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时......

学术咨询服务
当前位置: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教育职称论文》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来源: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作者:田编辑时间:2021-02-27 09:31
扫码咨询

  【摘 要】环境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更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可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环境意识、人文素养、科学精神,以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本文基于此,重点分析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探索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有效性措施,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提高环保技能,实现提高环境素养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初中地理;环境教育;环保意识;渗透

  在人类文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环境、资源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已难以支撑人类文明后期的发展,一旦出现环境、资源短缺,将会严重影响国家安全、人民健康、生态系统稳定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联合国环境与发展研讨小组,提出将环保资源保护纳入各个教育阶段。为了满足国家的发展,我国将环境教育纳入素质教育中,并将其作为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基本手段。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贯彻落实环境教育的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地理教学的独特优势,挖掘教材中的环境教育素材,与实际环境问题相结合,兼顾课内与课外的有效融合,改革教学方法,从而切实有效提高学生的环境素养,促使我国的基础教育向可持续方向发展[1]。

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一、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加强环境教育的意义

  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更是环境保护和改善的主力军,只有依靠青少年的不懈努力和共同奋斗,才能创造出优美的环境。因此,需要从小帮助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使学生热爱环境、善待环境,这也是青少年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在初中开展环境教育,有利于普及环保知识。初中阶段,是学生意识形态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该阶段开展环境教育,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科学的环境观、发展观,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道德和环境道德,并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2]。另外,环保意识是基础教育总体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是提高初中生道德素养、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手段,更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二)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特殊优势

  地理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人地关系、地理环境以及可持续发展,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和科学的人际关系,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对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国把环境教育纳入基础教育各个学科的教学大纲中,并涉及了相应的环境技能和环境科学知识,尤其是初中地理[3]。故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三)地理新课程与环境教育

  新版的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地理学是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的重要学科之一,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中,要求增强学生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4]。

  在课程改革深化的背景下,现代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张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营造真实的教学氛围,开展各种实践教学活动,增强学生的体验,帮助学生养成科学的态度和行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在环境教育中,教师必须要遵循新课标的要求,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教学活动,努力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确保环境教育目标得以顺利实现。

  二、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有效措施

  (一)结合课本知识,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中学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教师应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挖掘,帮助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对于一些比较直观的环保知识,要想教好教活,教师则需要深入讲解;而对于一些与环境保护密切相关的知识点,可以采取引申或者是补充的方法;对于一些存在内在联系的内容,教师则需要深入研究和挖掘,最大化地实现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有效增强地理教学的基础性,帮助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并实现适度有机渗透环境教育的目标[5]。

  (二)联系实际,增强地理环境教育的开放性

  地理具有瞬息万变的特征。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既要注重教材知识和内容,还应及时补充新的信息内容,这样才能确保环境教育内容的充实性,增强环境教育的开放性。首先,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选择有效、多样的环境信息;其次,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开展环境信息学习和探索。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树立“生活教育”理念,将地理学科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意识、有目的地渗透环境教育内容,增强地理教学的开放性,实现生活化地理的教学目标。另外,教师还需要认真研究地理课程标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联系日常生活,找准地理教学的切入点,确保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实现,特别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三)改革模式,增强地理环境教育的实效性

  地理教学活动具有教育性、实践性和创造性的特征,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考、探究、实践和创造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活动教学应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环境教育的目标,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能促使学生在活动中真正活动起来,提高对地理学习的兴趣。活动教学法是以亲身参与活动的方式,实现知识内化的目的的教学方法,常见的活动教学方法有辩论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6]。另外,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开放式教学方法,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主线,通过具体生动的描述,引导学生观察和探究,具有教学目标全面性、教学过程互动性和教学内容实践性等特征,对环境教育而言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在实际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环境教育时,必须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环境案例质量要高;二是以学生为主体,同时不能脱离环境教育的主线。

  (四)开展多种活动,增长环保知识

  课外活动是对课堂教学活动的补充和延续,是扩大学生知识领域和储备量的重要途径。要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价值,必须要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掌握一定的环保技能。所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通过组织多样课外活动,如制作地理小报、地理漫画,举办环保知识讲座、地理知识竞赛等,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目前的环境问题,树立环境保护意识[7]。这种结合地理教材所开展的课外活动,可以检查学生对环保知识的掌握情况,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有效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五)结合乡土地理,深化环保意识

  纸上得来终觉浅,从课本上获取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所以,在学生对环境问题有一定的了解,并掌握了一定的环保技能和知识后,教师可通过实践活动的方式有计划地组织、带领学生走入社会,使其结合社会现象看本质,认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和严重性,这样才能进一步提升学生对环保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并实现深化环境教育的目标。

  (六)成立环保小组,培养环保行为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拥有一定的环境保护行为能力,正确认识环境问题,自觉、有意识地保护环境,并养成良好的环境保护行为习惯,实现对环境污染问题有效的防治和改善。中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行为能力,可以有效促使学生自觉参与环境保护,发挥自身的力量和价值。在地理课外活动中,应通过成立环保小组,开展各种各样的环保活动,帮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的环保道德,培养环保行为,从而实现环境教育的深入化、延续化教学目标。

  总之,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符合新课标标准的要求,符合我国未来的发展趋势,对提高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行为、知识、技能、态度等具有促进作用。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必须要结合课本知识、联系实际、创新教学模式、开展多样活动,从各个方面有效渗透,这样才能确保环境教育目标得以顺利实现,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寇萌,李烨.中学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探讨[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20(2).

  [2]刘诚.环境伦理教育在中学地理教育中的有效实施[J].考试周刊,2018(42).

  [3]杨诚.环境教育在中学地理课程中的渗透——以西北地区的荒漠化防治为例[J].科学咨询,2019(43).

  牛 敏

  推荐阅读:初中地理教师评职称论文发表期刊推荐


《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上一篇:初中英语词汇教学探究
下一篇:以名著导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
更多>>

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