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时......

学术咨询服务
当前位置: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建筑职称论文》建筑设计师评职范文生态建筑设计模式探讨

建筑设计师评职范文生态建筑设计模式探讨

来源: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作者:qifan时间:2013-06-20 10:34
扫码咨询

  摘要:生态建筑学使人们对生态环境与建筑生态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它是立足于生态学原理上的建筑规划设计理论和方法。所谓生态建筑就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技术科学的基本原理、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等,合理安排并组织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其建筑与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条件及水平的日益提高,尤其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并逐渐被人们所认识,生态建筑及其设计已经成为我国及世界许多国家建筑设计的一个新的理念,并逐渐成为建筑领域的一个新的热点和一种发展趋势。本文首先简要阐述了生态建筑的内涵,并对我国生态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说明,然后提出了生态建筑设计应把握的四个原则,最后重点探讨了生态建筑设计的模式要点。

  关键词:生态建筑,以人为本,绿色,节能,低碳

  一、生态建筑的内涵

  所谓生态建筑设计就是运用生态学的思想,按照以人为本的设计理论,从人、建筑、自然所构成的整体环境为出发,设计出能够实现人、建筑、自然三者和谐统一的最优关系的建筑,使建筑与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它既要为人创造一个舒适的空间小环境,同时又要保护周围的大环境。生态建筑是更高层次上的回归自然,它依赖于许多相关技术的最新发展以及根据具体条件面对这些技术的最佳搭配。无论使用何种技术,一定要将建筑作为一个有生命的机体,形成一个与自然生态相平衡的良性循环体系。将建筑视为一个生态系统,通过设计、组织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态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生态系统内部有序地循环利用,获得一种高效、低耗、少废、少污、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

  尽管对“生态建筑”的内涵有各式各样的定义,但基本都围绕三个主题:1)减少对地球资源与环境的负荷和影响;2)创造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3)与自然环境相融合。

  二、我国生态建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生态建筑的理念存在误解

  生态建筑的概念国内外学术界有许多不同的解释,但核心的内容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运用建筑学、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合理安排组织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的关系,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同时具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建筑物的自我调节能力,并具有节地、节水、节能、减少污染、延长建筑寿命、改善生态环境等优点。但是有人认为只要将建筑物周围加一些绿化就是生态建筑,在建筑物内部点缀一些植物就是生态建筑,建筑物单纯的节能就是生态建筑,还有人认为建筑的平面将来有重新划分的可能就是生态建筑等等。但这些观点只停留在生态建筑的表面,对生态建筑的理解是不全面的。

  (二)生态建筑领域的实践匮乏

  目前,我国建筑界发表了许多关于生态建筑的论文,这些论文对于宣传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推动生态建筑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绝大多数的论文都停留在关于生态建筑设计的理论框架、设计原则及生态学理论对建筑学的指向、国外先进生态建筑的经验介绍,缺乏实际工程实践模式、计算机模拟、环境效果的测试分析。

  (三)忽视对农村居住环境的关注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生态建筑的系统研究不平衡,其中城乡的差别较大。目前各个学科研究的重点大多局限在比较发达的城市,缺乏对农村居住环境的系统研究,特别是东北地区。大部分的研究都从本学科(生态学、环境学、城市规划学、建筑学、农业建筑学、能源学)的专业角度出发,虽然研究的内容较为丰富,但是各个学科之间没有很好的结合起来进行深人的研究,特别是如何在特定地区将人居环境与植物环境工程结合起来是函待解决的课题。

  三、生态建筑设计应把握的原则

  (一)以满足人的最高居住要求为前提

  首先应明确生态建筑的最终目标是在满足人们更高居住要求的同时注重对环境和生态的保护,离开人的居住这一前提谈生态建筑是没有意义的。“以人为本”这一原则对于生态建筑则应表现为健康舒适的建筑内外生活环境。

  生态建筑应当把满足人的生理健康作为基本要求,保证充足的日照、良好的通风,采用无辐射、无污染的建筑材料等,当然人的心理健康也必需重视,如满足家庭生活的安全和私密性,促进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积极交往等。

  (二)生态建筑方案要具有经济上的可行性

  作为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生态建筑技术方案在经济上的可行性至关重要。发达国家很多项目都是高投资的大型项目,在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情况下,投资巨大的高新技术是难以实现的,至少在目前,当生态利益和经济利益间发生矛盾时,经济性就可能成为取舍的最终依据。

  根据我国的经济状况,生态建筑的技术战略应当是利用成熟的技术,通过工程设计各专业的密切配合,在规划、设计层次上逐步地实现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环境舒适的基本目标。所以,选择生态建筑技术方案时不能片面强调高新技术而无视对传统技术、材料的再开发、再利用。德国建筑师赫尔佐格为奥地利林茨中心设计的干挂式空心陶士外墙,就是对黏土砖这一古老建筑材料在生产工艺上进行改造,降低自重和能耗,提高了其保温、隔热性能。对经济落后地区,这种旧材料新用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三)因地制宜的原则

  由于建筑所处自然环境千差万别,人们的生活习惯也不同,因此因地制宜地对不同的生态建筑技术方案有所取舍。如我国各地气候差异极大,北方冬季采暖多用油、煤做燃料,对环境有严重污染,生态建设应平衡采暖效率和污染问题;而南方夏季炎热、潮湿,自然防热通风,降低空调能耗则是主要问题,需要针对不同问题寻求不同答案。

  (四)弹性设计原则

  具有足够的弹性,以包容未来科技的应用与发展。可持续的概念是一种动态的思想,体现在生态建筑中就是建筑应具有足够的弹性,以适应未来的发展。如:楼梯的可生长,预留的空间管道,家具系统的可变化性等。

  四、生态建筑设计的模式

  (一)建筑选址

  在建筑设计的第一步——选址问题上,应当充分顺应自然特征,自觉运用生态学原理,使建筑符合最理想的自然状态。我国古代的风水之说,阐述了建筑与天候、地域、人事相互协调的哲理,分析了地质、水文、日照、风向、气候、气象、景观等一系列自然地理环境因素,进行评价和选择,以采取相应的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措施,达到趋吉避凶纳福的目的,创造适宜长期居住繁衍生息的良好环境。

  (二)最大可能增加绿色面积

  生态建筑外部与自然相呼应,内部空间的设计也应绿色化,即通过精心的室内设计,将室外的绿色引人室内环境。绿色植物可以制造氧气,吸收各种有害气体、虑尘、调节湿度、温度、减少噪音等。生态建筑的兴起为绿化环境开辟了广阔天地。通过建筑设计,可以使室内空间室外化,运用绿化、水面等划分空间,这些设计手法在建筑创作上最为常见。如建筑物内的共享大厅、内庭院,在其上部加一个可调节的开启式屋顶,根据时间季节的变化,由计算机或人工控制,达到室内温湿度的调节,又可使室内外空间连成一体。另一种设计手法也被建筑师经常应用:屋面绿化。不仅美化了环境,获得了良好的景观,而且对屋面刚性防水有维护作用。生态建筑在保护生态平衡、提高人居的自然度方面大有作为。

  (三)尽可能多地获得自然采光

  屋顶是光线进入室内的主要途径,于是各种光线收集、反射构件被应用于屋顶形式。如皮亚诺设计的戴姆勒·克莱斯勒汽车公司新设计中心由七个长短不一的扇形体量交叠在一起,屋顶交界处是一片倾斜的天窗,为室内提供照明。柏林国会大厦的改建的穹顶也是一个新型的采光装置。中庭是中高层建筑中光线进入的主要通道,在生态高技建筑中可以看到大量采光中庭。阳光由中庭渗入建筑,通过阳光收集、反射装置达到内部空间。与这个开敞空间相连的房间不仅可以减少一半的热量流失,同时减少制冷需耗。

  (四)利用新材料和新技术

  1、利用太阳能的新技术

  (1)窗户集热板系统

  由玻璃盒子单元集热板、蓄热单元、风扇和空气导管等组合而成。在盒子里,光能通过集热板转换成热能,并利用空气做热媒,加热的空气利用风扇驱动。从空气导管中由集热单元流向建筑内部的蓄热单元。

  (2)空气集热板系统

  该系统是常用的热空气供热系统的补充,效率比高。常用在中庭等大空间:建筑的进风经空气集热板加热后,直接排人中庭,中庭或建筑结构自身蓄积热量。

  2、利用新材料

  (1)透明热阻材料(TIM)组合墙。

  TIM是一种透明的绝热塑料,可将它与外墙复合成透明隔热墙。

  (2)玻璃材料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在这一领域陆续出现了吸热玻璃、热反射玻璃、底辐射玻璃、电敏感玻璃、调光玻璃,电磁波屏蔽玻璃等。设计可将它们组合成复合的构造形式,达到生态建筑的保温和采光要求。

  (3)太阳能光电材料

  在建筑中种用太阳能电池发电为建筑提供能源,既无污染,又无噪音,并由可再生能源提供燃料。

  (五)减少建筑物的能耗

  高效无污染首先考虑的便是如何降低筑物的能量消耗。为此,设计人员应当以当地的气候条件为依据,设计合理的建筑方案。建筑群落的布局、朝向、体型的选择要能充分利用当地的气候条件,并且营造良好的建筑群的微型气候。同时,由于建筑物本身的能耗是由墙、门窗等围护结构的热传导造成,维护结构材质的热传导系数高,会增加建筑物的制冷以及制热负荷。因此在设计的时候,应当控制围护结构的传热性能,尽可能采用合适的结构以及热传导系数小的材料来降低维护结构的传热性能。

  (六)对微气候进行调节,提高环境舒适度

  建筑物在与总体平衡的自然环境紧密结合中,其邻里、周边空间、基础设施以及城市的功能系统和交通通讯系统等,都必须遵循自然界循环更新的原则,自身也应始终处于不断调整和更新的过程中。由于环境构成的不同也表现出局部微气候的不同,对微气候的改变是提高环境舒适度,减轻环境压力的有效方法,因此我们要建立新的发展观念,必须从整体出发,充分利用各种“亲环境”的能源对微气候进行调节。

  结语

  综上,在我国,高速的城市化进程促使人们对身边的环境质量投入越来越多的关注,这将是未来建筑创作中无法回避的一个话题,生态建筑也必然成为未来建筑设计的潮流。建筑师应该顺应这一潮流,努力把当地条件与生态设计理论相结合融汇到建筑创作中,建设出更宜居友好的建筑,推动整个建筑学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许杰青.浅谈中国生态建筑的模式语言的构建[J].山西建筑,2008.12.

  [2]晔皓,林波荣,姜涌.绿色与建筑[J].时代建筑,2008.2.

  [3]阳波.关于生态建筑设计的探讨[J].建材与装饰(中旬刊),2008.1.

  [4]赵祥,成斌.关于生态建筑设计模式的几点思考[J].四川建筑,2005.2.


《建筑设计师评职范文生态建筑设计模式探讨》
上一篇:建筑工程师评职范文材料试验与管理研究
下一篇:土木工程职称论文发表施工质量控制办法
更多>>

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