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时......

学术咨询服务
当前位置: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教育职称论文》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复合型人才协同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路径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复合型人才协同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路径

来源: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作者:赵编辑时间:2019-06-26 09:35

  摘要:基于高素质复合型信息科学及计算科学人才培养的需求,提出了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复合型人才三维协同培养模式及实践路径.通过对传统的信息与计算科学类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修正和细化,将粗放式的简单“复合”转变为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的“复合知识”、“复合能力”和 “复合素质”三者的深度融合.通过不同学科的知识融汇、能力组合和素质融合,进一步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各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整体的、合作的效应,从而建立一个多方协同的人才培养系统,实现复合型信息及计算科学人才培养的目标.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复合型人才协同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路径

  关键词:信息与计算科学;人才培养;复合型人才;协同培养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是数学、信息科学和计算机科学三者交叉的学科,它以数学为基础,计算机为工具,解决信息和工程计算方面的实际问题.这一专业设置较好地适应了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全球经济发展格局下的人才培养与专业发展[1-4] .

  随着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迅速发展,根据信息与计算机通信网络建设政策,要求一般院校必须对数学类专业课程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与培养方案进行深入研究,这一问题已经列入教育部高等学校数学与统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近年提出的专业建设方面重要的教改问题中[5-6].重点院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因其深厚的办学底蕴、强大的师资阵容和较高的生源质量而具有一般院校无可比拟的办学优势,其培养方案基本不适合一般院校的办学实际.而在一般院校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中,多数教师只从事过基础数学或数学基础课的教学,很多教师仍然沿用培养基础学科人才的模式来培养人才,不注意培养他们实践和动手能力,毕业的学生很难适应社会的需要[7-9].

  通过对其他高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建设的调研和企业对毕业生质量的反馈可以得知,当前高校在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普遍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10-11] :

  (1)专业定位不太明确.很多高校现有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一般只概略性说明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和范围,忽略了结合自身学校的特色和定位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详细清晰的说明,从而导致在培养人才时目标不明确,定位不清晰.

  (2)课程体系不够合理.由于专业定位不太明确,因而造成课程体系的安排欠合理.多数高校只是把数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和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简单嫁接进行教学,没有形成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完整的、有机的整体课程体系.

  (3)人才培养模式与当前人才市场实际需求不相适应.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滞后,学科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不尽合理,不能根据市场需求来科学地设置专业的课程体系,因而导致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轨.

  这些现状主要反映了当前高校在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教育方面培养目标模糊、教学模式落后等多方面的问题.

  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强烈,而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轨的现实困境,使得信息与计算科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势在必行.因此,地方院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如何根据行业和学科发展的特点,紧密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真正能够满足现代社会需要的“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1 复合型人才三维协同培养模式内涵

  本文提出了适用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三维协同培养体系,该体系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为一体(见图 1),其中复合型知识是基础,打好专业基础,是学生能力提升的关键;复合型能力培养是学生能否胜任实际工作的重要环节;复合型素质主要注重学生专业素质、职业素质以及情商等方面的综合培养.

  针对当前高校在信息与计算科学人才培养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围绕构建的复合型人才三维协同培养体系做好4个方面的工作.

  1.1 修订培养计划,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制订新的人才培养计划,科学划分专业知识体系、通识体系与相关知识的比例问题;注重课内与课外、学校与企业的结合问题;加强师资建设,优化知识结构;创建校外高规格的实习基地、校内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实验室,建立新颖、完善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多种渠道培育学生能力.在新修订的人才培养计划中,将人才培养定位偏向于数据分析及数据挖掘,专业基础及专业技能模块占比接近 60%,其他通识类课程占比近 20%;在专业基础及专业技能模块中,数学基础类课程、计算机类基础课程和数据分析类课程等3类课程比例相当,从而既保证了知识够用,也保证了合理的知识体系结构.

  1.2 改革课程体系,构建复合型人才课程体系

  根据教育部教指委出台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专业规范及教学规范,科学设置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各个教学模块.围绕市场需求和地区发展方向,调整优化课程结构,删除没有专业支撑力的课程,增加新的应用性教学内容,突出信息与计算科学人才的知识交叉和复合型能力结构的培养,并有机地渗透到本科4年的课程教学中,构建复合型信息与计算科学人才课程体系.在新的课程体系中强化了专业基础课程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加强了实践类课程的比重.同时,在大四上学期专门开设一门综合实训类课程——企业创新项目训练,将企业的真实案例纳入到课堂教学中,从而加强校内教学与行业需求之间的衔接.

  1.3 改变教学模式,注重实践能力培养

  为了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从3个方面改变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模式:(1)教师角色的转变,由权威型转变为朋伴型;(2)学生地位的转变,由被动听讲转变为主动参与;(3)教学过程的转变,由单一传授型转变为引导互动型.在教学实践中,鼓励专业教师利用超星学习通、蓝墨云班课等不同的移动学习平台实施翻转课堂,把相应的课程教学资源(如授课教案、练习题、课外学习资料等)按照课时计划逐步放到网络学习平台中,从而改变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这样的措施不仅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授课效率,也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

  1.4 开展继续教育,健全教学保障体系

  培养人才的合格与否,最终要接受社会的检验.因此,必须为学生设置与行业、与社会产生互动的平台,才能促使学生尽快向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信息及计算科学类人才转化.本项目采用2条途径使学生的在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产生互动:一方面,创建各类实验平台、实习基地,最大限度地拉近学生和行业的距离;另一方面,突破传统教学方法,进行团队教学实践,并聘请行业专家及校友创业成功人士进入课堂.通过实验室建设,创建各种创新平台、实习基地、校内专业实验室及校外实训基地等,保障协同培养模式的正常运作.

  2 复合型人才三维协同培养模式的实践路径

  在明晰复合型人才三维协同培养模式的具体内涵之后,在具体实施时遵从实施路径(见图 2).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明确构建面向产业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的复合型信息与计算科学人才.制订集协同式知识传授方式、能力训练模式、素质培养措施为一体的三维协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形成融知识传授、能力训练和素质培养为一体的课程体系.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强化以通识课为基础的专业教育,增加课程校内外实训的比重,拓宽学生知识面.将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和参与式等多种教学方法融合应用到课堂和实践教学环节中.最后通过对协同式知识传授方式、能力训练模式、素质培养措施总结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作出调整,从而不断完善整个人才培养模式.

  具体来说,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复合型人才协同培养模式具体推进路径可以分阶段开展:

  2.1 明确培养目标

  将人才培养目标转向培养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适应性强的复合型人才,把学生培养成为专业基础扎实、富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的人才.

  2.2 探索培养模式

  在调研、总结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探索复合型信息与计算科学人才多方协同培养的模式,分别研究协同式知识传授方式、协同式能力训练模式、协同式素质培养措施等 3 个方面的内容.

  2.3 完善课程体系

  以通识课为专业教学基础,通过与企业、兄弟院校及校内其他院系共同开设相关课程.通过课程体系的完善和实施,使学生能够把专业知识、实用技术和职业素质等有机结合,培育复合型信息与计算科学人才.

  2.4 丰富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上需要更加注重对实际项目、案例的讲解分析.强化通识课为基础的专业教育,增加课程校内外实训的比重,拓宽学生知识面.坚持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全面教育和培养,融知识传授、能力训练、素质培养为一体,使学生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2.5 改善教学方法

  改变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采取更加具有创造性,能激发学生潜能和求知欲望的教学方式.灵活应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和参与式等多种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践行学思结合、知行统一.

  2.6 拓展实训基地

  加强学生校外实践和创新创业实践的引导,积极和校外企业联合,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作为学生素质和技能提升的孵化基地,定期输送优秀学生到实训基地参与企业实际项目的训练.

  2.7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培养复合型信息与计算科学人才,对师资队伍提出了很大挑战.需要制定师资队伍建设新方案,针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构建适应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师资结构.一方面,要加强对骨干教师的专业培训,同时制定激励措施,鼓励专业教师到企业一线锻炼或有计划地选派有潜质的青年教师直接参与企业的项目实践;另一方面,聘请校外一些优秀的数据挖掘工程师、软件工程师、实践经验丰富的培训讲师等兼职任教、合作研究,扩大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师资力量.

  3 结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提出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着重强调更新培养观念,创新培养模式,有效整合校内资源,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的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遵照《规划纲要》的指导意见,积极探索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路径,发挥校校、校企等多方的协同力量,着力培养造就满足国家和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极具现实意义.从理论意义来说,本文提出的复合型人才三维协同培养创新机制,其核心是构建三维协同人才培养模式框架,该培养模式能够进一步丰富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的理论,指导高校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结合自身特点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造就符合社会需求的信息科学及计算科学类复合 型、应用型人才.从实践意义来说,三维协同人才培养模式是指有机整合校内、校际和校企等多方面的有利资源,形成由院、校、企共同组成的、面向学生、多角度、多层面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建立三维协同培养平台,旨在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创新思维等综合素质,并建立长效机制,保障培养过程顺利进行,积极促进参与各方的协作和相长.三维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能够集聚校、企等各方的优势力量,充分发挥各自的优点,扬长避短,为造就“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的复合型信息与计算科学类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 胡焱,张庆国.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社会适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大学数学,2011,27(3):7-11

  [2] 罗智明,胡桔州,陈荣平,等.一般院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9(8):20-22

  [3] 谭义红,彭向阳,李学勇,等.探索地方本科院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长沙大学学报,2011, 25(2):124-126

  [4] 祖力,张晓颖.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重构[J].长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6):1577-1579

  [5] 徐凤生.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基础平台课程群的建设与实践——以德州学院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3(1):57-59

  [6] 闫文达,张水胜.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研究[J].高师理科学刊,2018,38(4):64-66

  [7] 刘文军,蒋勇,陈文兵.基于“学术型、技能型、国际化”的多元化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 大学数学,2018,34(2):58-62

  [8] 王拥兵.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教论坛,2017(6):55-57

  [9] 刘淳安.大数据时代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改革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6(21):70-71,74

  [10] 张典兵.高校研究性学习的理性审思[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25(7):69-71,90

  [11] 王同科,常慧宾,王彩华.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并行计算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高师理科学刊,2016,36(2): 47-49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复合型人才协同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路径》
上一篇:艺术设计基础教学中设计思维的培养
下一篇:在华工科留学研究生教育发展分析
更多>>

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