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时......

学术咨询服务
当前位置: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农业职称论文》我国农业景观技术现状、问题及发展战略研究

我国农业景观技术现状、问题及发展战略研究

来源: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作者:田编辑时间:2020-04-06 09:20
扫码咨询

  摘要:农业景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农业景观技术体系是农业景观从规划、设计,到施工、管理、运营的技术过程。温饱问题解决之后,必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力发展农业景观,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方法]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通过查阅文献,总结出我国农业景观技术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归纳了国外农业景观发展经验,揭示了我国农业景观科技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农业景观技术发展战略与对策。[结果]将农业景观的发展经验概括为:扎实的基础研究是农业景观规范化的前提,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是农业景观制度化的保障,广泛的公众参与是农业景观集约化的基石,有序的管理运作是农业景观专业化的手段,先进的科技水平是农业景观优质化的关键,和谐的城乡关系是农业景观科学化的目的。我国农业景观技术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包括:农业景观法律法规与标准体系不适应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农业景观不能很好地与相关规划衔接,农业景观技术体系不完善。[结论]提出应实施现代农业战略、标准战略、人才战略、平台战略和示范带动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和生活方式。

  关键词:农业景观;技术发展;生态规划;发展战略;乡村振兴

我国农业景观技术现状、问题及发展战略研究

  0引言

  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性生态危机引起广泛关注,工业时代肆意攫取自然资源、追求高产量的生产方式割裂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们开始反思并关注自然过程的完整性。近年来,我国加大推进土地整理力度,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并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人类从事的农业活动作用在土地上,就形成了农业景观[1],表现为草地、耕地、林地、树篱及道路等的镶嵌体,是有机物种生存于其中的各类碎化栖地的空间网格[2],是与地域自然环境和人文习惯相适应的复合系统。农业景观因其在衔接融合人工场所与自然环境上的关键作用,以及在修复人与自然关系上的重要战略地位,成为土地整理和城乡共荣的重要抓手。

  1我国农业景观技术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1.1农业景观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且明确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现代农村建设总要求。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我国农业正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3]。农业景观展现了农业生产及乡村建设的肌理和格局,着眼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图1)。

  当今农业景观研究的新兴趋势是将农业生产与区域发展相结合[4],主要体现在:(1)农业景观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科学途径,是建设生态宜居现代乡村的落脚点;(2)农业景观是人居环境中绿色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局限于农村地区,还包括城市立体农场、社区农园等;(3)农业景观是城乡良性互动和融合发展的重要纽带。农业景观将成为“大城市病”的治疗良方和实现农村现代化的激发按钮,未来的城乡将各具特色、彼此支撑,共同实现可持续发展。

  1.2农业景观分类标准亟待完善

  农业景观分类标准是一定区域和尺度上景观结构和景观功能研究的基础,不但要考察其自然属性,涵盖农业景观组成要素及其外部形态特征;而且要考察其人为属性,强调微观尺度上农业景观的主导功能、微地貌形态、土壤条件、土地利用类型等[5-6]。目前,学术界多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框架对农业景观进行研究。某些发达国家提出的农业景观分类方法多以景观要素及其形态特征为依据[7-10]。但由于国情不同、地理地貌不同、遥感图像精确度不同,这些经验无法对我国农业景观分类方法体系形成有力借鉴。我国相关研究多停留在宏观和中观尺度(区域),较少细化到微观尺度(乡村),且区域景观分类多以概念划分为主,缺乏景观要素细化依据,至今尚未形成广泛适用的分类标准体系,难以有序推进农业景观的量化研究、系统评价、规划调整和优化利用[5,11-13]。

  2国外农业景观发展经验

  农业景观技术体系是农业景观从规划、设计,到施工、管理、运营的技术过程。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农业景观的重要意义逐渐引起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广泛关注。

  2.1德国:通过景观技术发展多功能农业

  1953年,德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土地整理法》。并在发展中将农业专项发展规划与土地再调整发展两者结合,制定城乡一体化的土地整理政策。其中明文规定,项目实施之前,必须由第三方机构以项目区土地利用规划为基础,优先进行景观规划。通过景观技术不但能改善农业结构,而且能改良土地生态,恢复乡村地区的生态补偿功能,维护农业景观的多功能性[16-17]。2016年,我国人均粮食产量达到440kg以上,创造了用世界1/10的耕地,养活了世界1/5人口的奇迹。现阶段,我国的农业景观发展应当一手抓生产作业条件优化,一手抓土地多功能利用。在经验借鉴上:(1)土地整理过程充分重视景观规划,把农业景观作为政府项目进行管理,有力保护生态与自然环境;(2)借助行业协会的力量共同维护,把项目主体受益者的需求放在首位,做到社会、生态、经济和农村发展的均衡和统一。

  2.2荷兰:景观规划和空间规划相结合,推动农业与农村现代

  化荷兰的国土面积为3.7358万km2,人口密度高达515.1人/km2,且有24%的地区低于海平面。为应对人多地少、水患多的问题,荷兰在政策方面采取了有效措施[18]:(1)绿色发展政策。将景观规划和空间规划结合,走上了扶持农业、发展农村、带动经济的特色发展之路;(2)特色乡村政策。反对在乡村地区建设商业中心,使乡村风貌与城市景观差异化发展;将土壤治理与景观恢复相结合,发展乡村特色产业[19];(3)多重使用政策。创建多功能空间,在不同时段交错使用,最大化节约土地资源,满足景观规划需求[20]。

  3我国农业景观科技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3.1农业景观法律法规不够完善,标准体系尚未建立,不适应农业现代化的要求

  据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下降到6%左右,农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重已降至30%以下,说明我国农业已进入加速转型期,这对农业景观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虽然我国的农业景观技术管理已有一定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开发整理标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等,但相关法律规范等级较低,缺乏系统性和操作性,难以满足农业景观规范管理和产业发展的需要。据调查,在工程建设中,50%以上的项目都会进行多项变更设计。导致大规模被动返工的原因不是设计和施工的技术薄弱,而是前期规划考虑不周。亟须建立农业景观技术标准体系,尽快改善项目设计成果零散、工程竣工时间延迟、人力财力严重浪费的行业严峻现状。

  3.2农业景观规划目标不明确,不能很好地与其他

  相关规划衔接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在土地整理上的年投资量高达1000亿元[16],然而并不是所有农业景观项目都落实了规划目标。有学者指出,项目治理过程中的常见误区有:大拆大建,阻碍乡土文化传承;贪大求洋,忽视农村乡土景观与城市现代园林的异质性;急功近利,进行运动式的整治。此外,农业景观规划往往是综合性项目,能否利用农业景观技术进行有效整合,成为项目成败的关键。比如荷兰在农业景观规划中,就非常重视风景园林师的作用,他们把农业景观与区域改造充分结合起来,针对性地处理当地土地利用、水管理、土壤修复、自然保护之间的关系,发挥农业景观综合效益,优化地区生态环境。我国农业景观整理项目常常牵涉诸多其他规划,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区域发展规划、农业规划、林业规划、水利规划、交通规划、城市规划等。而相关规划的指标不同、目标不同、管理部门不同,导致侧重点不同,亟须根据实际进行整合。应当把农业景观作为有效工具统筹协调相关规划,明确其规划目标和功能定位,而不是夹杂其间,削弱相关规划的综合效益。

  4我国农业景观技术发展战略与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只用30多年的时间,通过资源开发和制度变革,几乎完成了世界工业化200多年的发展历程,基本跟上了信息技术革命的步伐[29],农业发展也正在向现代化农业转型。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现代化,就应当创新发展农业景观技术,使之充分适应产业需求和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故提出5点战略和对策。

  4.1创新现代农业发展战略:把农业景观纳入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农业景观是农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迫切需要把农业景观纳入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细化和补充农业环境指标,积极发挥农业景观的综合效益,改善用地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多样化经营,提高农民的综合福利,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把农业景观纳入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有利于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的结合,将生态化元素运用于农田路沟渠建设,解决田间生态退化问题;有利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帮助农民职业化;有利于发掘农业多功能性,拓展农业的休闲性、科普性,为农民增收创新路径,消除农村贫困;有利于优化用地结构,谋求乡村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综合效益,实现乡村振兴;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综合提升城乡生态环境,实现城乡共荣。

  4.2实施标准战略:建立健全与农业大国地位相适应的农业景观标准体系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今天,建立健全农业景观标准体系,可以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为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基础和有力保障。(1)完善农业景观标准体系。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针对我国的地貌特征、气候条件、人文因素等特点,制定《农业景观规划通则》、《农业景观分类标准》、《农业景观评价规范》,从整体目标、景观尺度、景观过程、景观功能、景观变化等方面进行把控,满足规划实施和项目管理需要,扎实有序推进农业景观发展。图2农业景观人才梯队布局图谱(2)建立健全与国际接轨的农业景观科技方法体系。应当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和方法,探索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景观模式。一方面,在深入研究景观组成要素及其外部形态特征、景观主导功能、景观空间形态、微地貌形态、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条件等的基础上,建立一套全面系统的、多学科统一、应对不同尺度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全面提升农业景观规划设计和工程技术的系统集成和创新能力,沿着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应用的方向,高效规范推进农业景观科技进步。

  参考文献

  [1]黄霞,林勇,葛大兵.农业景观格局变化及其生态效应研究进展.湖南农业科学,2017(7):120-122

  [2]王仰麟,韩荡.农业景观的生态规划与设计.应用生态学报,2000,11(2):265~269

  [3]郭秀兰.新常态下农业结构调整的多维困境及其路径选择.经济问题,2015(9):86~93

  [4]郭文华.农田景观演变与农业发展.国土资源情报,2004(1):48~49

  [5]李振鹏,刘黎明,谢花林.乡村景观分类的方法探析———以北京市海淀区白家疃村为例.资源科学,2005,27(2):167~173

  [6]梁发超.农业景观分类探讨及其应用———以北京市峪口镇为例.土壤,2017,49(2):408~413


《我国农业景观技术现状、问题及发展战略研究》
上一篇:山西吕梁山连片特困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下一篇:土地托管影响农业产出机制:投资效率及其解释
更多>>

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