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小杂粮全产业链构建思考

摘 要 山西作为我国小杂粮的主要产业基地,具有巨大的小杂粮产业资源优势,但是山西部分地区的小杂粮产业面临着诸多问题,导致小杂粮全产业链推进受到了严重的阻碍。为此,山西地区应该针对小杂粮的全产业链进行科学的规划布局,发挥做优做强的产业优势,以大力发展农业为基础,实现科技化产业链,加大产品宣传力度,开展良好的营销模式,政府部门也要给予一定的技术支持和资金补贴,积极将企业与农户联系在一起,努力实现小杂粮的产业化优势,促进小杂粮全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 山西;小杂粮;全产业链;营销与宣传
随着我国大力发展西部地区经济,山西省应该全力发挥自身优势,努力推崇特色的农产品生产与经营,大力发展新农村,推动山西地区农业的发展,带动农业种植户经济水平的提升。习近平同志在山西考察工作时指出,作为小杂粮的主产地,山西地区要充分发挥其当地优越的农产品优势,推出特色的小杂粮生产到销售的全产业链,带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努力构建具有现代特色的农业体系。近年来我国经济实力不断攀升,给人们带来了更优质的生活,人们的消费观念也产生巨大的改变,选择食品时更注重营养、健康的绿色食物,而小杂粮恰好可以补充人们生活中所缺失的营养成分。因此,人们对小杂粮的热衷度越来越高,需求量也越来越大[1]。山西凭借着特殊的地理位置,在发展小杂粮产业上独具优势。为此,开展小杂粮全产业链构建对促进农业发展、带动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1 资源优势
在开展小杂粮全产业链构建方面,山西地区具备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山西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小杂粮生产基地,不仅小杂粮品种丰富,而且品质优越。山西的气候因素和地质环境造就了杂粮品种的优越性,也为山西小杂粮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想要实现全产业链发展必须充分利用好这一优势。
1.1 先天优越的自然生长环境
我国山西地区丘陵众多,气候寒冷,冬季跨度大且天气干燥,夏季雨水频繁,日照充足,独特的自然环境为小杂粮提供了优越的生长条件。现阶段,我国山西地区的农作物主要以小杂粮为主,并且种植面积广泛,分布于北部、西北部和东南丘陵地区。数据显示,山西地区小杂粮总种植面积每年高达1 500 万亩,超过了全国1/10的小杂粮种植总量,占山西省农作物种植面积的1/3以上,小杂粮年产量是山西省粮食总产量的1/4。在山西省小杂粮种植中,品种主要包含7 大类,包括谷类、豆类、麦类、茎类、薯类、黍类以及糜类共计120余种。据农业农村部对2016年粮食产量数据统计来看,山西省小杂粮的年产量高达220 万吨,其中多类杂粮品种的种植都稳居世界前三名[2]。
1.2 优质的小杂粮品质造就良好的市场口碑
在日常生活中,提到小杂粮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山西,可见山西已成为小杂粮的品牌标签。山西省地域环境优越,污染区域小,土地肥沃,一些高海拔的山区很少使用农药与化肥,因此,小杂粮在这样的环境下种植和生长,会具有绿色无污染、无公害的特点,并且小杂粮的品质都属上乘。
2 存在问题
基于我国现阶段提出大力发展新农业政策,山西省高度重视小杂粮产业的发展。但是就当前的发展体制来看,主要呈现出以下问题:(1)结构性问题。这类问题主要表现在小杂粮种植的格局比较小,并且呈现出范围不集中等特点,小杂粮种植机械化水平较低,仍然采用粗放耕种的方式。(2)市场性问题。目前山西地区的小杂粮农产品的结构不合理,很难获得较高的市场认可,无法真正满足消费者的个性需求。
2.1 小杂粮种植技术落后,推广效果较差
目前,山西省农业生产活动仍然保持着“重大轻小”的思想,许多小杂粮优质品种得不到良好的推广,大部分地区还在使用老品种,很难展现出多生态基因组合的特点。此外,一些优质小杂粮品种的种植体系还不完善,相关的种植技术也比较落后,农民们在进行选种时意识不清,导致品种混杂,整体的小杂粮品质下降。同时,小杂粮多种植于干旱地区,常见的问题表现为田间管理力度不足、种植技术相对落后、大部分采用人工进行种植。
2.2 小杂粮种植产业松散,没有形成规模化、品牌化
对于当前山西地区小杂粮产业来说,小杂粮虽然属于该地区的特色产业,但是规模化不大,特色不够明晰,大部分都是以家庭为单位开展种植,小杂粮的加工产业也不发达,生产加工都是小企业,加工方式比较粗糙,很难引起社会的重视,发挥出产品的优势。许多粮食加工企业都是将农民手中的原粮直接出售或者通过粗加工出售,导致小杂粮的附加值较小,缺乏市场影响力。一些小杂粮加工厂的生产规模较小,设备落后,缺乏生产管理体系,卫生、安全、营销体系都不完善,导致产品的特点无法真正地发挥出来,不能形成品牌效应,严重影响了小杂粮产业的发展。
3 全面构建山西小杂粮全产业链发展体系措施
为了实现乡村振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正在积极进行农业改革,结合山西地区小杂粮产业的发展和产品的优势,引导并构建小杂粮生产与销售全产业链,打造出山西地区小杂粮产业体系,实现小杂粮种植现代化、生产机械化、销售规模化和产品品牌化,提高小杂粮全产业的效益。
3.1 调整小杂粮种植结构,打造产业发展优势
全面推广和完善有机旱作农业,结合山西地区的环境优势,因地制宜地开展适合的种植方式,严格按照绿色、安全、优质原则开展种植和田间管理,在保证植物水土和绿色化肥的基础上,还应该配合施用有机肥料,提高土壤的肥力,实现大量的小杂粮增产增收[3]。此外,还应该全面改革以往的种植观念,将合理化田间布局提上日程,重视森林、绿地的规划工作,结合实际的环境和种植情况选择适合的品质和配套的种植技术,通过混套种、播种期的选择、先进设备和技术的应用,打造出一支优质的小杂粮产业链,开展自主加工,运用先进的营销手段,突出小杂粮的特点,以品牌效应促进小杂粮产业的发展。
3.2 提升农业技术推广创新水平
通过拓展先进的农业种植技术,建设特色的小杂粮农业体系。深化推广手段,结合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水平,建立农业的教育咨询网络,通过政府招标,开展显示服务咨询,利用互联网技术与种植专家进行线上交流,及时解决农业技术问题,实现农业技术的创新水平。结合“绿色服务热线”和小杂粮种植技术对山西地区小杂粮生产巡查指导。并积极召开技术研讨会,组织大家进行技术的集中研讨,交流种植心得,实现农业技术的取长补短,进一步提高特色农业的技术水平。
3.3 全面发挥企业的带头作用,带动和引导小杂粮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为了更好地实现小杂粮全产业链发展,还要对小杂粮种植土地的供给模式进行创新,政府部门应加大财力支持,开展招生引资活动,引导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投资小杂粮产业,实现小杂粮的规模化发展,将“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转变为集体经营,结合市场需求和种植户的意愿,开展标准化小杂粮生产体系,将产业规模做大做强,提高产品的质量,打响小杂粮的品牌知名度,实现产、供、销一体化服务[4]。
4 结语
结合我国山西地区小杂粮产业的现状,必须做出全面改革,充分发挥小杂粮种植的地域优势,构建全产业链小杂粮生产、销售体系,全面提升种植农户的农业收益,促进山西地区农业发展水平的提升,带动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苏旺,冯佰利,高金锋,等.西部小杂粮产业发展思路和对策[A].中国作物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中国作物学会,2007.
[2]樊建东,李淑珍,雒建明.吕梁市小杂粮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A].第五届中国农业推广研究征文集[C].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2006.
作者冯 明
《山西小杂粮全产业链构建思考》
- 职称论文刊发主体资格的
- 政法论文浅析工会法主体
- 化学在初中教学中的情感
- 中学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方
- 法治论文投稿法治型市场
- 杂志社论文发表浅析推动
- 新疆教育报投稿浅析学生
- 分男女招生录取的合宪性
最新优质论文
- 医学论文投英文期刊怎么
- 水文水资源观测论文发表
- 经济全球化退与进论文发
- 舞蹈的地域特征论文发表
- 论文转投是什么意思
- 科学管理研究是评职称认
- 论文发ei需要润色吗
- 安徽体育科技发表论文要
论文发表问题热点
- SCI论文投稿状态有哪些各
- 二级项目管理师评职资格
- 工程造价师职称资格报考
- 两会声音:解决基层医技
- 申报高级政工师发论文要
- 哪里有2018中文核心期刊目
- 护理职称论文准备选题技
- 什么样的职称论文才能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