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农业现代化:路径选择与政策建议
[摘要]持续全面深入推进河南农业现代化,必须牢牢把握现阶段河南农业发展特征及其面临的现实困境,构建基于区域资源禀赋条件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发展路径,即以非均衡发展理念为指导,以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创新链“四链同构”为发展方向,以要素投入、技术进步、制度创新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为关键着力点,充分利用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相互作用机制,加速农业适度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进而形成健全高效的农业生产、产业、经营和服务体系,推动河南农业不断迈向高质量发展,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应采取包括不断增强资源环境承载力、着力提高要素供给质量、构建完善高效制度环境和营造广阔发展空间在内的系列政策和措施,为河南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全方位有力保障。
[关键词]河南;农业现代化;路径;政策
鉴于农业与农业现代化之于的特殊重要意义,农业现代化一直是包括理论界在内的各层面关注的重点和热点。众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视角对农业现代化进行了大量广泛深入的研究。就内涵而言,农业现代化是农村产业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其目标是要实现农业与二三产业的全面深度融合[1]。农业现代化既是手段也是过程,是落后农业的劳动生产率赶超先进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使落后农业(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的过程[2-5],也是以农业基础建设现代化、科技现代化、产业化、市场化和农民生活现代化为典型标志,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穿农业达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6]。简言之,农业现代化就是实现“三农”的现代化,实现“三农”的可持续发展[7]。因此,至少可以从过程、制度、资源配置和可持续发展四个维度来理解和把握农业现代化的丰富内涵。从过程上来看,农业现代化是农业的全过程、全环节和全方位现代化过程,不仅包括农业生产、流通和消费不同环节的现代化,而且包括农村和农民的现代化过程。其中最重要的是人的现代化,即以农业为职业的现代高素质农民群体形成过程。从制度层面来看,农业现代化是由于科学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扩张而引发的组织制度、方法的变革与创新,即农业现代化最终要实现农业制度的现代化。从资源配置角度来看,农业现代化是通过相关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实现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的不断提升。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农业现代化就是通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装备农业,以先进的科学方法组织和管理农业,不断提高农业从业者的文化和技术素质,最终形成具有高度生产力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和服务体系。
更新了一篇农业相关的论文,如农业类论文发表有什么要求,您可以点击并前往查看。
一、河南农业发展
(一)河南农业发展成效与特征
1.粮食种植面积与产量整体稳定。如表1所示,从粮食种植面积来看,2015—2019年,河南粮食种植总面积连年保持在10000千公顷以上,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种植面积分别维持在5425千公顷和3150千公顷以上。2019年,河南粮食种植总面积、小麦种植面积和玉米种植面积分别达到10734.54千公顷、5706.65千公顷和3801.33千公顷,与“十二五”末相比分别增加4.6%、5.3%和13.7%。就粮食产量而言,2015到2019年,河南粮食总产量常年保持在6000万吨左右,尤其是最近三年,更是实现了持续增长,2019年达到6695.36万吨,与2015年相比净增628.26万吨。更为具体的,2019年河南夏粮和秋粮产量分别为3745.37万吨和2949.99万吨,相较于“十二五”末分别增长6.7%和15.4%。河南粮食种植面积和粮食产量整体呈现稳定增长态势。
2.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显著。一是坚持顶层设计引领、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坚定推进“四优四化”工程。2018年,河南秋播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802.67千公顷,增幅达到43%,位居全国首位;优质花生种植面积1466.67千公顷;粮改饲试点县扩大到56个,粮改饲种植面积173.33千公顷。截至2018年底,畜牧业产值达2424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0.85%,居全国第二位[8];优质林果种植面积达到904千公顷。随着“四优”工程的深入推进,河南农业已初步形成了基于区域比较优势的农业区域化布局,同时,农业经营规模化、农业生产标准化和农业产业化均取得一定发展成效。二是立足河南省域农业生产实际,在保证农业整体稳定发展的基础上,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生产与产业结构。以棉花种植为例,2015—2019年,全省棉花种植面积大幅下降,由2015年的120千公顷下降为2019年的33.8千公顷,年均减少超过25%。相应的是棉花产量的持续大幅减少(见表2)。
(二)河南农业发展的现实困境
1.资源环境约束明显。首先,从耕地与水资源来看,河南省耕地总量有限,以2016年为例,河南省耕地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01%,人均耕地面积尚不足全国平均的77.5%。同时,随着新型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河南耕地数量整体呈现持续减少的趋势。同时河南面临着严峻的水资源形势。“十二五”时期至今,河南人均水资源长期低于500m3这一国际公认的严重缺水边缘标准,即使是水资源相对较丰裕的2017年,河南水资源总量约占全国的1.47%,人均拥有量也仅为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21.4%,是全国典型的严重缺水省份。因此,无论从总量、人均数量还是未来发展趋势,河南耕地与水资源的现实状况都成为阻碍河南农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其次,就农业环境污染而言,据《河南省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数据,在全省35.86万个普查对象中,农业源占了25.70万个,占比高达71.67%。同时,河南农业生产中的化肥和农药使用量持续位居全国前列,且远超其他省份,但使用效率不足四成,超过60%的农药和化肥处于无效状态,且对土地和农产品产生较为严重的负作用。另外,农业生产中的农膜污染与畜禽养殖污染现象也普遍存在且不断凸显。
2.要素投入强度有限。一是资金投入不足。《河南省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河南统计年鉴》等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自进入“十三五”时期以来,河南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相比,存在事实上的投资强度不足,且存在事实上的后续持续增长动力不足的问题。二是农业劳动力,特别是与现代农业生产相适应的高素质劳动力供给不足。《河南省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五号)》数据显示,2016年全省农业生产经营人员中,接受过大学专科及以上教育的仅为1.5%,超过85%的农业从业人员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三是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不高。无论是农业科技从业人员数量还是农业科研经费投入,在全省占比都处于偏低水平,根本无法与农业大省的现实需求相匹配。同时,河南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与江苏、广东等省份相比也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
二、河南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选择
(一)路径选择
河南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应是一个牢牢立足区域资源禀赋条件的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丰富时代内涵的多维路径设计,即在非均衡发展理念指导下,以县域为基本单元,立足县域经济发展实际,以实现农业现代化为目标,以农业“四链同构”(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创新链)为发展方向,以要素投入、技术进步、制度创新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为关键着力点,充分利用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相互作用机制,加速农业适度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进而形成健全高效的农业生产、产业、经营和服务体系,推动河南农业不断迈向高质量发展,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
(二)可行性分析
一方面,河南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实现具备坚实的现实基础。首先,较为显著的农业资源禀赋优势。作为传统农业大省,河南历史上长期持续的农业生产积累了大量丰富的且具有突出地域性特色的农业资源条件,形成了豫北、豫中东优质小麦,豫南豫西南优质花生与畜牧养殖基地,豫西豫南优质果品等区域特色优势产业。更为具体的,河南特色农业资源的地域分布呈现出显著的县域性特征,即相当数量的县域单元具有其比较优势的特色农业资源和产业(产品),涌现出灵宝苹果、原阳大米、温县铁棍山药、正阳花生、鄢陵花木等一大批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大影响力的县域性农业产业(产品)。随着“四优四化”工程持续推进,相关区域的农业产业集聚效应将会更大程度地显现和释放,其传统的区域优势特色产业(产品)的地位将得到进一步强化。这种多样化的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传统优势产业(产品)格局构成河南较为显著的农业资源禀赋优势。其次,较强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较高的农业科技水平。近年来,河南不断加大科技兴农支持力度,加快建设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当前在农作物育种尤其是小麦、花生等相关领域位于国内前列。2019年,通过审定主要农作物新品种93个,占全国的1/10,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7%,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2.6%,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推进河南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不断增强资源环境承载力
首先,立足河南资源环境现实状况,动态调整优化顶层设计,加大统筹协调力度,不断提高资源配置的科学性、合理性。重视资源挖潜利用,聚焦资源利用效率的持续提升。在土地资源配置与利用方面,科学测定不同类型城市用地规模和增长速度,明确相应的城市建设用地数量指标,严格执行农地转用土地使用权收回等相关制度,切实加强耕地“占补平衡”补充耕地质量标准监管,坚决杜绝土地利用中不同程度存在的未批先用、批而不用、以此充好等乱象发生。同时,继续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进一步提高高标准农田占比,从整体上提升耕地利用效率。水资源方面,不断加大雨雪自然降水回收利用力度;分区域、分行业(产业)出台并推行节约用水举措,大幅度提高生产(生活)低效率用水成本。充分利用现代物质和技术手段,全面推广滴灌、喷灌、淋灌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实现农业灌溉方式从传统粗放型向现代集约型的根本性转变
(二)加大要素投入,着力提高要素供给质量
1.继续加大农业资金投入量。整体上要持续加大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力度,不断扩大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确保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以不低于当年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长水平的速度稳定增长,使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维持在与其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例相适应的水平。资金来源上,在稳定各级政府专项财政资金支持、不同类型金融机构涉农业务等常规性农业生产投资来源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关键性作用,积极探索农业生产投资市场化运行机制,可以广泛借鉴第二、第三产业中民间资本参与生产投资的成功经验,例如尝试PPP、BOT等一些普遍应用的相对成熟的模式在农业生产投资领域的针对性应用,通过多样化举措的实施,广泛调动各类型民间资本参与农业生产投资的积极性,不断拓宽农业生产筹资渠道,以尽可能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所需的巨量资金需求。同时要高度重视农业生产投入资金的使用效率,侧重于投向能够从整体上提升农业生产质量的水利灌溉设施、交通条件、生产装备、信息与科学技术等领域。另外,强化社会认知引导,在全社会各层面形成科学的农业产业观、农民职业观和农村生活观,为农业现代化发展营造有利的社会舆论环境。
2.持续稳定耕地供给数量,不断提升土地质量和利用效率。一方面,继续坚决执行相关土地利用政策,特别是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最大限度确保土地尤其是耕地保有量维持在合理、安全的水平;另一方面,采取多种有效措施,通过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改进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提升农业生产各环节科技水平等,不断增强农业生产投入的土地质量及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1]魏后凯.深刻把握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科学内涵[J].农村工作通讯,2019(2):1.
[2]魏素豪,刘颖燃,高延雷,等.农业现代化评价及其空间格局演化[J].浙江农业学报,2019(6):1012-1020.
[3]张全红.论中原经济区建设与河南农业现代化[J].农业经济,2012(6):16-18.
[4]滕卫双.河南农民素质探究与农业现代化建设[J].党史文苑(下半月),2010(6):61-62.
马克林
《河南农业现代化:路径选择与政策建议》
- 职称论文刊发主体资格的
- 政法论文浅析工会法主体
- 化学在初中教学中的情感
- 中学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方
- 法治论文投稿法治型市场
- 杂志社论文发表浅析推动
- 新疆教育报投稿浅析学生
- 分男女招生录取的合宪性
最新优质论文
- 新闻专业有哪些职称
- 医学领域cscd期刊怎么查找
-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
- 如何提供职称论文的知网
- 职称评定需要发表什么样
- 职称晋级论文检索才认可
- 论文发表三步曲
- 教师类职称论文一般多少
论文发表问题热点
- 简述机械工程师基础考试
- 毕业及职称论文发表需要
- 发表职称论文如何鉴别期
- 硕士从助工晋升中级职称
- 《教育探索》核心级教育
- 博士生毕业论文答辩技巧
- 电力系统职称核心期刊怎
- 工程管理专业论文摘要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