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循环农业的实践与探索
[摘要]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农村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环境人口资源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中,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温家宝总理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强调:“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经济建设中充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生态循环农业跳出了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有效解决了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对农业经济、生态环境的双赢发展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浙江省临安市太阳镇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创建为例,阐述山区农村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基本思路和实践探索。
[关键词]农村;生态循环农业;发展
一、太阳镇农业现状
太阳镇位于临安市中西部,下辖18个行政村,面积205.2平方公里,人口2.8万,耕地1.8万亩,谷地形态多为山谷盆地,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地区,四季分明,夏热多雨,冬冷少雨。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农业基础性地位不断提升,太阳镇党委政府抢抓机遇,立足本地,结合实际,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搞活农村经济,逐步形成了“一中两翼”农业新格局:“一中”指集镇所在地,以粮食、蔬菜等“菜篮子”工程为主;“两翼”是指北翼横路片以山核桃为主导产业,南翼景村片以养殖业为特色。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建立了甲鱼、鸵鸟、寿星鸡、生猪、鸡鸭等养殖基地和竹笋、粮油、山核桃、杨桐柃木、水果、蔬菜等产业园区,各种农业专业合作社29家;农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建立了1050亩的省级粮食功能区,杭州市级大棚蔬菜基地,喷滴灌山核桃林3020亩,省级山核桃精品园800亩,千库保安工作全覆盖;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现有农机设备200余台(套),建立高拔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育秧中心,2980亩粮食种植区实现全程机械化耕作、“五统一”服务率达到98%;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延伸:高拔粮油合作社购置大米生产线和菜籽油生产线,寿星鸡建立屠宰中心,从单纯的一产向二、三产延伸。太阳镇目前已成为临安市粮食主产区和畜禽主要养殖区。但是,在太阳农业飞速发展的同时,存在的问题也尤为凸显:太阳农业特色鲜明、品质好,但规模小、数量少;农业技术装备落后,农产品附加值小、商品率低;粗放型农业增长方式导致资源浪费,这些问题如不尽快得到解决,将严重阻碍农业增产、增收,影响太阳农业的高效、可持续发展。因此,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是转变太阳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太阳镇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重要举措
生态循环农业概念的提出,是针对传统农业“资源—产品—污染物”单向流动的线型模式而言的,它带来的是一种“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新模式。生态循环农业的建立依赖于一组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为内容的行为原则,每一个原则对生态循环农业的成功实施都是必不可少的。与传统农业“对资源的高开采、低利用、污染物的高排放”相对,以“3R”原则为核心的生态循环农业展示出的是“对资源的低开采、高利用、污染物的低排放”特征。
1.创新组织管理,保障示范区创建快速推进
1.1健全工作机制。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积极部署,成立专门领导小组,以镇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镇相关科室中层干部、农办人员和涉村主要领导为组员,协调组织工作。下设办公室,明确分工、各司其职,推动示范区创建日常工作有效开展。成立镇农技推广、动植物防疫、质量检测等各方面的专家组,提供技术指导、政策咨询,开展技术培训等。创建经费纳入镇财政预算,实行目标管理、专款专用。确保管理、资金、技术和人员到位,为创建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1.2加大扶持力度,镇政府制定出台了《临安市太阳镇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创建方案》,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发挥税收、信贷等政策杠杆作用,吸纳社会力量和工商资本,引导、鼓励和支持示范区内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生态循环农业项目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自创建工作开始至今,已投入示范区建设资金2260万元,其中财政资金200余万元。
2.开展基地建设,提升生态循环农业覆盖率
围绕我镇主导产业、主推技术和主要品种,建立高拔粮食功能区和春跃生猪养殖科技示范基地。投入235万元,开展省级粮食功能区建设和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项目,新建云林养殖场。
2.1成功创建省级粮食功能区。基地建设核心之一是省级粮食功能区的建设。功能区核心区域面积1050亩,主要种植单季稻品种为甬优15号、中浙优12号及其它新品种,生产中采取全程机械化操作,粮食功能区经营主体高拔农机专业服务合作社拥有先进机械设备,包括高速插秧机、育秧流水线、收割机、拖拉机、烘干机等,实行“五统一”管理,覆盖周边3000余亩粮田。在加强农田水利基础工程建设的同时,又购置了大米加工生产线和包装机,产业链进一步延伸,形成了“产、加、销”一条龙服务,大力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2.2建成春跃生猪养殖示范基地。养殖基地占地面积200余亩,据偶先进的养殖技术和基础设施建设,建成规模化养殖场,养殖主体规范化,实施养殖户凭证养殖制度,应用电脑监控,防疫检疫过程中的标准化生产管理等先进技术,提高畜禽养殖的整体水平,去年又成功开展排泄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加快循环牧业推广,建立无害化病死处理池和粪便处理中心。
三、太阳生态循环农业的主要成效
1.经济效益全镇粮食亩产量不断提高,平均亩产443公斤,其中粮食功能区单季稻平均亩产621公斤。通过大米加工,米价达到10元/公斤,亩产值为3726元,扣除成本,每亩效益达到1996元。采用机插、有机肥、病虫害统防统治、统一灌溉、机收等先进适用技术的应用,每亩农田可省工节本105元。其中,稻田套养牛蛙的模式,基本能达到“一田亩、千斤粮、万元钱”的目标。粮食生产中形成的“太阳模式”得到省政府葛慧君副省长、市委王金财副书记的高度评价。
2.生态效益粮食功能区通过畜禽粪便循环利用、杀虫灯和稻田套养等举措的示范推动,取得农产品的有机、绿色认证。太阳镇南翼的养殖业,通过循环治理工程和建立“畜禽粪便有机肥厂”等措施,实现养殖场“零排放”,生态环境得到大力改善。
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启示
1.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是山区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飞速发展,原始的积累必然带来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生态这一有限的资源受到破坏更为严重,群众的生活需求又在不断上升,这一对立面逐渐升级。同时,农业这一弱势产业的本质没有根本改变,仍然依附于老天的帮忙和政策的扶持。通过种养结合、废物利用等循环模式,分层收益,提高农牧业的附加值,从而达到种养平衡、环境优化,实现山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是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坚实基础八十年代初,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单干”思路,解决了老百姓的温饱问题。二十一世纪,进入工业时代,农民逐步向城镇转移,土地闲置、抛荒现象严重,同时,在“单干”思路影响下,农业生产规模小,竞争力弱,大量农业资源浪费,农业废弃物污染严重。要实现旧的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就必须实现土地流转,使农业朝着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只有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才能有效整合农业资源,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并将种养殖(植)业发展中产生的废弃物通过一定渠道进行转换,变废为宝,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生态循环农业的实践与探索》
- 职称论文刊发主体资格的
- 政法论文浅析工会法主体
- 化学在初中教学中的情感
- 中学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方
- 法治论文投稿法治型市场
- 杂志社论文发表浅析推动
- 新疆教育报投稿浅析学生
- 分男女招生录取的合宪性
最新优质论文
- 新闻专业有哪些职称
- 职称评定需要发表什么样
- 医学领域cscd期刊怎么查找
- 论文发表三步曲
- 如何提供职称论文的知网
- 职称晋级论文检索才认可
- 教师类职称论文一般多少
-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
论文发表问题热点
- 发表职称论文如何鉴别期
- 电力系统职称核心期刊怎
- 简述机械工程师基础考试
- 博士生毕业论文答辩技巧
- 毕业及职称论文发表需要
- 《教育探索》核心级教育
- 工程管理专业论文摘要准
- 硕士从助工晋升中级职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