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时......

学术咨询服务
当前位置: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教育职称论文》在华工科留学研究生教育发展分析

在华工科留学研究生教育发展分析

来源: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作者:赵编辑时间:2019-06-28 09:35

  摘要:对 2007~2016 年在华留学生的统计分析表明,工科留学研究生教育的规模发展迅速,在留学生教育中的占比大幅提升。但从工作实践看,在华工科留学研究生教育还存在若干问题,包括生源质量不高、国际接轨不足、支撑和管理体系不完善等。其客观原因主要是我国工科留学研究生教育历史积淀不深、工科研究生教育整体质量不高,主观原因主要是政府、高校等对来华留学生教育工作认识不到位,导师指导工科留学研究生积极性不足等。基于上述分析,建议政府应将留学研究生教育工作纳入国家教育发展战略,对中国政府奖学金等政策进行改革;高校应将留学研究生教育工作纳入“双一流”建设之中,重点建设世界一流的工科留学研究生教育体系,提高培养标准,实施精英教育,还应进一步完善留学研究生教育管理和生活保障体系,大力加强对外宣传;通过政府与高校联动,大力提升工科留学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服务国家发展战略。

在华工科留学研究生教育发展分析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留学生教育;工科;国际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明确指出,要“进一步扩大外国留学生规模”“优化来华留学人员结构”“不断提高来华留学教育质量”[1];教育部 2010 年出台《留学中国计划》,提出到 2020 年将来华留学生数量提高到 50 万人,其中接受高等学历教育的留学生达到 15 万人。

  近年来,通过看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华留学教育政策的演进与走向,可以看到在政府和高校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留学生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期。2016 年,在华留学生(简称留学生)已达到 44.28 万人,其中攻读各级学位的留学生(简称学历留学生)21 万人,这一数字是 2007 年的 3.08 倍。留学生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对提升我国高校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意义重大。与此同时,留学生教育直接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成为国家开展国际文化和教育交流的主要途径,增进了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

  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众多国内企业走出国门,对外科技和经贸交流不断增加,世界各国对具有中国背景的工科人才需求旺盛。在此背景下,工科留学生数量增长尤为迅速。2016 年,工科学历留学生已达 3.86 万人,占全部学历留学生的 18%;该数据比 2007 年增长了 7.45 倍,增幅超过学历留学生的整体增幅。

  随着我国成为《华盛顿协议》成员国及“双一流” 建设工作的推进,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已进入与工业发达国家全面接轨阶段,工科留学研究生教育也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因此,有必要对我国工科留学研究生教育工作进行全面分析,梳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高教育质量,积极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推动世界教育强国和科技强国建设。

  一、工科留学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若干特点

  1.工科在留学生教育中的比重大幅增加

  2016 年,在我国学习的各类留学生总数达到 44.28 万人,是 2007 年的 2.26 倍。其中,学历留学生总数达 20.99 万人,是 10 年前的 3.08 倍。

  图 1 表明,2007~2016 年,在各主要学科类别中,工科留学研究生教育规模发展是最快的。由表 1 可见,2016 年,工科留学生总数为 47229 人,是 2007 年的 6.97 倍;其中学历留学生总数为 37418 人,是 2007 年的 7.24 倍;非学历留学生总数为 9811 人,是2007 年的 6.1 倍。这些增幅,均高于其他主要学科类别的平均增幅。更为可喜的是,在工科留学生中,本科生规模增长了 5.45 倍,而硕士生规模增长了 8.22 倍,博士生规模增长了 7.50 倍;表明高层次工科留学生教育的发展更为迅猛。 1 2007~2016 年部分学科门类的留学研究生数据统计数据来源:根据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来华留学简明统计整理

  2.工科留学研究生规模迅速扩大

  表 2 给出近 10 年来在我国学习的留学生、工科留学生、工科留学研究生的变化情况。由表 2 可见, 2007~2016 年,留学研究生人数持续增长,从 2007年的 10846 人增加到 2016 年的 63867 人,年均增幅达 22.4%。同期,工科留学研究生的人数从 1625 人增长至 14547 人,年均增幅达到 26.5%。2016 年,工科留学研究生人数已占留学研究生总数的 22.8%。 2007 年,工科留学研究生占工科留学生的比例为 23.9%,到 2016 年,该比例则达到了 30.1%。这表明,工科留学生的学历层次正在逐步提升。

  以上数据表明,工科留学研究生规模增长迅速,不论是在全部留学研究生中的占比,还是在全部工科留学生中的占比,都有显著提高。

  3.工科留学研究生向工科优势高校集中

  根据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公布的高校类别,表 3 列出近 10 年来全国具有工科优势高校的留学研究生数量变化情况。2016 年,工科优势高校的留学研究生达到 21959 人,是 2007 年的 7.6 倍,年均增长 27.4%。目前,工科优势高校的留学研究生已占全国留学研究生总数的 34.4%,高于以其他学科为优势的高校。2016 年,招收留学研究生数位居前 30 名的高校共计招收 26706 人次留学研究生;其中有 20 所高校是工科优势高校,其留学研究生达 11807 名,占比为 44.2%。可见,工科优势高校是培养工科留学研究生的主力。

  4.工科留学研究生主要依靠政府奖学金资助

  目前,留学研究生的学习和生活费用来源包括政府资助、社会力量资助和自行筹措。截至 2016 年,我国共有 278 所高校具有招收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资格,其中工科高校 79 所[2]。2007 年,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的学历留学生共计 6651 人,其中工科学历生 1733 人,占比为 26.1%;2016 年,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的学历留学生增加到 43186 人,其中工科学历生 11429 人,占比为 26.5%。表 4 的数据则表明, 2010 年以来,工科留学研究生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的比例远高于其他学科,并呈现持续增长势头。相比之下,工科的自费留学研究生数量较少,获得企业和其他社会渠道资助的留学研究生则更少。

  二、存在的若干问题

  虽然近年来我国工科留学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尤其是与英语为母语的高等教育强国相比,教育质量和学术声誉仍不够高,在全球高等教育市场上没有形成质量品牌。本节对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分析。

  1.生源质量不高

  虽然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已取得长足进步,但从目前的全球留学生流动态势看,各国的优秀工科本科毕业生依然首选去工业发达国家留学,尤其是去美国、英国、加拿大等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深造。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对发达国家和中等发达国家的本科毕业生尚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主要生源国仍是发展中国家。在表 5 所列 2016 年在华学历留学生人数位居前 10 名的国家中,除了韩国和俄罗斯,其他 8 个国家的经济、教育和科技发展水平均明显低于我国。发展中国家的基础教育和本科教育整体水平不高,在优秀本科生首选去科技和工业发达国家留学的前提下,来华留学研究生的学术基础低于我国同类高校所接受的国内研究生[5]。

  此外,留学生若在中国政府奖学金资助下完成本科学业,必须先回国工作一年,才能再次申请中国政府奖学金攻读研究生学位;这虽然可促进留学本科生回国服务,但无疑也损失了优秀的留学研究生生源,甚至使我国成为发达国家留学研究生教育的输送地。

  因此,目前我国高校对留学研究生的录取标准往往低于中国研究生的录取标准[6]。部分高校为了完成招生计划,甚至大幅度降低录取标准,导致留学研究生的生源质量参差不齐。生源质量不高必然带来以下突出问题:要么降低学位授予标准,要么部分留学研究生无法完成学业。为了避免留学研究生在学校长期滞留,部分学校降低了对留学研究生授予学位的标准。

  2.国际接轨不足

  虽然我国工科留学研究生教育已能够独立自主地培养合格的高端工程人才,但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主要是参照我国工业发展需求和中国研究生的学术基础制定的,与工业发达国家的工科留学研究生教育有一定差距。例如,在学科设置和培养目标方面,知识覆盖面比较窄,未能充分体现当代科技和工业发展的高度交叉,融合创新。再如,由于大部分工科留学研究生的学术基础不够扎实,难以按照工业发达国家的宽口径学科要求来培养,不少高校对工科留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前发表期刊论文的要求也低于对中国研究生要求。

  目前,我国多数高校尚不能提供与其他工业发达国家标准接轨的课程体系,部分大学甚至对是否要建设这样的课程体系仍处于争论之中。以授课语言为例,不少人认为,既然到我国来留学,就应该先学习汉语,然后与中国学生一同修课。表 6 给出了“卓越联盟”高校(E9)、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高校(G7)招收留学生的工科学科情况,以及开设全英文授课的学科的情况。这表明,即使是“双一流”建设工科高校,所开设的全英文授课专业和学科也比较少,教育国际化能力明显不足。因此,工科留学研究生既要面临学术上的巨大压力,又要接受语言上的严峻挑战,容易产生较为强烈的不适应[7]。

  更进一步看,在我国高校的研究生导师中,具有世界一流大学的学习和工作经历者比例偏低,具有国际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者的比例也偏低。因此,许多导师对指导留学研究生的积极性不高,感觉是一种额外工作负担[6];导师们对留学研究生的学业要求标准偏低,指导过程和心理安抚不够细致,缺乏个性化培养的理念和实践,导致获得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奖的留学研究生凤毛麟角,回国后成为国家精英的比例自然低于世界名校的博士和硕士。

  3.支撑和管理体系不完善

  留学研究生来自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肤色、宗教、文化、语言、生活习惯,其管理难度明显高于对中国研究生的管理。从工作实践看,主要问题涉及教育管理体系和生活保障体系,而这两个体系的建设都存在若干不足[5]。

  近年来,由于留学研究生规模迅速扩大,许多高校出现资源配置不足、生活保障条件欠缺问题。这种情况在地处大城市的著名高校更为突出。以 2016 年工业和信息化部所属高校(G7)的情况为例,它们分别地处北京、南京、哈尔滨、西安等大城市,为留学生提供住宿的比例平均为 45.8%,其中地处北京的高校则平均为 41.5%。生活保障条件的缺口直接导致学习空间不足、跨文化交流不充分,同时导致学校采取临时性过渡性措施,影响到规范化的制度建设。

  三、对问题的原因分析

  我国的工科留学研究生教育在生源质量、培养目标和举措、教育管理和生活保障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而且每个问题都有各自的原因。但若综合分析上述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则不外乎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

  1.客观原因

  首先,我国工科留学研究生教育的历史积淀不深。1950 年 7 月,国家根据政治和外交工作需要,制订了与波兰、捷克等东欧五国交换留学生教研员交流计划,由此启动了我国的留学生教育。该计划规定,留学生主要学习汉语、中国历史、中国革命运动等专业。此后数十年中,留学生所修专业基本集中在中国语言与文学、中国历史、中医、农林、经贸等专业门类,学习工科的人数很少。至于工科留学研究生教育,则始于改革开放后,进入新世纪以来才得到迅速发展。因此,我国工科留学研究生教育的历史积淀远不如发达国家,也不如我国较早启动留学生教育的中医、中国历史、中国文学等学科。

  其次,我国工科研究生教育的整体质量还不高。我国的工科研究生教育始于 20 世纪 50 年代,但不久就因“文化大革命”而中断。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国家实施“211 工程”“985 工程”之后,我国工科研究生教育才得到快速发展,用不足二十年时间完成了规模发展,刚进入质量提升阶段。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历程来看,我国的工科研究生教育历史很短,在世界高等教育界的影响力还不大[3],工科研究生的教育质量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4],甚至与中东欧等中等收入国家的著名大学相比也缺乏明显优势,远未在全球高等教育市场上形成质量品牌,对优秀生源的吸引力不足。

  2.主观原因

  政府相关部门对来华留学生教育工作的认识和定位差异较大,对留学生教育质量关注不足。例如,有些部门主要从外事工作角度考虑来华留学生教育工作,仅仅关注来华留学生的国别、地区、规模等问题;有些部门则主要从社会安全和稳定等角度来看待来华留学生教育工作,仅仅关注来华留学生的宗教信仰、对华友好等问题。此外,教育主管部门对留学生教育工作进入质量提升阶段的思想准备还不足,尚未将留学生教育纳入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工作,更未开展精细分析、精细引导和精细帮扶。

  四、提升工科留学研究生教育水平的举措

  近年来,留学研究生教育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已有多位学者致力于相关问题的研究,并提出若干建议[5-7]。本节试图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进一步分析并提出相关策略。 1.将留学研究生教育纳入国家教育发展战略世界高等教育强国均拥有世界一流的研究生教育,其留学研究生教育是国家政治、经济、外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所培养的留学研究生就业后,不仅服务其祖国,还服务于其留学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外交的需要,是其祖国与留学国家之间友谊的桥梁。中国、韩国、新加坡等众多已实现或完成经济起飞的国家的发展历史表明,对于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工科留学研究生是国家最急需的精英人才,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 [EB/OL]. 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 moe/info_list/201407/xxgk_171904.html.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普通高等学校名录, 2016.

  [3] 王战军. 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影响力[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3(2): 16-19.

  [4] 陈强. 改革开放 30 年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的回顾与思考 [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8(6): 55-64.

  [5] 李海生, 龚小娟. 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中的生源问题及对策分析[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7(8): 34-37.

  [6] 杜芳, 孟秀丽, 赵晓威, 等. 中国选拔国际研究生的困境及成因 —— 以大连理工大学为例 [J]. 改革与开放 , 2017(17): 128-129.

  [7] 刘水云. 来华留学研究生培养质量调查[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7(8): 26-31.

  [8] 栾凤池. 实施四大发展战略提升来华留学生教育水平[J]. 中国高等教育, 2013(1): 58-59.


《在华工科留学研究生教育发展分析》
上一篇: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复合型人才协同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路径
下一篇:提高政工人员综合素质之我见
更多>>

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