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时......

学术咨询服务
当前位置: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农业职称论文》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演进·问题与对策分析

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演进·问题与对策分析

来源: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作者:田编辑时间:2020-04-24 09:46
扫码咨询

  摘要:分析了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经历的3个发展阶段,对不同阶段农业补贴政策取得的成果进行了详细归纳。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我国 现行的农业补贴政策中存在的执行成本偏高、补贴结构失衡、补贴力度不大、缺乏有效监管和利益保障机制缺位等问题,并提出必须通 过调整农业政策的走向、加大补贴投入力度、用足用好WTO规则、完善农业相关制度、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制度、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 量与水平等途径来优化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建议。

  关键词:农业补贴政策;农业发展:对策

  农业补贴的本质是一国政府对本国农业扶持与保护政 策体系中最主要、最常用的政策工具,是政府对农业生产、流 通和农产品贸易进行的转移支付,其目的是保证本国粮食安 全、维护农产品价格稳定和保障农民收益。“三农”问题的关 键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利益问题,必然需 要通过相关利益机制的建构和完善来保障和促进农民的生 存与发展权益。“由于农业经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二重影 响,其生产效果和经济效益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和难预测 性,因此必须由政府来填补这一空间,而农业本身固有的弱 质性和基础地位,更需要政府的服务”【lJ。农业补贴作为向 农村倾斜的公共财政,在农民生存权和发展权的维护上具有 至关重要的作用。 笔者对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经历的3个发展阶段进行了 归纳,重点分析了我国现行农业补贴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在 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旨在为进一步提高农民利益和 改善农民生活提供参考。

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演进·问题与对策分析

  1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历史

  从我国农业补贴的发展轨迹来看,自20世纪50年代国 营拖拉机站的“机耕定额亏损补贴”出现之后,我国的农业补 贴经历了大致分为3个阶段。

  1.1第一阶段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这段时期中国补 贴制度基本是由于体制问题而形成。因为国家既是企业所 有者,又是企业经营者,对企业提供She,d/事实上是国家自己 补贴自己,除国营拖拉机站的“机耕定额亏损补贴”外,逐渐 扩展到农用生产资料的价格补贴、农业生产用电补贴、贷款 贴息补贴等方面。

  1.2第二阶段指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至加入世贸组织 这段时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全面经济体 制改革的开始,承认并不断扩大市场在经济调节中的作用, 补贴成为国家增强产业竞争力、吸引外资、保障经济体制改 革顺利进行的重要手段,因而这段时期中国的补贴政策由受 体制因素影响逐渐转移到受战略性贸易理论影响。1978年 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农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 各种问题,为保障农业的健康和稳定发展,在不断加大对农 业的基础性投入的同时,还分别实施了针对各种具体问题的 补贴政策,“如1979—1992年,对农业生产资料和城镇居民 的粮食进行补贴,主要有对粮食的‘超购加价’等形式,即对 向国家交售的超过定购部分的粮食给予较高的收购价格。这 实际上是一种价格补贴。还有‘粮(棉)肥挂钩’等根据向国 家出售粮食、棉花数量给予农民一定的化肥等生产资料的奖 励。1993—2002年,粮食保护价收购,推动农产品市场化,建 立粮食保护价制度”Bj。但这种政策实施后出现了“两难” 局面:一方面,粮食产量增加了,但品种结构不合理,库存积 压严重,市场价格持续低迷;

  2我国农业补贴政策存在的问题

  综合我国目前的农业补贴现状和WTO视域下国际和国 内环境分析,通过对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农业补贴的相关 政策与我国现行农业补贴政策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的农 业补贴仍存在以下问题:

  2.1农业补贴的政策执行成本偏高

  国家虽对农业补贴政 策进行不断调整,但仍以补贴中间环节为主,而不是针对农 业生产者。这种补贴方式使补贴的对象错位,导致资金被截 留或流失,腐败与寻租现象时有发生。由于这种“暗补”存在 种种弊端,我国各地区在2003年以后逐步实行粮食直补政 策,以后又逐渐扩大了直接补贴的范围。农业补贴的效率有 了一定的提高,但补贴的效果仍不明显。我国农业补贴政策 效率低下,执行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是我国管理体制运行不 畅,农业补贴的资金投入渠道较多。分散在政府的财政、农 业、外经贸、粮食、民政和银行等部门。因政出多门,协调困 难,交易成本高,时滞长,加之部门本位主义、地方保护主义 和寻租活动的影响,使得农业补贴“跑、冒、滴、漏”现象难以 避免,从而降低了农业补贴的效率。由于部门之间缺少制度 化的协调机制,资金多头管理,致使资金使用效果不理想。 另外,因我国农民数量庞大,在政府和农民之间缺乏一个有 效的中介组织载体,许多针对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的运行成 本都比较昂贵,也降低了补贴资金的运行效率。因此怎样整 合农资,加强资金全程监管,是农业补贴必须解决的问题。

  2.2农业补贴的结构失衡,缺乏科学性

  我国大量补贴用 于弥合购销差价、降低农用生产资料的价格以及贴息贷款等 流通领域。对于农民的脱钩直接补贴、农业教育、农业技术 推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组织结构 等方面补贴很少,而这些方面却正是改造传统农业、增强农 业发展后劲的关键所在,也是使农业产生和农民获得更多增 量利益的要求。长期以来,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每年仅用于 粮油等在流通环节上补贴几乎就占有整个财政补贴总额的 50%,而这其中绝大部分用于城镇居民的消费补贴,农民从 中间间接地获得补贴利益。这种间接补贴方式一方面容易 造成补贴资金的流失,另一方面无法让大多数农业生产者认 同,直接刺激生产的力度不大,降低了补贴的政策功效。

  3优化农业补贴政策维护我国农业经济安全

  保供给、促增收是个当前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核心目 标。保供给即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是我国现阶段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农业发展的主要任务;促增 收即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始终是我国三农工作的长期根 本任务。两者互为基础、互为前提,是现阶段建立和完善我 国农业补贴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针对我国农业补贴制 度的运行现状及其折射出的制度缺陷,农业补贴政策应从以 下几个等方面进行健全和完善。

  3.1转变农业补贴政策的走向

  借鉴外国成功的先进经 验,结合我国特殊的国情,农业补贴政策的未来走向应实现4 个转变:一是在补贴对象上实现从全面补贴向重点选择的转 变。限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国力,在现阶段期望大幅度增加农 业补贴进而实行全面补贴是不现实的。理性合理的选择是 突出重点、顺序推进,即把有限的财政资金补贴到关键区域 和重点品种上,以强化其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进而提高 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农民收入水平。二是在补贴环节上实现 由流通领域向生产领域的转变。中国传统的农业补贴一直 重视流通环节而忽视生产环节,导致大量的农业补贴难以发 挥其应有的刺激与导向功能,而且农民真正得到的收益很 少。按照WTO农业规则的要求,政府提供的价格支持主要 应针对农产品生产者,而不是农产品的流通部门。因此未来 中国在农业补贴目标上应作重大改革,逐步减少对流通环节 的补贴,在此基础上把补贴的中心和重点转向农业生产者。 三是在补贴方式上实现从价格支持向收入支持的转变。原 来的农业补贴政策以价格支持为主,而实施价格支持的中介 主体是政府控制的农产品流通部门,这种具有隐蔽性的补贴 是不经济的。从2004年开始,我国已经开始实施直接面向 生产者的收入补贴,尽管这种直接收入补贴还不足以改变整 个传统的农业补贴格局,但已经昭示出美好的发展前景。四 是在补贴工具选择上实现由“黄箱”政策向“绿箱”政策的转 变。“黄箱”政策是WTO农业规则限制和要求削减的政府支 持政策,而“绿箱”政策是WTO农业规则允许并大力倡导的 政府支持政策。中国应在逐步减少“黄箱”政策的基础上,充 分利用“绿箱”政策来支持与保护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

  3.2加大农业补贴力度

  目前中国对农业的投入占农业总 产值的比例不到10%,与发达国家和地区对农业的补贴占其 农业产值的比重都超过40%有相当大的差距。为此应进一 步/Jn;J啵业补贴的力度。这其中首先要加大农业科技投入。 目前,中国的农业科技投入太低,这与中国的农业大国地位 极不相称。同时,还要重视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的力度。中国 技术进步对农业的贡献率约为40%,而发达国家一般达到 70%一80%。这反映了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对农业生产需 求的适应度较差,农业技术科研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市场需 求的方向,形成了大量无效供给。因此,应逐步改善农业科 技投入与农业发展不相适应的局面,在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的 同时,注重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其次加强补贴的集中 性和针对性,集中利用有限的资金也将大大提高补贴效率。 这主要是指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农业基础设施和粮、棉、油 等重点农产品的支持措施和支持力度,在进行农业结构调整 时,应集中有限的财政性资金,强化对粮、棉、油等重点农产 品的支撑。再次土地出让收益重点投向农业土地开发、农田 水利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足额提取、定向使用峥1。 当然仅依靠财政补贴是难以支撑整个农业发展的,而使 财政补贴和银行信贷支持相结合,建立多元化的补贴制度也 许是一条值得探索的途径。国外经验表明,差价补贴是从价 格支持向直接补贴转型的过渡性措施,既有价格支持的特 征,也有直接补贴的性质。所谓差价补贴,是一种与现行农 产品生产或价格挂钩的直接补贴,指政府预先对某一农产品 确定目标价格,当该农产品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政府 按两者之间的差价给予农民补贴;若市场价格高于目标价 格,则不启动该政策。美国2002年5月新农业法中的“贷款 差额补贴”也值得借鉴。贷款差额补贴是政府预先规定各农 产品的“借贷率”(相当于最低保护价),参与这一计划的农 民,在播种前,可用未来的作物产量为抵押品,按政府规定的 借贷率申请贷款;农作物收获后,当市场价格高于借贷率时, 农民可按市场价格销售农产品,偿还按借贷率借的贷款,赚 取所得利润;当市场价格低于借贷率时,农民可以在销售农 产品后,再按照低于借贷率的市场价格偿还当初借出的销售 贷款。市场价格低于借贷率的部分就是政府向农民提供的 直接补贴。

  参考文献

  [1]侯石安.财政对农业的补贴政策研究[J].财政研究,2000(3):13一16, 45.

  [2]鲁礼新.1978年以来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阶段性变动及效果评价 [J].改革与战略,2007(11):64—67,54.

  [3]陈建成,刘进宝,方少勇,等.30年来中国农业经济政策及其效果分析 [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5):l一6.

  [4]王麦玲总理报告中的统计数据:充满侮【)与希望[EWOL].(2009一∞ 一06.

  [5]温家宝.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R/oL].(2011—03—16)

  [6]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 2008一10—20.

  [7]章利新.陈君.经济观察:中国将在wro框架下大幅增加农业补贴 dmHd. [EIVOL


《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演进·问题与对策分析》
上一篇:浅谈提高农业农村经济的有效途径
下一篇:新形势下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思考
更多>>

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