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时......

学术咨询服务
当前位置:职称那点事教育职称论文》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对策研究

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对策研究

来源:职称那点事作者:田编辑时间:2021-08-02 10:34
扫码咨询

  【摘要】幼儿时期,往往是孩子养成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家庭和幼儿园是孩子在幼儿时期的主要生活场所。本文提出了应用家园合作的构想,通过形成正向的教育合力,对孩子进行更具科学性、全面性的教育。通过对行为习惯不好的幼儿加强引导和教育,对行为习惯良好的幼儿进行适当的鼓励,助力幼儿健康成长。

  【关键词】家园合作;行为习惯;培养对策

  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完成的,需要家长和教师共同付出努力,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幼儿今后智力及认知能力的发展都有所帮助。近年来,人们对早期教育的重视度越来越高,幼儿园在日常教学中除了安排基础课程外,还着重培养儿童的行为习惯。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家庭存在着教育态度、方式不正确的问题,受家庭变故、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存在行为问题的儿童数量越来越多。针对此种现实情况,纠正幼儿不良行为不仅仅是幼儿园和教师的责任,也是家长的责任,应该通过家园合作的方式,及时发现和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为幼儿营造更加良好的成长环境。

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对策研究

  一、家园合作现状

  笔者对不同幼儿园2-4岁的幼儿饮食行为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幼儿存在着不良的饮食习惯,例如吃饭时容易分心,不爱吃主食,偏爱零食、水果、饮料等,其中最为严重的是吃饭慢的问题。幼儿养成不良的饮食习惯和家长不科学的喂养方式是分不开的。此外,调查结果还表明,幼儿在幼儿园的饮食行为要优于在家中,这也从侧面证明了家庭因素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可以起到较大的影响作用。幼儿在幼儿园吃饭时,有教师在旁监督,在与小伙伴共同吃饭时也可以形成一定的约束作用,幼儿会自然而然地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相反,在家里吃饭时,部分家长对孩子过分娇惯,容易让孩子养成不良的饮食习惯。这也体现出在进行家园合作时,只有保持一致的育儿态度,才能帮助孩子快速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实际调查我们不难发现,在开展家园合作时,需要从多角度、多形式来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种培养模式具有持久性、反复性等特点。因此,在进行家园合作时,也应当针对孩子的实际情况适当的调整培养理念及方法,提升幼儿教育的有效性。

  二、阻碍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家庭因素

  (一)家长未及时、充分地满足幼儿特定情感需要

  幼儿通常会因为实际需要而做出相应的行为,而情感需要则是幼儿日常生活中的基本需求,对幼儿的心理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当代家庭中,父母迫于生活压力,往往会将过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当中,陪伴孩子的时间较少,父母与孩子之间缺乏亲子互动。幼儿虽然年龄较小,但是也是独立的个体,拥有自我意识,当幼儿在进行情感表达时,也希望得到父母、长辈的认可和理解。若此时家长不能及时地对幼儿的情感表达进行回应,幼儿会产生失落感,长此以往,不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人格特质。

  (二)家庭教育态度、方式不当

  若家长不能采取正确的教育态度和方式,会对幼儿未来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举例来讲,若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过分地溺爱幼儿,会让孩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习惯。若家长采用专制型教育方式,事事帮孩子做决定,则会让幼儿产生依赖性,自身的想法无法很好地表达出来。这两种教育方式都缺乏科学性,容易让幼儿出现缺乏同情心、判断力等问题。

  (三)父母不能很好地起到榜样作用

  幼儿在发展社会性时,往往会采用模仿的方式。对于年幼的儿童来说,理解能力有限,父母在进行教育时,若只采用说教的方式,所能起到的作用十分有限。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会观察父母的行为,并对行为加以模仿。但是大部分父母在对幼儿进行家庭教育时,通常会注重有意为之的教育行为,却忽略了自身行为举止对幼儿带来的影响。幼儿会观察和模仿父母在处理事情和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习惯,来琢磨社会规范,并将父母的行为习惯转化成自身的行为准则。若父母在进行教育或日常生活中言行不一,教育态度及方式不能保持连贯性,或导致幼儿在模仿过程中出现认知混乱,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三、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途径

  (一)构建家园纽带及联系表

  通过构建家园联系表,家长和教师可以更加全面地掌握幼儿的情况,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幼儿园里的表现都能看到。构建家园纽带及联系表后,家长可以监督幼儿完成教师布置的小任务,在孩子取得进步时,家长和教师要对幼儿进行适当的鼓励,以此来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自主性会有所增强,此时,家长和教师应该适当地转变教育方式和沟通方法,可以在和幼儿进行商量后再设定要求。除此之外,家园纽带也能将保教情况精准地映射出来,为教师和家长构建沟通桥梁。幼儿园还可定期举办家长开放日,让家长亲自参与幼儿园的日常管理当中,可以更好地掌握孩子在幼儿园当中的学习及生活情况。

  (二)成立家长委员会

  幼儿园可以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家长会,成立家长委员会,通过双向沟通,让家长和教师及时地掌握孩子的近况,方便更好地制定育儿计划。教师还可以以家长会为契机,向家长传授更具科学性的育儿方法及理念,进一步深化家园合作。通过召开家长会,家长也可以像幼儿园反映日常教育子女出现的难题,增强自身的育儿水平。成立家长委员会后,更加方便家长们进行集中交流,家长可以相互交流育儿心得,汲取好的育儿方式,弥补自身不足,从而通过科学的方式培养孩子。

  (三)注重个别化教育工作

  当前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且家长们的教育观念及方法都有所不同,幼儿在上幼儿园之前早已养成了一定的行为习惯及性格特点,这无疑对教师的日常教育及管理造成了难度。例如,有的幼儿在性格上比较任性,或者孤僻不合群,无法很好地与其他幼儿交流和玩耍,此时,教师和家长应该注重对幼儿进行个别化教育。除了在幼儿园由教师进行监督之外,也应该适当的采用家长“帮教”的方式,对孩子形成持续性的监督和教育,帮助孩子克服缺点,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及时强化巩固

  良好的行为习惯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需要经过从陌生到熟练的过程,此时家长和教师应当对幼儿进行反复地训练,帮助幼儿及时强化和巩固良好的行为习惯。举例来讲,家长及教师可以在家中、幼儿园内建立“星星榜”,当幼儿表现出良好的行为习惯后,可以在“星星榜”上做出标记,对幼儿进行激励,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受到了表扬,从而产生自豪感。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班级中举办“值日生”活动,每天安排一位幼儿成为“值日生”,让每一位幼儿都能帮助教师检查和监督其他幼儿在幼儿园中的日常表现,可以从侧面帮助幼儿强化、巩固已经养成的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结语

  在不断地实践和应用过程中,我们已经发现了应用家园合作方式,有助于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家园合作可以让教师和家长之间更好地进行交流,对幼儿进行持续性、反复性的监督和教育,确保幼儿无论是在幼儿园还是在家里都能处于良好的教育环境之中。在幼儿养成行为习惯的关键期,采用家园合作的方法,可以通过优势互补将资源充分利用起来,打破以往幼儿教育中存在的矛盾、隔阂,为幼儿营造更好的生活及学习环境,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詹生梅.浅析家园合作共同培养小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J].学周刊,2020(28).

  [2]陈小丽.家园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0(23).

  [3]张星明.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1(09)

  沈丽丽


《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对策研究》
上一篇: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职前培养途径
下一篇:幼儿早期阅读兴趣培养策略探究
更多>>

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