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时......

学术咨询服务
当前位置: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农业职称论文》创新农业生态发展途径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创新农业生态发展途径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来源: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作者:田编辑时间:2021-09-24 09:50

  摘要:生态农业建立在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之上,主要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方法,结合传统农业积累的经验建立的,能有效提升农业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文章阐述了农业生态发展的现状,通过分析当前农业生态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农业生态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农业技术;农业经济;创新;发展;途径

创新农业生态发展途径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1农业生态发展现状

  农业生态的目标是建设生态与经济的双元良性循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相辅相成。生态农业建立在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之上,主要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方法,结合传统农业积累的经验建立而成,能提升农业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稻田养鱼、鸡粪喂猪、猪粪喂鱼等复合生态系统模式,就是我国对生态农业理论知识的运用。立足于粮食生产和经济作物生产,将农业与其他各种产业对接。将农业中各个子业对接,通过设计合理的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将现代科技成果与传统农业精华深度结合。生态农业的发展空间将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速和交通快速发展得到进一步深化发展。

  更新了一篇农业相关的论文,如农业科学研究员论文发表怎么投稿,您可以点击并前往查看。

  2农业生态面临的问题

  农业是人类立足地球的根本所在,是生存和发展之源,安全的食品满足了国民的需要,也确保社会的稳定和的安全。我国从20世纪末开始组建并实施对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的认证体系,目标是确保粮食安全。从建国开始研究我国农业生态化发展,一个发展的特点是农业生态化采用了多途径、多样式的发展途径。而发展途径主要分为生态型农业和石油农业生态化,但两种途径有分别呈现了发展的多样化特点。二个发展的特点是我国政府主导了农业生态化发展方向,行政干预加示范引领是拉动生态型农业和农业生态化改革的主要抓手。我国农业生态化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面临一些问题。

  第一,农业生态发展不均衡,统一转型生态化存在难度。生态型农业发展仍处于以点带面的初级阶段。保障经济和确保效益又推动了生态型农业向短期逐利的模式靠近,很难实现建立长时间大投入高产出的生态型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近年来,围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来保护和利用农业资源,治理农业污染的行动,初步改善了农业生态的发展环境,但仍然有许多阻力,需要花更大的力气来促进农业全面生态化转型发展。

  第二,保障农业生态化建设的体制机制不完善。如珍贵资源的价格机制没有完善,制约了资源的合理分配,对各类土地和淡水资源也缺乏统一保护和修复的机制,对农业生产的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较低,农业污染成本过低监管不严,污染责任主体不明确,奖惩制度缺乏。农业各个子类类型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循环资源建设激励不足。

  第三,农业生态化发展的系统工程的各项途径和模式仍需磨合并协同。虽然近年来为了促进农业生态化发展,制定了《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总体规划(2014~2018年)》等文件,但落实到多途径多模式的融合,仍需要各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强对接。

  第四,农业生态化发展对外界资源和环境要求严格。农业是依托于农作物开展的行业,对自然资源依赖密切,光照、水份、肥料、土壤、种植者等方面,都影响着农业的发展。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是世界整体水平的1/4,资源利用率系数为0.5。当前城市建设与耕地资源的矛盾,土壤污染与提升土壤肥力的矛盾,以及人民生活需求与休耕的矛盾,同时制约着农业生态化发展。

  3农业生态发展的途径

  通过分析当前我国农业生态发展的现状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农业生态化发展地域均衡、机制建设、途径模式协同和外部资源环境几个方面,对促进农业生态化发展的途径进行研究与创新,为促进农业全面生态化转型和发展提供借鉴。农业生态发展要符合并深度依托生态经济发展的规律,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高效环保、稳步推进、长效机制是农业生态化发展的基本理念。农业生态化发展要从两个途径入手,一是从生态型农业模式入手,二是从农业生态化入手,双向并举向改革创新的深水区推进。

  3.1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使用机制

  对农业土地、水源、生产资源、环境造成的污染是影响生态环境可持续利用和影响农业生态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确保资源的循环利用,高效利用成为了农业生态化的重中之重。当前我国农业资源和环境已经长期受到污染,耕地土地甚至对化肥使用产生“饥渴效应”,要促进农药、化肥的双减少,则需要通过制定合理的规划,分区域、分阶段的实施配方施肥、有机肥化肥推广,进一步推行高效缓释肥料、生物肥料的运用。加强对农业生产过程废弃物的资源化及无害化的管理。对废弃物如:粪污、农作物秸秆、废旧农膜等应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也出台了相关政策,将植物果蔬残留替代化肥、将禽畜的粪便改造成有机肥、农膜回收、地区性对秸秆处理和以长江为重点的水生生物保护等,为我国全面推广农业生态化发展提供了良好参考。在农业产业链和生态循环体系建设上,加强资源、能量闭环循环的双元建设,通过建设区域复合型农业体系,用管理和技术将种植、养殖、加工、乡村旅游和生态农庄合并成一个有机整体,让农业生产从链条模式变为多元混合模式。让强势产业带动其他产业,高效协同创造经济效益,降低环境污染,创造良性循环。

  3.2强化农业生态化发展的示范引领

  我国农业生态化发展的方向是由行政主导,依据资源匹配、生态修复、食品安全的思路,从顶层设计和统防统治的角度,重点加强示范工程建设,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围绕石油农业生态化倾向的改革和生态型农业发展两个方面,让政策主导农业保护与生态修复,将典型经验向全国推广。着力纠正石油农业逆生态化弊端、加强多工程协同和区域综合治理,协调各部门各区域发挥合力,结合政府主导与市场引导,寻求农业生态化发展的长效机制。要善于总结归纳生态型农业经典模式、技术的经验,选择农业生态化发展的优势区域,转换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思维模式,构建多元循环长效持续的农业生态化发展体系。

  3.3强化农业生态化的培育和建设

  农业生态化的建设存在明显的地域性差异。我国东部地区农业生态效率和综合发展水平要明显高于西部和中部地区。结合国情,在制定和推进农业生态化工程时,应分类分区域分层次实施,以当地特色产业为引领,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对换集采取适度开发,生态循环。鼓励龙头农业企业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其他生产经营单位与其合作。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利用率,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防洪、排涝、节水、灌溉等工程利用率,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和精准扶贫战略,建设生态发展、精准扶贫,完善农村基础设施。

  3.4完善农业生态化发展制度体系

  促进农业全面生态化相关法律、标准的建设,增强法律制度的制约力,导引农业生态化发展,实现育种、种植、采摘、加工、流通等整个产业链的生态化。建设全方位服务支撑体系建设。农业全面生态化转型发展是建立在制度体系的完善的。农业生态化高速发展,需要农业生态化体制机制完善和财政支农趋向转变。创新农业生态化定价机制,用价格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建立基于市场供需、资源管理的保护生态环境的定价制度。将污染成本、修复成本计入定价制度。同时通过税收等方式将石化资源的环境成本计入市场价格体系内。探索污染补偿和污染追责的惩罚机制。对地方政府的考核,应加入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等考核因子。减少化肥、农药等石油农业生产资料的补贴,提高生态化农业、生态化食品的补贴,提高石化资源成本,减少石油农业的优势。要让各地区政府通过推广和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将农业生态化的意义,通过网络进行传播。将农业生态化和网络信息化结合,搭建农业生态化发展的信息化宣传和服务平台,助力农业生产向生态化发展。加强农业科技体系建设,多方向多途径多产业引导农业自生科技的发展,提高农业生态化技术研发资金力度,使农、林、牧、副、渔等多个农业产业得到技术提升,在技术保障层面,提升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营销等技术保障,完善农业生态化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立足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长效生态等方面,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态化技术开发战略。通过各种途径的宣讲,进一步提高地方政府认识,提升农民对农业生态化发展的支持力度,增强农民对生态化发展认识。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消费者的生态消费观念,引导消费者的消费目标,增强消费者的健康意识、道德意识,增强生态安全食品的消费理念。

  4小结

  我国将长期发展有利于农业生态化建设的各项途径,让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相辅相成,逐步根据国情和市场需求,建设和优化农业生态化相关制度。利用市场调节的基础性作用,构筑相对有效对农业生态化发展长效机制,确保我国在农业安全、食品安全、粮食安全和未来的发展,逐步由点及面,实现我国全面铺开的农业生态化建设,最终造福人类。

  参考文献

  [1]生态农业,科普科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E7%94%9F%E6%80%81%E5%86%9C%E4%B8%9A/904975?fr=aladdin.

  [2]杨晓娜.河南省农业新业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8(6).

  [3]杨根莲.农业技术创新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J].现代交际,2016(8).

  [4]王宝义.农业生态化发展的评价分祈与对策选择[D].山东农业大学,2018(6).

  闵新辉


《创新农业生态发展途径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上一篇: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下一篇:刍议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的路径
更多>>

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