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时......

学术咨询服务
当前位置: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建筑职称论文》绿色建筑技术在建设工程中的应用与发展

绿色建筑技术在建设工程中的应用与发展

来源: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作者:田编辑时间:2021-07-21 16:06
扫码咨询

  摘要:对绿色建筑发展以及目前绿色建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建筑行业中,绿色建筑的理念已经广泛应用于实际中,但是绿色建筑仍然是目前建筑行业中讨论最热的话题,在CO2排放方面对绿色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进行综述,进而对CO2节能技术开发的必要性进行了探讨,最后对绿色建筑的未来应用做了规划。

  关键词:绿色建筑技术;资源;污染;环境;可持续发展

  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进入了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城乡建设的大规模快速发展为建筑业带来了空前的繁荣。但是,资源和能源的高消耗、高环境污染、高投资和低收入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日益突出。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不断提高以及对气候变化的日益关注,全球范围内逐步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为实现资源能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重视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走特色的低碳发展道路。在这种情况下,采用了“绿色建筑”、“生态建筑”、“低碳社区”、“低碳公园”和“生态城市”的概念[1]。

绿色建筑技术在建设工程中的应用与发展

  1绿色建筑技术

  绿色建筑是在全社会“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背景下提出的一种新的建设理念。绿色节能新技术的理念在整个施工过程中,相关的施工环节和施工技术离不开科学合理的施工技术,从而提高了整体施工项目的施工质量和施工效率[3]。在当前时代,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空气污染和温室效应问题日益突出。因此,有关环保部门已开始推广绿色环保发展理念,以提高建设项目的整体环保效益。基于的基本国情,实施企业的绿色建设是必然的选择。绿色建筑将成为建筑企业进入建筑市场的绿色通道。建筑企业将面临建筑市场的竞争和挑战。实施施工企业绿色建设可以创造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有利于提高施工管理水平,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和长期健康发展[4]。因此,绿色建设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绿色建筑在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2绿色建筑技术的发展

  美国于1975年首次制定了ASHRAE(美国采暖制冷与空调工程师协会)标准“新建筑的节能设计”。英国于1990年就开始拟定了绿色建筑技术规范[6],并且英国的所有建筑物均应符合2008年以来的绿色建筑规范[7];2009年,英国宣布了《低碳过渡计划》,要求从2016年开始实现零排放的所有新建筑物,从2018年开始的所有新公共建筑物,从2019年开始的所有办公建筑物以及到2020年之前所有住宅完成的智能电表安装[8]。最近,欧盟在节能领域颁布了更先进、更完善的法律体系,名为《建筑节能绩效法》。该法律要求到2020年,所有或使用的新建筑物的能耗必须接近零。从早期开始,建筑节能工作在一些发达就取得了巨大成就。自2011年制定第1个节能标准以来,美国在能源成本和环境管理方面节省了430亿美元[9]。

  3开发绿色节能新技术的必要性

  3.1缓解二氧化碳的排放

  2012年12月3日,著名的《自然》杂志发表了权威的科学研究报告。根据该报告,2012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到创纪录的356亿t,2011年最大的碳排放国是:(28%)、美国(16%)、欧盟(11%)和印度(7%)。其中,2011年和印度的排放量分别增加了9.9%和7.5%,而美国和欧盟的排放量分别减少了1.8%和1.8%。已成为全球第一大CO2排放国,在2007年以8%的排放量超过美国。根据2015年美国能源信息署的计算,美国的CO2排放量为56.8亿t,比在2015年的排放量少很多。在的“十二五”规划中,2015年的碳排放量为78.9亿t,比美国高22.1亿t,如果总能耗超过41亿t,与美国之间的碳排放差距将变得更加庞大。为了确保全球变暖在2°C以内,必须在2020年之前大幅削减全球碳排放量[12]。在,2015年底已经完成CO2排放量减少17%,在2020年减少40%~45%[13]。在所有要素中,因建筑物建造等过程中产生的CO2排放量约占英国和其他发达一次能源消耗的一半[14]。建筑物排放主要是指在建筑物的整个生命周期中消耗的资源和温室气体所产生的温室气体,它与人类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密切相关。50%的人可能会因使用汽车而导致碳排放,30%的人可能会参与工业生产,有90%甚至更多的人会在日常生活中产生更多的CO2。研究表明,全球建筑业及其相关领域从建筑材料的生产到建筑物的建造和使用,造成了70%的温室效应,整体上是温室气体的巨大排放者。

  3.2缓解国内能源紧缺

  能源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任何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能源。2011年,全球一次能源净消费净额增长了2.5%,仅就占了全球能源消费增量的71%。由于我国各种产业的兴起,资源显得相对稀缺。同时,在建设项目的建设过程中,由于整个建设过程量巨大,能耗问题也非常严重。在当前时代,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加强了对绿色节能新技术的研究,以不断减少建设项目中产生的能源消耗[15]。在建设项目中,能源消耗不仅会造成相关成本的浪费,还会使建筑的周围环境无法协调发展。因此,在当前时代的建设项目中应用新的绿色节能技术非常重要[16]。在新的绿色节能技术中,一些建设者增加了太阳能技术和各种回收材料,有效减少了建设项目中相关能源的消耗,还减少了建设项目对周边地区的污染,使建设项目在当前时代可以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随着当前绿色节能概念在我国建设项目中的广泛应用,绿色节能技术已在当前的全国建设项目中得到广泛应用。我国各个地区应用绿色节能技术后降低的能耗比率如图2所示。

  4绿色建筑的成就

  尽管国内绿色建筑技术比西方晚了10年,但其在的发展迅速,特别是近5年来,的绿色建筑技术每年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图3)。

  在,主要使用的绿色建筑技术评估标准是USGBC(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发布的LEED评分系统(美国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和政府发布的三星级评分系统。2009年的三星级项目数量比2008年增加了100%,2010年的数量比2009年增加了290%。2012年的绿色建筑数量与面积相当于2008—2011年的总和[17]。LEED项目数量如图4所示。建设部部长邱宝兴指出,2005年,在设计阶段执行节能标准的建筑物仅占53%,在执行阶段达到21%,但5年后,这一比例分别提高到99%和99%[18]。在“十一五”期间,国标示范面积达到1300万m2,累计GDP能耗下降了19.1%,建筑节能贡献了20%的节能量。在“十二五”期间,计划新建10亿m2的国标,到2015年底,城镇中有20%的新建筑达到GB标准。

  5绿色建筑的未来前景

  据中研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5年绿色建筑材料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发展策略研究报告》分析显示,从目前我国建筑外墙保温材料的市场份额来看,聚苯板、聚氨酯占有率分别为70%、10%,无机和酚醛等保温材料占比20%左右。普遍来讲无机保温材料的阻燃防火性能优于有机保温材料,因此无机等保温材料20%的占比将逐步提高[19]。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结论

  绿色建筑是与生态环境保护、资源能源利用、社会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有关的绿色建筑技术的综合应用。绿色节能技术在建设项目中的应用,不仅可以有效降低能源消耗,而且可以促进我国生态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我国开始重视绿色建筑国标的研究和建设,并采取了一些行动。但是,目前的研究仅集中在绿色施工方法上,该方法过于狭窄。绿色建筑建设只是试点项目,尚未形成绿色建筑群。因此,有必要对绿色建筑的规模发展进行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王俊,王有为,林海燕,等.我国绿色低碳建筑技术应用研究进展[J].建筑科学,2013,29(10):2-9,33.WangJun,WangYouwei,LinHaiyan,etal.Researchprogressofgreenandlow-carbonbuildingtechnologyapplicationinmycountry[J].BuildingScience,2013,29(10):2-9,33.

  [2]温君.解析建筑设计中绿色建筑技术优化结合[J].居业,2020(5):71-72.WenJun.Analyzetheoptimalcombinationofgreenbuildingtech-nologyinarchitecturaldesign[J].CreateLiving,2020(5):71-72.

  [3]TongZ.Discussiononapplicationofenergysavingtechnologyingreenbuilding[C].IOPConferenceSeries:EarthandEnviron-mentalScience.IOPPublishing,2020,446(2):022010.

  [4]周楚,郑立红,陈晖,等.关于绿色建筑性能模拟优化流程的研究[J].建筑节能,2016,44(10):68-71.ZhouChu,ZhengLihong,ChenHui,etal.Researchonthesimula-tionandoptimizationprocessofgreenbuildingperformance[J].BuildingEnergyEfficiency,2016,44(10):68-71.

  张莉


《绿色建筑技术在建设工程中的应用与发展》
上一篇:房地产项目建筑经济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
下一篇:建筑设计的科学化管理和科技化趋势
更多>>

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