确,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产能过剩原因却难以准确辨析。

  三、产能过剩产生的原因及后果分析

  (一)产能过剩形成的原因分析

  从客观角度分析,我国的产能过剩是市场因素和非市场因素、国内和国外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国内市场因素导致产能过剩。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下,因企业急于加入最初的利润争夺,对进入市场缺乏战略性判断,盲目的从众思想使企业迷失方向,本能的根据市场需求增加设备开工存量,然而对市场没有深入的分析研究和预测,在宽松的市场准入条件下挤进市场,因技术与综合能力与市场需求差距较大,其结果是低品质的产能迅速增加,在短期内造成资源闲置和浪费。如大上的钢铁、电解铝等行业就充分证明这一点。   2.国内非市场因素导致产能过剩。非市场因素主要指的是体制因素。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渐进式的,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却没能同步,要么政策约束力弱,要么政策运用过度,使产能过剩更多的缘于体制改革的滞后。

  第一,政策的约束力差破坏了市场主体的公平竞争。在我国,水利、土地、煤电气等资源的价格垄断性强,不仅垄断型企业享有价格方面的优惠,同时配套地获得了监管部门和环保部门的软约束;生产要素价格的失真也使市场价格导向的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无法得到完善,政策性的产能过剩矛盾突出出来。

  第二,政策运用过度制造了市场主体的不公平竞争。我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推行市场经济以来,经济体制改革一直没有间断,但政治体制改革步子较迟缓。政府的隐型行政垄断力量依然对市场主体产生较大的影响。各级政府出于政绩和税收扩张的考虑,为实现短期的经济增长和税收收入增加,盲目批项目、扩张投资,抢夺资源,造成全国各地普遍的产能过剩。

  第三,政府在项目投资中的主导作用干扰了市场主体对于市场的分析判断,使他们从紧跟市场转向盯住政府,市场衡量标准扭曲,市场主体忽视了产品技术的创新和产品质量的提高,只追求外延扩张式的经济增长模式,其结果必然加剧产能过剩。

  至于国际方面的因素在第一个问题中已经进行了分析,即国际金融危机也制约了输出渠道对过剩产能的消化。

  (二)产能过剩的后果分析

  一个国家一旦出现产能过剩则意味着经济失衡。长期的经济失衡将会对经济、政治等多方面产生不利影响。一方面,产能过剩是多数单个企业盲目投资扩张,追求短期利润的结果。众多市场主体在不计后果的开发资源,再以低质量、低技术并以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追求产能增长,结果必然是资源的巨大浪费。第二方面,产能过剩亦引发系统性的金融风险。因为产能增长一般要借助于银行的融资支持实现,产能过剩的损失也会转嫁于银行,使前期的银行贷款无法收回而引发金融危机。再一方面,产能过剩是设备的闲置、人员闲置,持续下去就是失业。失业增多易产生社会的不安定因素,破坏了整个社会的和谐。

  除上述影响外,在开放的经济社会中,产能过剩国极易以降低产品价格方式取得在国际市场上的优势地位,从而引起不必要的国际争端。

  四、产能过剩的调控战略

  经济体出现的短期产能过剩一般会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被经济体消化吸收,既使有政策的约束也不会产生后遗症,但长期的产能过剩则很难完全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根除,所以我国的长期产能过剩问题需要内外战略所产生的合力解决。

  (一)对外战略

  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引导过剩产能对外转移。2013年9月,习总书记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在国内外备受关注。“一带一路”作为我国国际区域合作发展战略,不仅可以应对美国TPP、TTIP对我国对外贸易所构成的威胁,也全方位构建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新格局。籍此战略,可以以我国传统制造业的强大生产供给能力向印度、印尼、哈萨克斯坦等国家提供相应的制造业及相关产业所需要的资金、技术经验、产品等,轻松实现过剩产能的转移,同时还可以发挥我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带动与引领作用。另外还可以与“一带一路”所涉及的非洲国家建立跨国的产业垂直分工合作体系,以我国设备和技术的比较优势提高我国技术、设备和高端耐用消费品在非洲国家的出口地位,通过国际战略合作化解我国的产能过剩。

  (二)对内战略

  一是实施市场化战略。首先建立我国生产要素市场的定价机制,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效用;其次按照市场优胜劣汰规律优化产能,形成产能落后,产品质量低下、产能消耗大的企业退市的畅通渠道。这需要靠政府制定相关的标准,维护市场公平的竞争环境,并通过有效的监管提高产能的有效性。在产能严重过剩时,也可以通过政府以行政方式强制淘汰落后产能,加快过剩产能的淘汰速度。二是实施降温战略。为过热的经济发展降温,政府要制定绿色GDP标准,保证在制度完善、结构平衡、管理科学基础上的经济增长。三是实施自主创新战略。要以科技创新前提升质量,引领产业方向;以重组兼并、产业融合方式化解产能过剩;以加大科技投入支持具有战略性的新兴产业的发展。四是实施有效的政绩考核战略。在全面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基础上重新确定对地方政府考核的指标体系,将节能、环保、安全等指标与地方经济增长联系起来考核政府政绩,消除并化解体制性的产能过剩。

  参考文献

  [1]苗长兴.化解产能过剩的途径和措施[J].《新金融评论》,2016年(1).

  [2]李连济,王云.中国转型期的产能过剩问题研究[J].《经济问题》,2012年(12).

  [3]陈晓霞.金融危机背景下产能过剩动因、问题及治理对策[J].《经济管理》,2014年(9).

  [4]范林凯,李晓萍,应珊珊.渐进式改革背景下产能过剩的现实基础与形成机理[J].《中国工业经济》,2016年(1).

  [5]袁捷敏.产能和产能利用率新测算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3年(6).
  相关期刊简介:《财政研究》(月刊)创刊于1980年,由中国财经学会主办。财政理论刊物。对财经工作中的重大课题进实证分析和行理论探讨,报道财经理论研究和实践方面的最新成果与动向,介绍中外财经理论研究的新观点新知识,读者为财经部和企事业工作人员、财经理论工作者和财经院校师生。


《财政研究杂志社投稿我国的产能过剩对内对外调控战略》
上一篇:金融管理论文浅谈“如何将传统银行置于死地”
下一篇:人力资源论文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激励制度的探讨
更多>>

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