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时......

学术咨询服务
当前位置: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农业职称论文》农村土地流转对我国粮食生产率提升影响探究

农村土地流转对我国粮食生产率提升影响探究

来源: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作者:田编辑时间:2021-12-13 09:34

  摘要:农村土地流转有效促进了粮食规模化生产,带动了生产要素升级和粮食生产率提升。立足我国农村土地流转背景,分析粮食生产率研究现状,探讨了影响我国粮食生产率的主要方式,提出了促进我国粮食生产率改革和有效提升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粮食生产率;土地流转;影响方式

  0引言

  农村土地流转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粮食生产密切相关,在推动社会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同时也促进了我国农业现代化和规模化发展。粮食生产是农业最重要的产出活动,也是农村土地最基本功能。农业经济改革与粮食生产率提升一脉相承,紧密相关,土地是改革与生产管理的基础要素。2018年1号文件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要加快农业转型升级,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因此,科学把握农村土地流转与粮食生产率的发展关系,合理规划土地流转背景下现代粮食生产率提升路径与方向对于促进我国农业改革和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农村土地流转对我国粮食生产率提升影响探究

  1观点分析

  关于农地流转对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影响存在3种观点:提升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对农地生产技术效率影响方向不确定;导致农业生产技术效率下降。长期来看,技术进步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源泉;短期来看,技术进步的空间有限,那么优化农业生产要素配置,提高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就成为保障粮食安全和供给主要路径。秦国伟等(2017)基于安徽省农村土地流转的调研分析得出4种新型经营主体中农业公司的土地流转绩效最高,其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能力也最高。邹朝晖等(2017)认为土地流转通过改变农户经营的土地生产要素进而改变劳动和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从而影响土地生产率,且实证研究表明农户土地流转能显著提高玉米土地生产率,但会显著降低水稻土地生产率。赵军洁等(2018)考察不同粮食布局和非农就业对农户土地流转面积和方式选择的影响。研究发现非农就业机会选择会显著降低土地流转,粮食主产区农民倾向于土地流转,粮食主销区农民不倾向于土地流转,粮食平衡区对土地流转影响不显著。

  2土地流转对粮食生产率影响方式

  2.1规模化连锁效应

  受土地流转规模化影响,以土地、劳动力、生产工具及其管理等为代表的传统实体生产要素都存在投入产出瓶颈,即平衡点。在各实体要素平衡点之前是规模经济,之后则是规模不经济。而且,各要素规模平衡点之间也存在着复杂的政策、经济与管理博弈关系,这些关系与粮食品类、生产运作模式、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人文特色与风俗习惯等息息相关。随着现代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数字经济环境下各类数字科技要素及其与传统实体要素的结合将突破并极大的扩展传统实体生产要素的投入产出瓶颈限制,并通过不断创新将持续产生巨大的规模效应潜力。适度、合理规模化能够提升粮食生产率是确定性结论。但是,考虑不同生产要素投入下生产率平衡点差异性和增长潜力,应科学把握各类生产对象与投入要素及要素间的投入产出规模关系,保持综合的规模化连锁效应和持续的生产率增长趋势,避免要素冲突内耗和重复低水平要素投入。

  2.2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发展

  现代粮食生产经营打破了传统经济环境下信息传递距离、天气和语言等的限制,提高了运作管理效率,并由此带来粮食供应链结构与管理创新。土地流转为不同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的诞生与规模化发展生产创造了基础条件,例如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在供应链中利用数字化新技术进行结构与组织重构形成新的高效率供应链模式和生产管理体系。在此背景下,随着互联网赋能生产经营主体能力的突破及其潜力挖掘,必将带来传统生产要素的优化与现代化改进,例如新型职业农民上岗与传统农民培训、高效率生产设备应用、良田优转优用、劣田土壤改良和低效率向高效率转产等。数字经济带来了更有效的“无摩擦”市场,在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带动下,通过数字经济相关理论与粮食生产管理理论的融合创新,为粮食生产率提升实践提供了强大的支撑与动力。

  2.3粮食生产与管理模式创新

  当前,国际经济贸易环境正在发生变化,农业对外开放等极大地影响和促进了传统粮食国际贸易格局和方式的发展变化。结合我国当前农村土地流转、供应侧结构性改革和产业融合等政策措施,为国内粮食生产与管理模式创新打开了新空间。因此,结合不同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创新发展,也将极大推进我国粮食生产与管理模式创新,从而在时间和空间上也强化了土地流转对国内粮食生产率的影响。国际上,经济全球化与粮食国际贸易促进了粮食生产资源要素的全球化配置与优胜劣汰,进而优化国内粮食生产布局。由于传统的土地、劳动力和生产工具等生产要素与现代科技、物流、旅游、金融、保险与贸易等结合带动了粮食或农产品电子商务、订单农业、休闲农业、绿色生态农业等融合化创新发展,并积极参与国际贸易竞争,从而从根本上刺激和促进单位土地面积的粮食产出效率。

  3提升我国现代粮食生产率的对策

  3.1粮食供应链持续改进

  供应链与价值链是近代产业化科学组织与管理的核心模式,在数字经济环境下传统供应链理论与管理方法面临着一系列新要素的影响,从而需要不断改进和创新发展。土地流转为各类粮食生产经营主体产业化布局提供了重要机会,通过积极进行以粮食生产经营主体为核心的粮食产业布局和供应链结构重构,利用“互联网+”构建多元化、数字化、柔性化、高效率新型粮食供应链生产运作管理平台。以此为基础与土地流转虚实结合,相互促进,不断带动高效优质生产资源要素的持续优化配置,不断提升粮食供应链竞争力和整体生产率。

  3.2加强新型农业人才培养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粮食生产率提升的第一活跃要素,人才是根本。随着我国农业工业化、信息化与智能化发展和农业经济国际化进程加快,粮食生产不再只是单纯的农业生产活动,目的也不仅仅是解决温饱问题。现代粮食金融、保险、物流以及育苗、育种等成为现代粮食生产产业链重要内容,对保障粮食生产率稳定提升具有越来越重要影响。因此,现代粮食生产必然要具备适应现代农业生产条件下各类复合性人才,也需要大量粮食生产管理与技术方面专业人才,比如粮食供应链管理、粮食金融、育苗育种、新型职业农民等人才。

  3.3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研发与应用

  农业数字经济发展极大激发了土地生产要素的潜力,以此带动了包括土地在内的农业生产要素的数字化融合与联合创新,对各类技术的升级换代也将日益频繁。随着粮食生产专业化分工和企业化、集团化运作管理形成主流,粮食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会日益激烈,农业生产管理将是高技术支持下的生产与竞争。通过农业高新技术的研究以及在粮食生产领域的应用,带动粮食产业、人才与资本集聚,从而形成高新技术促进现代粮食生产与管理模式发展,提升我国粮食生产现代化核心竞争力。

  3.4开展粮食生产率理论与方法创新研究

  随着现代产业经济飞速发展与技术革新,生产率理论的内涵与外延也在不断发展,相关的衡量方法也在不断创新。相对于传统单要素生产率,现代全要素生产率(TFP)、技术效率(TE)和绿色生态效率等更能代表当前粮食生产率发展内涵,且其要素类型、内涵在数字经济环境下还在不断深化,相应的衡量方法也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在我国土地流转政策持续深入推进背景下,通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给粮食生产管理方式和技术带来了许多革命性变化。因此,深入开展土地流转背景下体现特色与生产管理实践特点,又与国际先进理论、衡量方法接轨的现代粮食生产率理论与衡量方法创新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和紧迫性。

  3.5完善政策保障机制

  现代粮食产业链和粮食生产是一个复杂的生产管理与经济活动,与社会其他产业和经济活动密切相关,对其生产率的科学管理与衡量变得更重要且更具挑战性。为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现代化发展,近年来及各地方政府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农业经济改革政策与优惠举措,涉及到粮食生产的各方面,也引起了学者重视与深入研究,并得出许多研究成果,例如农业精准扶贫、减税降费、农业保险与金融保障等方面的保障机制与措施。科学而充分的利用好和地方政府部门产业、财政和人才政策,优化粮食生产要素投入,有利于更好的保持和发展符合我国特色和国情的粮食生产率理论与生产管理实践路径,从而更好提升粮食生产率。

  参考文献:

  [1]曾雅婷,吕亚荣,刘文勇.农地流转提升了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吗?———来自农户的视角[J].农业技术经济,2018(3):41-55.

  [2]高鸣,宋洪远.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空间收敛及功能区差异———兼论技术扩散的空间涟漪效应[J].管理世界,2014(7):83-92.

  [3]杨皓天,刘秀梅,句芳.粮食生产效率的随机前沿函数分析———基于内蒙古微观农户层面1312户调研数据[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6,30(12):82-88.

  [4]秦国伟,卫夏青,田明华.农村土地流转后新型经营主体的经营绩效分析———基于安徽省33个县市的调查[J].现代经济探讨,2017(12):109-118.

  [5]邹朝晖,宋戈,陈藜藜.黑龙江省粮食主产区土地流转对土地生产率影响效果的实证研究[J].经济地理,2017,37(4):176-181.

  [6]赵军洁,吴天龙.粮食布局、非农就业与土地流转———基于CHIP2013的分析[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8(1):80-89.

  张阐军杨孝伟


《农村土地流转对我国粮食生产率提升影响探究》
上一篇:寿光蔬菜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税收支持政策优化研究
更多>>

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