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时......

学术咨询服务
当前位置: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农业职称论文》成都市休闲农业空间格局特征研究

成都市休闲农业空间格局特征研究

来源: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作者:田编辑时间:2021-04-24 09:56

  摘要[目的]国内对休闲农业资源的概念、分类未形成统一的认知,空间研究中所选取的吸引物也众说纷纭,文章立足农业资源本体的视角对休闲农业资源进行分类并对成都市的空间格局进行实证研究。[方法]重点采用文献综合分析法探讨休闲农业资源类型和休闲农业吸引物的基本构成,并以成都市休闲农业为例,采用最邻近点指数、变异系数、网络维数、地理联系率、核密度估计等分析方法等对空间分布特征、产业协同特征和市场发展特征进行定量表征。[结果](1)成都市休闲农业在空间上趋于弱凝聚型分布,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2)成都市休闲农业主要以精品花木、伏季水果、优质粮油等特色产业为支撑,空间集聚程度高,高密度区域主要集中温郫都(温江区、郫都区、都江堰市)花木产业金三角、龙泉山伏季水果产业带(青白江区、龙泉驿区)、邛崃—大邑—新津环主城平坝粮油区、锦江区、蒲江县茶叶产区等区域;(3)成都市休闲农业的发展呈现典型的“农区景区化”和“景区依托式”特征;(4)成都市休闲农业主要分布在30~100km的环城游憩带范围,其中在30~60km以及80~100km的区域形成了密集带而在60~80km的圈层形成了衰减带,且与当地市场联系程度较高。[结论]未来,成都市应重点强化休闲农业集聚区的带动效应,进一步提高优势特色农业和休闲农业品牌的影响力,加强休闲农业与当地客源市场的联系,优化衰减圈和远郊圈的道路交通系统和休闲服务设施体系,以推进休闲农业空间的全域、均衡发展。

  关键词:休闲农业;空间格局;成都市;农业资源;本体论

  0引言

  休闲农业空间布局一直以来是国内外学者尤其是地理学家关注的热门区域,也是立足区域产业发展空间,探讨产业发展现状和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国外多使用农业旅游(Agri-tourism)的概念,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业旅游的空间格局、农业与旅游业之间的空间和产业关联、空间发展的影响因素和发展机理等方面[1-2]。我国大陆休闲农业的概念和内涵与台湾地区基本相同[3-5],休闲农业空间格局的研究成果也相对较多,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兼有。但从现有研究看,首先对休闲农业的研究边界观点不一,学术界普遍认为休闲与旅游在概念上存在极大的不同[6-7],但目前休闲农业的术语、规范以及与农业旅游、乡村旅游的具体差别等尚未有统一的认知[8-9];其次,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在行业管理层面正逐步被拆分,但对休闲农业的产业属性及管理边界,不同地区均各有不同的监测统计和管理标准。

成都市休闲农业空间格局特征研究

  1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分析视角

  对休闲农业的分类主要存在3种观点:第一种是休闲农业经营形态的视角。休闲农业是以农业生产、农村风貌、农家生活、乡村文化为基础,开发农业与农村多种功能,提供休闲观光、农事参与和农家体验等服务的新型农业产业形态[10],具体的产业经营形态可划分为农家乐、休闲农庄、休闲农园和休闲乡村;第二种是立足休闲农业资源的视角,从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资源的角度出发,从休闲产品类型上将休闲农业划分为生态观光园、农业主题公园、科技农园、休闲农庄、特色村镇等类型[11];第三种是农业行业管理的视角,将休闲农业分为休闲农业、休闲林业、休闲渔业、休闲牧业、休闲服务业等类型。

  1.2数据来源

  成都市是中国农家乐的发源地,以“农家美食”为代表的休闲生活方式催生了休闲农业的发展。2015年,为加快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成都市提出了建设“乡村田园秀丽、民俗风情多姿、生态五彩斑斓、功能现代时尚”的世界乡村旅游目的地的目标,以拓展农业内涵,挖掘田园农耕、农俗生活、农事生产等为主导,以推动创意农业、休闲农业、体验农业和农业会展经济为导向,成都市进一步优化农家乐、乡村酒店、综合性休闲农业景区的发展政策,先后推出了观花赏花基地、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农业主题公园、休闲农庄等新业态培育措施,极大地推动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作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市,成都市的休闲农业发展已在全国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结果与分析

  2.1空间基本特征

  2.1.1空间分布形态对成都市休闲农业吸引物的空间分布形态选用最邻近指数R进行分析。运用ArcGIS10.0工具测算出样本点平均实际最邻近距离为7.73km,成都市幅员面积为1.4257万km2,根据最邻近点指数计算公式,可计算出样本点理想空间分布的理论最邻近距离为8.53km。因此,最邻近指数为0.91。可以得出,实际最邻近距离小于理论最邻近距离,反映出休闲农业吸引物在地理空间中趋于聚集状态,因此可以判断成都市休闲农业吸引物在空间结构上呈现弱凝聚型分布。由于最邻近指数分析法所测点的点状要素空间分布的类型在界定标准上有争辩,因此采用Voronoi多边形面积的变异系数CV进行二次检验。在ArcGIS10.0环境下,以49个样本点为质心,生成Voronoi多边形图(图2)。

  2.1.2空间均衡程度通过ArcGIS10.0工具对成都市域进行网格化,考察示范点的网格数N(r),以探查其多层次的空间网格结构,将样本点分布图设定为一矩形,利用不同大小的网格进行覆盖,将各边进行K等分,划分为K2个小区域。然后统计出N(r),并计算出相应的I(r)。不同的r值会得出相应的N(r)和I(r)值(表4)。

  2.2产业协同特征

  2.2.1与优势特色农业的关联性2007年,成都市确定了建设“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目标,10年间产业引导政策了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优势特色农业基地培育期。确立了“茶叶、猕猴桃、伏季水果、粮油、蔬菜、花木”等优势特色产业,引导产业连片发展成片推进,建设规模化、示范性、可推广的特色基地,并大力发展田园化、景观化的农业生产基地项目,现已基本形成了八大优势特色产区;第二,产村相融、精品化发展示范期。2013年成都市提出了建设10个粮经产业新村建设成片推进综合示范基地、7个产村相融精品园区、3条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带、11条都市农业“一线一品”示范线的发展策略,推动重大项目向示范基地(园区、带)转移。这也直接促进了休闲农业空间的进一步集聚化发展;第三,业态创新、千亿级产业培育期。2017年,成都市提出了“构筑都市现代农业新高地”的战略目标,着力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都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并将都市休闲农业列入五大千亿级农业产业集群之一,鼓励业态创新和多元经营,并结合农村土地制度综合改革,探索休闲农业产业用地配套政策,推动休闲农业由单一休闲向深度体验、精细品质转变,并提出了建设世界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发展目标。

  2.2.2与旅游产业的关联性重点选取成都市3A级及以上的旅游景区,运用插值法生成景区分布密度与休闲农业样本点分布密度的等值线耦合图(图5)。从图中可以看出,样本点分布密度与景区密度等值线重合度非常高,以温江、郫县、青白江、新津、锦江区等分布最为密集,休闲农业发展表现为典型的产区景区化特点,该区域以都江堰灌区平原风光和“川西林盘”文化形成了独具成都韵味的农业农村特色,且为典型的都市近郊圈层带,既有农业产业基础的同时又具有近距客源市场的优势,是成都市休闲农业发展历史较早的区域,因此休闲农业吸引物景区化的程度较高;其次,都江堰、崇州、大邑、邛崃的龙门山沿山片区为重合度较高区域,表现为典型的景区依托型特征。龙门山沿山片区是成都市世界级、国家级旅游资源的高富集区,也是成都市休闲度假产业发展的核心区,休闲农业吸引物多分布在青城山、西岭雪山、天台山、龙池虹口等世界级、国家级的自然生态风景资源区以及临邛古城、街子古镇、平乐古镇、元通古镇等古城古镇文化景区景点的周围,形成了依山旁景的以农庄农场为主导的休闲农业体验地。

  3结论与讨论

  3.1主要结论

  该研究采用最邻近指数、网络维数、地理联系率等分析方法,依托ArcGIS10.0工具,对成都市的休闲农业从空间分布特征、产业关联特征、市场发展特征3个方面进行重点分析,得到4点结论。

  (1)成都市休闲农业吸引物在空间上已呈现出集聚发展的态势,但最邻近指数R和CV变异指数的分析表明,产业集群化发展程度不高,呈现弱凝聚性分布形态。成都市要实现都市休闲农业千亿级产业集群的发展目标,应进一步提升休闲农业产业在空间的集聚度,优先促进锦江三圣花乡、温郫都(温江区、郫都区、都江堰市)、锦绣东山、蒲江等产业集聚区优先发展,促进休闲旅游产品和业态的提档升级,尤其要培育或引入大型、知名的休闲旅游企业和品牌,引领休闲农业产业的大集群化发展。

  (2)样本点的空间分布密度表明空间分布差异性明显,高密度区域主要分布于温郫都(温江区、郫都区、都江堰市)花木产业金三角、龙泉山伏季水果产业带(青白江区、龙泉驿区)、邛崃—大邑—新津环主城平坝粮油区、锦江区、蒲江县茶叶产区等区域。优势特色农业是休闲农业发展的核心资源支撑,休闲农业的发展与成都市多样性、特色化的农业产业和资源具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在未来的城市化进程中,成都市应适度保留优势特色农业的本底和资源,尤其是要注重农业文化保护和遗产的培育,为优势特色品牌农业的发展留有空间,建设与农业有机共生的城市。

  3.2讨论

  当前,休闲农业已经成为了我国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路径之一。经济新常态下,休闲农业能够有效缓解农业经济疲态,并促进农业多功能化、产业链条化、农民增收多元化发展,是一项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农村繁荣复兴、城乡统筹发展的潜力性产业已经是普遍共识。但与此同时,休闲农业行业管理混乱、产业投资过热、功能过度放大的混乱局面正逐步显现,基础研究已迫在眉睫。受制于现阶段对休闲农业基本概念、统计监测、资源分类等方面的研究尚未形成统一认知,研究中所选取的样本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未来,休闲农业的发展应坚持“以农为基、因地制宜、市场导向、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尽快规范休闲农业的基本概念和产业属性,重点强化休闲农业资源系统、产业体系、监测制度、潜力评价、发展规律等方面的研究,切实推动我国休闲农业向科学、有序发展迈进。

  参考文献

  [1]任开荣,董继刚。休闲农业研究述评。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3):195~203

  [2]张颖,陈奕捷,王道龙。北京市休闲农业园区空间分布特征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12):209~219

  [3]张占耕.休闲农业的对象、本质和特征.中国农村经济,2006,(3):73~76

  [4]范水生,朱朝枝.休闲农业的概念与内涵原探.东南学术,2011,(2):72~78

  [5]郭焕成。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意义、态势与前景。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0,31(1):39~42

  [6]叶圣涛.基于手段一目的视角的休闲、游憩和旅游的概念辨析.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1(S1):26~30


《成都市休闲农业空间格局特征研究》
上一篇:残疾人小康路上电商创业模式研究
下一篇:大学生分众+社交平台的电商创新模式研究
更多>>

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