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时......

学术咨询服务
当前位置: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教育职称论文》中级教师职称论文发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中级教师职称论文发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来源: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作者:qifan时间:2013-07-01 10:49

  摘 要:学生的音乐欣赏活动是积极参与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最重要的是教师要给学生以积极参与的机会,给学生一个积极思维、积极创造的空间。这样的师生互动活动,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并提高了音乐欣赏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音乐欣赏,想象,审美,创造性思维

  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又是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造性思维即指以各种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为基础,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具有独创的、能产生新事物(新成果)的高级的复杂的思维。创造性思维的本质特征就是开拓和创新。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音乐以其特有的方式在社会发展、个体发展以及教育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种非语义的信息,音乐以时间上流动的音响为物质手段,表现人的审美感受,从而形成一定的“音乐形象”。美作为音乐的反映对象,它不是直接被再现,而是通过对人的主观感受的折射,间接地得到表现。音乐艺术的这种自由性和不确定性,给人们对音乐的理解与表现提供了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因而,音乐欣赏也就成为欣赏过程中主体性最突出的一种艺术欣赏活动。在这一点上,马克思也认为:“对于不辩音律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音乐对它来说不是对象……因为对我来说,任何一个对象的意义都以我的感觉所能感知的程度为限。”

  音乐欣赏作为一种自由的主体审美活动,具有独特而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由于音乐存在着不具象、无语义等美学品格,因此,欣赏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占有重要的位置。从价值意义上说,创造性思维发挥、参与的程度不仅决定着音乐审美感受的水平,而且还影响着创造精神乃至音乐创造力的培养。所以,探讨创造性思维及其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应用,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一、创造性思维的多元内涵

  创造性思维又称创新思维,是人类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富有创见性的高级精神活动。由于它可以提供新颖独创而有价值的思维成果,因此是开拓人类未知领域,进行科学研究和艺术活动,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

  创造性思维的总体特征是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尽管目前心理学界对其结构研究表述不一,但普遍存在着两点共识:其一,创造性思维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所独具的一种高级心理活动。其二,创造思维具有多元化的结构内涵,不同的活动内容(如科学研究、艺术创造)创造思维也不完全相同。就音乐欣赏而言,其创造性思维必须建立在聆听感知的基础上,主要以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但当对音乐感受从情感欣赏上升到理性分析阶段后,则又必须有一定的逻辑思维的参与。

  灵感思维也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突发、偶然、独创和模糊等特征。顿悟是灵感孕育成熟的标志。所以灵感思维又称顿悟思维。在创造性思维的全过程中,灵感思维起着突变和飞跃的作用。例如作曲家在构思音乐作品时,往往会突然从心灵深处迸发出特别有艺术魅力的崭新音乐主题或旋律,这就是灵感思维的表现与结果。所以,灵感思维具有明显的创新因素。音乐欣赏中的灵感思维也是存在的,有时还超越音乐范畴,给审美主体带来顿悟。如爱因斯坦在研究相对论的最后关头,是他自己演奏的小提琴音乐给了他灵感,产生了“相对论”的催生作用。

  二、音乐欣赏既需要发散性思维也需要集合性思维

  在音乐欣赏这种审美活动中,是通过音响激起情感体验,从而展开想象、联想的。这一心理活动既遵循了一切文学艺术欣赏过程的普遍规律,也有着音乐审美的特殊内涵。造型 艺术(绘画、雕塑等)的欣赏是以视觉形象为依据,文学欣赏则以语言和文字所描写的人物形象和客观事物为依据,它们都有产生想象、联想的具体对象和依托,都是在作品内容确立的“实体”范围内进行再造想象的。但音乐欣赏的对象既看不见,摸不着,又没有具体的语义内容(歌曲中的歌词系文学性质,歌曲是音乐与文学的综合艺术,当作别论),存在着表现内容不确定的美学特征,因此,音乐欣赏中的想象、联想更为自由、更为广阔,不仅有再造想象因素,而且还具有创造想象的成分。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进行自由的想象和联想。所以,康德把音乐划归“自由美”,黑格尔也认为音乐的“中心内容是主体性”。

  当音乐欣赏时的想象、联想等心理按照思维网络运转时,就需要也可能展开全面性、开放性、广泛性的思维活动。这种发散性思维可以使同一首乐曲在不同听赏者的心中产生不同的“音乐形象”,而这些“音乐形象”绝无雷同。例如聆听《春江花月夜》时,每个人都会根据十个小标题去创造自己所感受到的审美意象,是一种极其自由的审美享受。曾有好心的老师把《春江花月夜》的十个小标题画成十幅风景画,让学生看画听音乐,结果虽帮助学生形成了音乐与视觉形象的联系,但却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这说明了片面追求形象思维定势,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影响了音乐创造思维的培养。

  三、音乐欣赏既需要形象思也需要逻辑思维

  和所有的艺术审美活动一样,音乐欣赏也必须从直觉感受出发,通过音响激起想象、联想,从而进入形象思维过程。和其他艺术欣赏相比,只不过音乐形象思维是以对音响激起的情感体验为基础的。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经历、情感积淀、文化修养不同,因此对音乐感受时的情感体验也不尽相同。正如英国音乐家柯克在《音乐语言》一书中转引兴德米特观察听众对贝多芬《第七交响曲》第二乐章不同反映那样:“一部分人是乎在其中感到深深的忧郁;另一部分感到是一首骂人的诙谐曲;第三部分人则感到这是一首具有压抑情绪的田园曲。”(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版,第31页)这一方面说明了音乐表现内容的不确定性和音乐欣赏中发散性思维的客观存在,但另一方面也证实了情感体验在音乐欣赏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所以,有人认为“音乐形象实质上就是情感形象”,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是从审美心理来看,音乐欣赏中的形象思维决不会停留在情感体验阶段,它可凭借

  着情感体验和生活经历的积累,通过联想、想象、表象等心理过程,再造、重组出新的审美意象,这种审美意象的孕育成熟过程也是形象思维的创造过程。听赏者可伴随着音乐音响的流动,在脑海中自由地演绎出许多生动的画面。这种形象思维创造的自由性和能动性是其他艺术所无与伦比的。虽然有的音乐美学学派对音乐形象持否定态度,但音乐欣赏作为一种艺

  术实践活动无一例外地要用形象思维仍是更多学者的共识。特别对中小学生来说,音乐是可以感知的,音乐是有内容的,首先必须通过形象思维将他们引入音乐殿堂。鉴于中小学生生活阅历浅,缺乏对客观世界的直觉经验积累,因此,借助于歌词、音乐标题乃至文字(语言)说明等非音乐因素建立起沟通形象思维的桥梁,自然是十分重要的。

  音乐欣赏中的逻辑思维主要表现在对作品的理性认识与分析方面,它不仅包括音乐内容在通过形象思维感受后的理性定位,而且要从各种音乐表现手段(如旋律、节奏、调式、调性、和声、曲式等)方面进行分析。在交响乐等严肃音乐中(如贝多芬的交响曲)还包括哲理性的领悟,进而对音乐作品进行全面、准确的审美评价。

  在上述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完美结合的过程中,无论是情感的体验,还是理性的认识,都离不开“再创造”的因素。人们常把音乐欣赏说成是“三度创作”(作曲为“一度创作”,表演为“二度创作”),无疑是对音乐欣赏与创造性思维密切关系的又一有力论证。

  四、在多元一体的审美心理机制中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音乐欣赏中的创造性性思维内涵不仅是多样、复杂的,而且更是互为依存、协同作用的。其中,形象思维是产生创造性思维的基础,而发散性思维是激发创造心理的核心机制。这两者占有重要的位置,其运转状态直接关系着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水平。但是还必须与逻辑思维、集合思维和灵感思维有机结合,才能使创造性思维有效、高能。所以全面地看:音乐欣赏中的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多元一体的审美心理机制,其中多种基因辨证依存,不同的音乐类型、不同的年龄层次其各种基因所产生的作用就有所差异。例如歌曲、标题音乐的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而无标题音乐形象思维带有更多的主体自由性,发散性思维更为突出;交响乐等大型器乐作品欣赏时,一般哲理性大于形象性……。中小学少年儿童欣赏音乐时,以对形象的联想、想象为主,其发散性思维十分活跃,应鼓励其创新精神,但由于知识、生活积累不足,大多须回到集合思维中寻求正确答案。成年人聆听音乐时,所产生的形象思维与主体生活经验密切相关,既有个体差异性,又有群体共识性。至于交响乐等高雅音乐更容易为文化修养与生活阅历丰厚的知识层人士所青睐与享受。


《中级教师职称论文发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上一篇:教育职称论文发表人性化尺度的涵义
下一篇:语文教育职称范文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更多>>

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