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地区生态农业可持续性综合评价
摘要:以重庆三峡生态经济区的19个区县为研究对象,根据该地区农业经济发展情况和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从生态农业生产可持续性、经济可持续性、生态可持续性三方面构建生态农业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借助SPSS因子分析方法建立生态农业可持续性评价模型,实现对重庆三峡生态经济区各区县生态农业可持续性的综合评价,为生态农业建设提供一定依据.结果表明,受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农业集约化水平、土地资源丰度和农业生态环境影响,19个区县间农业生态可持续性差异较大,长寿区综合得分最高,为1.124,奉节县、酉阳县、巫溪县、巫山县、城口县生态农业可持续性最低.
关键词:生态农业;可持续性;因子分析;三峡地区
生态农业是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前提,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实施生态农业是保护和改善生态经济脆弱区的最佳途径,是解决农村资源、环境需求与经济发展之间矛盾的最有效途径.20世纪80年代初期,重庆就开始在大足县进行生态农业试点,到1998年,全市生态农业试点已扩大到大足县、江津区、渝北区、巴南区、沙坪坝区、云阳县、巫山县、奉节县、万州区五桥、长寿区等11个区县,对生态农业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进展[1].目前,针对生态农业的大多数研究,着重于对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探讨,而对生态农业生态系统在遇到长期的生态压力时,随时间的推移而保持生产力的能力,即生态农业可持续性的研究为之较少.本研究根据重庆三峡生态经济区的实际情况,从生态农业可持续性、经济可持续性、生态可持续性三方面构建评价因子体系,并借助SPSS因子分析方法建立生态农业可持续评价模型,实现对重庆三峡生态经济区内各区县生态农业可持续性的定量的综合评价,进而为三峡生态经济区生态农业建设提供一定科学依据.
1三峡生态经济区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根据2001年12月3日重庆市政府通过的《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构建三大经济区重点专题规划》,将三峡库区和与之具有很强相似性的武陵山、大巴山区域内的万州区、涪陵区、黔江区、长寿县、梁平县、城口县、丰都县、垫江县、武隆县、忠县、开县、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巫溪县、石柱县、秀山县、酉阳县、彭水县等19个区县(自治县)统称为三峡生态经济区[2].三峡生态经济区总面积58102km2,其中耕地面积7940.52km2,占区域面积的13.67%.2005年末,区内总人口1590.27万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4.2%.区内19个区县中,国家级贫困县14个,岩溶县11个,农业比重高且种植结构单一,农村以及农业基础设施差,农业集约化水平低.该区主要位于武陵山区和大巴山区,地形以中低山和丘陵为主,地形破碎,坡陡平少,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现象广布,土地生产力较低.耕地以中低产田为主,农民年人均收入1424元,远远低于重庆市平均水平.重庆三峡生态经济区存在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城乡二元结构显著、人地矛盾尖锐、生态环境脆弱、“三农”问题突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问题[3],发展生态农业是重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对各区县进行生态农业可持续性评价,为地区生态农业建设提供依据意义重大.
2研究方法
2.1指标选取
2.1.1生态农业可持续性评价指标筛选原则1)整体性原则根据农业系统的观点,指标体系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农业的各个方面及各方面的主要联系.对农业生态系统的评价要能够体现出系统的整体特征,这是由农业生态系统本身所决定的.一个良好的生态农业模式,应兼顾到生态效应、经济效应、社会效应,使得三者协调发展.即国际上所成为的生产、经济、生态“三大持续性”的统一L4J.2)科学性原则每个评价指标内涵明确、概念清晰、指标之间有确定的内在联系.在对指标进行筛选时,应基于对指标充分认识的基础.指标的数量化应与研究区农业经济管理的现实水平相适应,能够在实际中找到适当的代表值.
2.1.2指标选取农业系统是一个经济一社会一自然复合生态系统,该系统的持续性引起组织、结构、功能变化而变化H].根据生态农业可持续性指标筛选原则,我们从生态农业经济可持续性、生产可持续性、生态可持续性三方面构建生态农业可持续评价体系:(1)经济可持续性指标包括土地生产率、粮食单产、农业总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种植结构比例,单位面积公路里数,主要代表农业中经济效益.(2)生产可持续性指标,人均土地面积占有量,人均耕地面积,单位耕地面积化肥施用量,单位耕地面积农药施用量,人均粮食占有量,粮食商品率,耕地灌溉比,主要代表农业生产活动中土地资源丰度以及土地利用集约性.(3)生态可持续性指标包括森林覆盖率、土地侵蚀指数、石漠化指数,这些指标主要表征农业生产中生态环境稳定性特征.本研究结合三峡生态经济区实际情况所构建的生态农业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2.2研究方法
因子分析方法是一种重要的多元统计方法,其基本思想是通过对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内部结构的分析,从中找到少数几个随机变量,它们概况了原始变量观测值中绝大部分信息,使用这些变量建立的回归方程能再现原始变量之间的关系,因子分析实质就是变量降维[5].我们运用因子分析方法,从影响生态农业可持续性的众多指标中找到可以概括原始指标中绝大部分信息的几个因子,建立生态农业可持续性计量模型,实现对重庆三峡生态经济区各区县生态农业可持续性综合评价.
3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根据表4可以看出,三峡生态经济区各区县生态农业可持续性差异较大,长寿区得分最高1.124,表明该地区生态农业可持续性最强;其次是垫江县、涪陵区、石柱县、梁平县、忠县,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再次为万州区、黔江区、开县、丰都县、秀山县、武隆县、云阳县、彭水县等8个地区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强度较弱;奉节县、酉阳县、巫山县、巫溪县、城口县可持续程度最弱.
4结论及讨论
本研究方法所构建的生态农业可持续性评价模型能够较好地评价重庆市三峡生态经济区内各区县生态农业可持续性,评价结果与实际相符.但由于数据资料不够全面,时效性不太显著等原因,评价工作有待继续.为了促进三峡生态经济区内各区县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结合研究成果,针对三峡生态经济区实际情况,笔者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1)建立起基本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业经营管理体系和功能齐全的市场体系,坚持走农业产业化道路.特别是,三峡生态经济区内,农业占有很大的比重,必须把农业产业化经营放在突出的位置.通过延长产业链,形成完整的产业系统,使农产品在生产、加工和流通过程中不断增值,营造市场优势和比较优势,确保库区农业形成良性循环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口].2)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加大科技和劳动力的投入,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完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把一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资源集中投入到较少的土地上,改坡耕地为梯田土,培育中、低产田的肥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产值.
参考文献:
[1]陈升琪,蔡书良,肖挺.重庆地理I-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242.
[2]陈孝胜.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生态环境建设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EJ].生态经济,2004(1):32—65.
[3]张军以,苏维词.三峡库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J].广东农业科学,2009(9):211—214.
E4]吴大付.中国红壤地区生态农业评价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150.
[5]徐建华.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457.
[6]任伟,谢世友.重庆市典型岩溶区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J].水土保持通报,2009(3):14—19.
[7]刘琦.关于三峡库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基础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24—26.
[8]胡明辰,李峰,樊丹,等.论生态农业与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1(2):23—26.
《三峡地区生态农业可持续性综合评价》
- 职称论文刊发主体资格的
- 政法论文浅析工会法主体
- 化学在初中教学中的情感
- 中学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方
- 法治论文投稿法治型市场
- 杂志社论文发表浅析推动
- 新疆教育报投稿浅析学生
- 分男女招生录取的合宪性
最新优质论文
- 新闻专业有哪些职称
- 职称晋级论文检索才认可
- 如何提供职称论文的知网
- 医学领域cscd期刊怎么查找
- 论文发表三步曲
- 教师类职称论文一般多少
-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
- 职称评定需要发表什么样
论文发表问题热点
- 发表职称论文如何鉴别期
- 毕业及职称论文发表需要
- 博士生毕业论文答辩技巧
- 《教育探索》核心级教育
- 工程管理专业论文摘要准
- 电力系统职称核心期刊怎
- 简述机械工程师基础考试
- 硕士从助工晋升中级职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