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时......

学术咨询服务
当前位置: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农业职称论文》农业高等职业教育助力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探究

农业高等职业教育助力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探究

来源: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作者:田编辑时间:2021-08-23 10:24

  摘要]文章在分析农业高等职业教育助力解决相对贫困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农业高等职业教育助力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构建路径:建立专业群对接产业链长效机制,发挥产业帮扶的倍增效应;聚焦人的全面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服务乡村治理,夯实贫困治理基础;提供组合式服务,提升帮扶服务水平。

  [关键词]农业高等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教育帮扶;长效机制

农业高等职业教育助力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探究

  一、引言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类型,农业高等职业教育具有无缝对接农业、直接面向农村、零距离服务农民的天然优势,是培养高素质农民的主阵地。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高职教育坚持育人兴农的办学宗旨,紧扣“发展教育脱贫一批”,在教育精准扶贫中发挥生力军作用。近年来,农业农村部持续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在乡村努力培育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农业经理人、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产业扶贫带头人、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乡村振兴带头人,为统筹衔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两大战略、缓解相对贫困问题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2021年,“在迎来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要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动脱贫地区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建立健全农业高职教育助力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是当下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刻不容缓的任务。

  更新了一篇农业相关的论文,如农业工程期刊评职称认可吗,您可以点击并前往查看。

  二、农业高等职业教育助力解决相对贫困的发展趋势

  1.帮扶重心从消除绝对贫困转为解决相对贫困。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家,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贫困标准的动态性、相对性,相对贫困和返贫致贫风险还会长期存在。绝对贫困问题消除之后,教育帮扶的主要任务已转为解决相对贫困,重点帮扶对象也转向农村低收入人口。农业高职教育助力解决相对贫困要以农村低收入人口为重点,精准剖析致贫根源,细化帮扶措施,完善防止返贫致贫监测预警和帮扶机制,及时将因病、因残、因灾等致贫人口纳入救助范围。

  2.帮扶理念从以经济收益为中心转为以人的发展为中心。教育是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要提高脱贫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让他们掌握一定的技术技能,能就业、会创业,在奋斗中实现人生出彩。农业高职教育助力解决相对贫困要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通过扶持特色种养业、搭建“田间学校”、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等途径,让脱贫人口依靠自身能力实现增收致富。

  三、农业高等职业教育助力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的构建

  农业高等职业教育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服务乡村振兴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前景广阔,大有可为。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农业高等职业教育责无旁贷。

  1.建立专业群对接产业链长效机制,发挥产业帮扶的倍增效应。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要务。专业是高职院校与社会需求结合的接口。发挥农业高职院校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专业链精准对接产业链至关重要。农业高职院校要主动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对人才提出的新需求,建立专业群对接产业链长效机制。

  第一,推进专业集群化。一是按照现代农业全产业链的思路,促进相关专业协同发展,促进教育链、专业链、人才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二是着力构建“现代农业”等专业集群,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三是发挥特色专业群优势,加强新农科专业建设,适时开发面向中西部地区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大数据技术与应用等专业,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无缝对接。

  第二,推动发展乡村富民产业。一是主动对接脱贫地区新兴绿色产业,利用当地的生态资源、民族文化资源等优势资源,通过政府支持、入企务工、订单农业等形式,最大限度地扩大产业扶贫覆盖面。二是形成产业扶贫辐射效应。坚持帮扶产业多元化、差异化发展,避免同质化,推进特色产业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促进农业加快转型升级,提升农产品品牌品质,吸纳脱贫地区劳动力就业。三是大力开展消费扶贫行动。加大对特色农产品的宣传和推广力度,重点帮助西部地区农业企业进行产品包装设计、品牌宣传规划,抓好产销对接,搭建网络营销平台,利用电子商务拓宽销售渠道。第三,以文化育人,激发相对贫困人口的发展原动力。一是深度拓展农业的文化传承功能。整合资源,推动文化基础设施全覆盖、文化活动无盲区;利用暑期“三下乡”活动,开展文化帮扶,助推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建设。二是坚持立德树人,实现“三全育人”。针对不同专业特点,把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融入课堂教学、实习实训等人才培养各环节,促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三是充分利用乡村资源,邀请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专家团队进行指导,打造乡村休闲旅游精品项目,培育一批休闲农业“打卡地”,加快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促进文旅融合发展。

  2.聚焦人的全面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教育帮扶在增强相对贫困人口致富能力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农业高职教育通过全面提升脱贫人口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帮助他们掌握实用技术和就业技能,走上共同富裕之路。

  第一,建立具有农学结合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一是探索农学结合教学模式。根据农业类专业特点,通过对接农业生产活动、农业科技服务,推动模块化教学改革,开展情境化教学。二是推行弹性学制,试行“两长一短”三学期制。在传统两学期的基础上,增加一个30~40天的短学期,开展证书培训、技能训练、社会实践,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三是以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微课大赛等比赛为抓手,完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

  第二,完善1+X证书制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一是将1+X证书培训内容有机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岗位能力要求优化课程体系,以赛促练、以练促教,赛证课融通,提升师生技能水平。二是联合第三方评价机构,开发若干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证书,鼓励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有序开展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所体现的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为技术技能人才持续成长拓宽通道。三是校企共同规划与实施职业教育,联合开发微课、慕课、实践案例等教学资源。

  第三,推进产教深度融合。一是积极探索特色学徒制,学校招生与企业招工有效对接,校企双主体育人,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用性。二是坚持“教赛研一体化”,提高教师产教融合的课程设计与开发能力、教学做一体化的组织能力,以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三是校企共建农业技术创新平台,开展农业“三新”试验示范,优化生产模式,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3.服务乡村治理,夯实贫困治理基础。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进一步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农业高职院校要发挥自身独特优势,为美丽乡村建设服务,打通教育扶贫“最后一公里”。

  第一,深化协同育人。农业高职院校与地方政府合作开办定向委培班,校地共同培养农村本土人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第二,创新高素质农民培训模式,奠定基层治理基础。一是针对不同培训对象对职业生涯、产业发展、技术提升的差异化需求,分门别类制订培养方案,开展菜单式技术技能培训,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群体的学习需求和发展需要。二是为脱贫人口提供丰富、多元的个性化教育帮扶服务,让其掌握实用、管用、有用的生产技术技能,拓宽就业创业渠道。三是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就业创业培训,为其就业提供政策、法律咨询等“一站式”服务,做好培训与就业的有效衔接,培育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魏有兴.教育扶贫70年:历程、经验和走向[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5):30-40.

  [2]何正东.我国农业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程及展望[J].农业教育,2019(4):18-23.

  [3]吕世明.谱写贫困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新篇章[J].人民论坛,2019(33):6-9.

  [4]李静.精准就业:可行能力视角下农村弱势群体的扶贫方略[J].行政管理,2020(1):58-62.

  杨德兴杨悦艺


《农业高等职业教育助力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探究》
上一篇: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及优化措施分析
下一篇:荷兰高等教育现状、特色及其对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启示
更多>>

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