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时......

学术咨询服务
当前位置: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教育职称论文》教师的隐喻及其身份转换

教师的隐喻及其身份转换

来源: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作者:田编辑时间:2021-02-07 08:56

  内容摘要:政治与文化传统赋予了教师多重隐喻​‍‌‍​‍‌‍‌‍​‍​‍‌‍​‍‌‍​‍​‍‌‍​‍‌​‍​‍​‍‌‍​‍​‍​‍‌‍‌‍‌‍‌‍​‍‌‍​‍​​‍​‍​‍​‍​‍​‍​‍‌‍​‍‌‍​‍‌‍‌‍‌‍​。然而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技术的发展及民众思想观念的变迁,教师传统的“知识权威”与“身份权威”角色正在逐渐消解,转向共生的多方面角色发展:由社会的代表转向自我实现者;由知识的权威转向知识生成者;由道德的楷模转向道德解释者;由燃烧的蜡烛转向终身学习者;由辛勤的园丁转向职业挚爱者;由灵魂工程师转向心理咨询者​‍‌‍​‍‌‍‌‍​‍​‍‌‍​‍‌‍​‍​‍‌‍​‍‌​‍​‍​‍‌‍​‍​‍​‍‌‍‌‍‌‍‌‍​‍‌‍​‍​​‍​‍​‍​‍​‍​‍​‍‌‍​‍‌‍​‍‌‍‌‍‌‍​。

  关键词:教师 隐喻 身份

教师的隐喻及其身份转换

  一.教师是谁

  “教师”这一概念是随教育和教师职业的发展而确立的​‍‌‍​‍‌‍‌‍​‍​‍‌‍​‍‌‍​‍​‍‌‍​‍‌​‍​‍​‍‌‍​‍​‍​‍‌‍‌‍‌‍‌‍​‍‌‍​‍​​‍​‍​‍​‍​‍​‍​‍‌‍​‍‌‍​‍‌‍‌‍‌‍​。在原始社会,老者将积累的生产、生活经验传授给年轻一代,这是最早的教师。随着学校的出现与发展,出现了专职教师。西周时期,教师通常由政府官员担任,即所谓的“官师合一”;战国时期的法家主张“以吏为师”;汉朝以后,官学体系中有“博士”、“博士祭酒”、“直讲”等专职教师。[1]除了官学以外,兴起于春秋时期的私学也对教师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西方出现的最早教师为古希腊时期的“智者学派”,以收费授徒的形式传播知识和文化。到了中世纪,随着教会学校和僧院学校的出现和发展,教师群体逐步扩大到牧师、神父和僧侣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对教师这一概念进行了准确的界定:教师是履行教育与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2]从广义上看,教师与教育者是相同涵义;从狭义上看,教师则指学校的专任教师。随着教育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价值的不断凸显,教师的作用也随着教育的发展而不断扩大。为了赞颂教师职业的崇高,衍生出了许多隐喻,彰显着教师的作用及社会对于教师的认可。

  二.我国传统教师身份及其确认途径

  (一)我国传统教师的身份

  1.社会的代表

  教师的角色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教师作为社会的化身向学生传授与社会取向相一致的内容。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作为社会的代表,向学生传授先进文化。然而教师完完全全是社会的代表吗?答案不能一概而论。若教师向学生传授的文化不符合社会价值取向或不利于学生发展时,则非社会的代表。

  2.知识的权威

  在古代,由于知识的稀缺使得教师对于知识占据绝对的垄断,因此教师的社会地位非常崇高,对知识具有绝对的权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现代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传授的知识也不再具有垄断性,教师逐渐成为了知识的搬运工,而不再是知识的权威。

  (二)教师身份的确认途径

  1.政治力量

  政治力量是促进教师身份形成与强化的重要因素。西周时期逐渐形成的“政教一体,官师合一”的教育体制使得教师与政府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既是政府官员又是教育者,但首要身份是政府官员。这主要体现在:一是教师的教育目的是为国家培养统治人才。教师通过传道推行主流政治文化,培养人才以参与政治选拔;同时,政治选拔又规定着教师培养人才的规格。正是这样一种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教育机制,使得教师的政治地位得到保证,而教师的学术地位又随着政治地位得到确立。二是教师具有较高的权威。教师作为权威的代表、道德的化身,承担着阐释天道、教化民众的神圣职责。中国传统社会的教师主要通过依附于政治权力而获得相应的权威,其权威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官阶的高低,与学术造诣关联不大。[3]三是教师的选拔与选官制度有关。教师的考核、聘用、升迁等也是纳入官员选拔体制。[3]

  2.传统力量

  由儒家秉持的“伦理纲常”和“礼乐教化”所确立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思想,在千百年的制度演进过程中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文化传统延续下来,成为大众日常生活中的潜在意识。[4]这一思想使得“尊师重教”逐渐渗入社会各阶层,成为民众日常生活中约定俗成的知识与信念。由此,教师的身份在制度和文化层面都得到了保障。在制度与文化这双层力量的推动下,中华民族所固有的“尊师重教”的传统与情怀,伴随着社会的某种理想化期望,教师被有意无意地推向了“圣坛”。

  三.当代教师的新身份

  1.由社会的代表转向自我实现者

  传统教育观表现出将社会利益凌驾于个人利益之上的片面化社会中心取向。教师对受教育者所施加的影响都是经过层层筛选和概括,较为集中地反映了一定阶级和社会的要求。然而在当今社会,随着技术的发展、知识的激增与人性关怀的需要,教师若仍通过单纯的说教来代表社会进行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就有可能造成冲突、对抗的师生关系,不利于课堂教学和学生发展​‍‌‍​‍‌‍‌‍​‍​‍‌‍​‍‌‍​‍​‍‌‍​‍‌​‍​‍​‍‌‍​‍​‍​‍‌‍‌‍‌‍‌‍​‍‌‍​‍​​‍​‍​‍​‍​‍​‍​‍‌‍​‍‌‍​‍‌‍‌‍‌‍​。因此,教师应当摒弃传统教育中作为社会代表的不合理方面,在师生之间构建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从传统教育中作为社会的代表向当今社会的自我实现者转变,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获得职业的成就感与幸福感。

  2.由知识的权威转向知识生成者

  在传统教育看来,教师是知识的权威,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体,教师通过对教育环境的把控和对知识的主观再现将知识灌输给学生。[5]这种传统的知识观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也忽视了教师对知识的加工再创造,使得教育生活中的教师与学生成了毫无感情的教学机器。唯有转变这种传统的知识观,寻求教学的真正意义,才可能解决现代社会中知识僵化、师生相互分离的危机。当今时代正处于绝对知识观向相对知识观的转变时期,[5]这对于重新认识教师与知识的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和单纯的传授者,更是知识的批判者、继承者、发展者甚至是生成者。

  四.结语

  现代教育对教师的身份作出了与传统教育完全不同的回答:教师不再被看做社会的代表、知识的权威、道德的楷模、燃烧的蜡烛、辛勤的园丁、灵魂工程师……也不仅仅是以教育者的身份出现在教育活动中,而是自我实现者、知识生成者、道德解释者、终身学习者、职业挚爱者、心理咨询者……是教育生活的实践者与发展中的人。

  参考文献

  [1]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3年10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3]杨超,徐凤.我国大学教师职业身份的传统消解与当代重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09):81-85.

  作者张君豪

  


《教师的隐喻及其身份转换》
上一篇:语文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教学组织策略探析
下一篇:理工院校大学语文课程设置研究
更多>>

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