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时......

学术咨询服务
当前位置: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教育职称论文》中高职衔接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

中高职衔接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

来源: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作者:田编辑时间:2020-04-02 09:33

  摘要:本文以农产品加工与质量检测专业为例,探讨了中高职衔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首先,中高职院校间缺乏紧密联系,导致中高职衔接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出现重复或缺失,在课程评价方面不能协调统一,标准和界限模糊。其次,中高职衔接教育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教育环节薄弱,职业资格意识淡薄,校企合作不深入。本文针对以上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期望为中高职衔接教育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教育;农产品加工与质量检测专业课程;设置评价标准

中高职衔接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

  一、中高职院校联系不紧密

  由于开设农产品加工与检测相关专业院校较少,且仅有的这些中高职院校多为独立办学,再者缺乏政策及教育部门的相关支持,中高职院校从人才培养目标到人才培养方案再到课程设置都是自成体系,中间缺乏过渡性和关联性。少有的中高职衔接教育在合作上也缺乏紧密性,常表现出中高职地位不平等,中职院校处于劣势的状态。究其原因,中高职教育各自为政,缺乏沟通,培养目标不一致,仅从自身出发片面考虑问题,缺乏中高职衔接整体观念。中职教育为使学生可以顺利升入上一级院校深造,既要考虑基础文化的课程教学,又要兼顾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使短短的三年时间捉襟见肘,教学效果适得其反。高职院校在招生时注重学生知识水平而忽略了学生的职业能力,片面追求高分生导致很多动手能力和职业能力强、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不能继续深造。要想避免这种尴尬,必须加强中高职教育联系,共同探讨研究,合作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阶段性人才培养目标,明确知识目标及能力目标,在中职教育期间,依据后续高职教育需求明确教学目标,满足高职教育要求,进而满足就业的职业能力要求。

  二、课程设置重复,教学缺乏联系,教学设计无创新

  中高职课程设置是以培养目标为基础,而由于中职与高职的培养目标设定的主管机构不同,各所中职院校与高职院校在设置课程过程中缺乏沟通与联系。主要表现在中高职隶属不同的管理部门,制定政策与培养目标缺乏联系,定位偏差,多门课程重复设置等各种状况,加之师资力量与学生素质的制约,常常使中职培养的人才不能达到高职要求的程度,使得高职院校不得不加开本应在中职期间结业的课程。以农产品加工与检测专业为例,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化学、生物检测基础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这两门课程在中职阶段的相关专业均有开设,但是往往由于培养目标的不同,中职阶段的知识能力水平达不到高职要求,高职院校需重新开设分析化学、微生物等重复性课程。

  其次是知识点的间断或重复,中高职教师在教学上缺乏沟通,实施封闭式教学,调查研究表明,有80%的高职教师在课程内容设计上与中职教师几乎无联系,导致中高职课程内容以及知识点难以实现衔接。第三,教材落后,缺乏衔接性。由于我国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缺乏统一的管理部门,教材编写随意性大,且多数仅适用于本地区院校,广泛应用存在局限性。同时,现阶段国内中高职衔接教育缺乏配套教材,大多沿用过去中高职分阶段规划教材,内容缺乏衔接性,且更新速度慢,远不能满足实际教学需求。

  三、中高职评价、考核标准模糊

  同样的内容,给中职的学生要讲到什么程度,给高职的学生要讲到什么程度,中高职贯通的学生要讲到什么程度,到底应该达到什么要求?他们之间的区别点在哪里?这是中高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疑问。中高职衔接教育模式中,教师很难把握中职、高职课程授课难度,其主要原因就是由于评价标准的模糊,不能依据评价标准准确地判断出不同水平的学生应达到的知识和技能水平,从而导致对中职和高职课程讲授程度出现困惑。中高职不同层次培养目标是否得以区分不仅取决于学习内容是否具有层次性,更重要的是确定学习结果的层次性。不可避免的是,中职和高职的课程,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有存在重合的地方,但是中职和高职课程的评价则需要突出中职、高职的差异性、层次性,应确保评价标准是可观察、可测量的;另一方面,评价标准的语言应具体、有层次,以便明确不同级别课程内容在学习程度上的差别。

  四、职业道德教育缺乏,职业资格意识淡薄

  农产品加工及检验工作集标准化操作、计量、检验检测、法规政策为一体,要求从事农产品加工及检验的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具有的良好职业道德,明确农产品加工检验的重要性、严谨性、公正性,具备解读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的能力和敬业精神,明确自己肩上的责任,站好食品安全的第一道岗。中高职教育中被忽略的常常是最重要的———职业道德素质培养。在中高职教育期间,学校重视的是专业知识的训练和专业能力的培养,而职业道德教育环节薄弱或缺失,这就容易导致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时对有问题的产品态度不坚定,思想麻痹松懈,发现问题不能及时上报,进而发生重大食品安全问题。中高职教育传统的考核评定一般以成绩评价为主,而忽略了职业资格认定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在国家政策支持下,中高职衔接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不应一味追求教学成绩和学分,应重视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有条件的院校实施“以证代考”,从职业资格的角度评价教学效果。同时,中高职衔接教育中专业技能课程在内容上也应结合职业资格认定和职业技能鉴定规范来制定,力求使授课内容涵盖相应岗位职业技能鉴定的内容。实施“以证代考”还能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明确重点,有的放矢,突出了职业的核心能力培养。

  五、中高职衔接教育校企合作不深入,“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模式未实现我们不得不承认,近些年中高职院校为培养出适应企业、社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所做的努力,也探索研究尝试了“理实一体化”“现代学徒制”“工学交替”等多种教学模式,但总体而言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可以分为三方面。第一方面,学校基础教育资源不足以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理实一体化实训室要配备满足学生数量的实训仪器、设备,还要配备黑板、多媒体等基础教学设备。而实际情况是,近年中高职院校扩招,学生数量显著增加,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不少实训室都是由教室改造而来,空间狭小,实验、实训设备老旧、数量有限,常常作为摆设放于实训室中。由于实训设备老旧,出现故障维修困难,教师在授课时经常是只对实训设备进行讲解或演示,而非让学生亲身实地进行操作。即便是实训室条件较好的中职院校可以让学生实际操作实训仪器,也常出现仪器少、学生多的“供不应求”的场面,大部分学生还是停留在“看仪器”而非“用仪器”的阶段。第二方面,学生自身知识、能力水平制约了“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中高职学生思想上没有自学的意识,接受的教育基本停留在基础理论知识层面,没有独立操作实验的经验,对仪器、设备操作流程掌握不熟练,加之实验仪器数量少、价格高,学生在实践操作时常表现出畏首畏尾,犹豫不决,大大阻碍了“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施,长此以往也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造成害怕操作→不想学习→害怕操作的恶性循环。

  通过研究我们不难发现,中高职教育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中高职顺利衔接任重而道远。明确培养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合理设置中高职课程,突出职业教育能力培养核心,才能满足社会需要,为企业、行业培养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实现中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邵元君.中高职衔接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上海市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2013.

  [2]徐国庆,石伟平.中高职衔接的课程论研究[J].教育研究,2012(5).

  [3]高原.我国中高职衔接研究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5).

  [4]秦虹.中职与高职衔接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00(7).

  [5]孟源北.中高职衔接关键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3(4).


《中高职衔接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
上一篇:三峡地区生态农业可持续性综合评价
下一篇:教师教育科研学术不端行为的防范策略
更多>>

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