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时......

学术咨询服务
当前位置: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农业职称论文》土地流转条件下的农业现代化研究

土地流转条件下的农业现代化研究

来源: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作者:田编辑时间:2021-11-10 08:50

  [摘要]我国将在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特色是在“四化同步”背景下,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在现代化过程中要不断推出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相适应的改革措施。以“三权”分置为基础的土地流转是重要的改革措施和制度创新,有利于盘活农村资源,使生产要素得到更合理配置,对完善农业生产关系、解放农业生产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产生积极影响。在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的条件下,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基本路径是,农业内部社会分工逐步深化,一二三产业加速融合,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相互促进,标准化和绿色化生产全面推广,促使农业产业持续升级。

  [关键词]土地流转;农业现代化;研究

  1问题的提出

  我国要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我国整体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自2007年一号文件提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以来,一号文件多次聚焦现代农业和农业现代化。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良性互动、同步发展的重要论述。从“四化同步”的进程来看,农业是最大的短板,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表现。十九大进一步提出,要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为目标,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以“三权”分置制度为基础的土地流转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是适应生产力发展新水平的关于生产关系的重要调整,是新时代农业发展的重大举措,对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产生深远影响。

土地流转条件下的农业现代化研究

  2农业现代化相关理论

  2.1农业现代化的内涵及特点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其内涵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呈现出的阶段性特征相联系。综合国内外学术界的观点,对农业现代化的认识经历了从单纯的物的现代化到包含人的现代化的过程,经历了从单纯的机械化到机械化、化学化、生物化、生态化、标准化、专业化、市场化等多维度的过程,从单纯的农业生产现代化到农业生产加工、经营管理等全领域现代化的过程。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必然要走与我国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具有特色的道路。基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本文认为特色农业现代化是在“四化同步”背景下,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用现代科学技术持续改造传统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力的过程。特色农业现代化除了包涵农业现代化的一般特征之外,还具有以下两个特征:

  2.1.1“四化同步”是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条件。发达的农业现代主要体现在与工业化的互动。由于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工业化起步晚,与发达农业现代化历程相比,我国农业现代化表现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如何与农业现代化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2.1.2新发展理念是特色农业现代化的指导思想。对我国农业现代化产生重大影响的以土地流转为核心的体制机制改革,适度规模经营所需要的企业组织、管理经营,农业生产的科技进步等要求以创新发展理念引领。“四化同步”中的各产业深度融合,城乡统筹发展等要求以协调发展理念引领。绿色发展理念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农业投入要素的集约化、农业生产的标准化以及产品安全等要求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我国农业现代化需要借鉴发达经验,需要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结合起来,需要利用好国际资源和市场,因此离不开开放发展理念的引领。共享经济为资源配置提供了新的模式,以共享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现代化,对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资源配置优化、生产成本降低、技术水平提高等发挥不开替代的作用。

  2.2农业现代化相关理论

  2.2.1改造传统农业理论。20世纪中叶,一些发展家在工业化过程中,造成了城乡二元制经济结构,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1964年,舒尔茨在《改造传统农业》一书中,提出了从三个方面改造传统农业,使传统农业具备稳定和高增长能力。一是依靠市场经济和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效率;二是引入现代生产要素;三是注重人力资本投入。

  2.2.2农业发展阶段理论。梅尔把农业发展分为传统农业、低资本农业和高资本农业三个阶段。在传统农业阶段,由于技术停滞,农业生产增长时,人均收入和土地生产率呈下降趋势;在低资本农业技术阶段,农产品需求快速上升而资本短缺,限制了农业规模化经营和机械化生产;在高资本技术阶段,社会资本充裕,农业生产的资本集约化程度和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机械化程度和劳动生产率相应提高。

  2.2.3诱致性技术创新理论。诱致性创新理论有两个重要分支。一个是“施莫克勒—格里利切斯假说”,也被称为市场需求诱致的技术创新理论。这一理论预设的前提是创新受利润的驱动,强调需求对技术进步的影响。另一个是“希克思-速水拉坦-宾斯旺格假说”,即要素稀缺诱致性技术创新理论。这一理论认为生产要素相对价格变动对技术进步的诱导性作用,强调技术进步是对资源禀赋和需求变化的动态反映。

  3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演变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土地作为生产要素,其市场化改革取向对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至关重要。土地制度属于生产关系范畴,新成立以来的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对不同时期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

  3.1改革开放前的农村土地制度(1949-1977年)

  3.1.1土地改革时期(1949年-1952年):农民享有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1950年,《土地改革法》颁布,在《土地法大纲》的基础上,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确立了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达到了“耕者有其田”的政策目标。1953年,全国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农民真正意义上享有了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

  3.1.2农业生产合作社时期(1953-1977年)。从1953年开始,农村土地制度以合作社的形式,由农民所有和经营朝着集体所有和经营转变。1953年-1956年是初级合作社时期,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从农民所有和经营演变为农民所有、集体经营。1953年-1977年是高级合作社时期,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统一为集体所有和经营。新成立后,我国迫切需要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农业国转型为工业化,改革开放前的农村土地制度和经营方式,助推了工业资本的积累和工业体系的建立。但是,作为生产关系的集体所有和集体经营的土地制度,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不相适应,对农民生产的积极性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我国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长时间增长缓慢。

  3.2家庭联产承包经营阶段

  (1978—至今)党的十一届三中会以来,人民公社制开始解体,农村土地实行两权分离,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逐步确立。

  3.2.1?1978—1983年,人民公社制度开始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过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允许在人民公社内部实行生产责任制。1980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几个问题的通知》印发后,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逐步向全国推广。1982年,一号文件明确了包产到户、包干到户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1983年,一号文件出台,确定家庭拥有土地承包权,成为土地经营主体。同期,90%以上的农户参与土地承包,90%以上的土地实现了家庭承包。

  3.2.21984—2012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和稳定时期。1984年,一号文件提出延长土地承包期15年以上。1988年,七届全国人大对宪法做出了修正,增加了“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从法律上对土地使用权的转让做出规定。1992年,我国传统农业经济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变。1993年,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双层经营体制明确为我国农村经济的一项基本制度。1998年,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这一时期,我国农村土地改革的主要内容是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延长土地承包期的基础上,实行“两权分离”,探索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4土地流转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条件和途径

  基于我国农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和“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农业现代化是依据各地不同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的非均衡过程,实现条件和基本路径是,农业内部社会分工逐步深化,一二三产业加速融合,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相互促进,标准化和绿色化生产全面推广,促使农业产业持续升级(图1)。

  4.1农业内部的社会分工深化和一二三产业的融合

  生产效率的提高过程也是社会分工的深化过程。农业内部的社会分工是从制种、播种、田间管理、收割到产品初加工的纵向一体化专业分工。农业内部社会分工深化使农业专业化水平提高,进而提升劳动生产率。发展现代农业需要第二三产业技术和服务支撑,此外,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产业和技术升级、基础设施改善等需要大量资本投入,单靠农业自身的积累很难完成,需要工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进入。因此,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是农业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4.2通过技术进步推动资本积累和农业产业升级

  技术进步需要研发、生产和服务环节的资本持续投入,技术进步对资本持续投入的需求推动资本积累,以技术进步为导向的资本积累能够得到较高的回报,从而提高农民和企业投资高附加值产业的积极性,带动技术迭代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和升级。

  4.3用标准化和绿色化模式发展现代农业

  土地流转、适度规模经营有利于促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和绿色发展。农业标准化是在农产品国际贸易量不断增长的条件下,二十世纪初开始在发达出现。我国农业标准化生产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新世纪以来,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为标志的绿色标准纳入了标准化生产体系。农业标准化生产和绿色发展对食品安全、生态保护和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均产生了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0-21.

  [2]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1-32.

  [3]高强,吴栋剑.新70年农村土地制度发展脉络与展望[J].农村经营管理,2019(10):10-11.

  [4]吴静.新70年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历程:困境与突破[J].乡村振兴,2020(1):72-75.

  [5]林毅夫.经济专题[M].第2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28.

  陈彦军,刘雪娟


《土地流转条件下的农业现代化研究》
上一篇:泗县玉米收割机当前推广现状分析
下一篇:温室无土栽培废液对西瓜生长及品质的影响
更多>>

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