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时......

学术咨询服务
当前位置: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农业职称论文》农村土地流转中的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农村土地流转中的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来源: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作者:田编辑时间:2021-11-24 09:11
扫码咨询

  摘要:为了深入了解粮食产出与农地流转的协同关系,应用回归分析和问卷调研相结合的方法,从土地流转促进粮食生产的规模化和不规范流转会造成粮食安全风险两个方面,分析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与粮食安全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并提出在加强土地流转的同时,应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合理控制土地流转的非粮化规模等政策建议,防范由于农地流转的非粮化造成的粮食安全风险。

  关键词:农村土地流转;粮食安全;流转风险

  近年来,我国的土地流转规模不断加大,各地纷纷推出了土地银行、土地入股等不同的流转模式,以促进当地的土地流转,增加农民的收入。但是,大规模的土地流转和工商资本的介入,会增加农地的非粮化和非农化背后的风险[1],同时还存在着空心合作社和工商企业资本下乡变相圈地等操作方式,并带来粮食安全、社会稳定、农民生计等各种风险。朱新芳等[2]认为,土地流转会造成盲目调整产业结构,不利于粮食安全。卿海琼等[3]认为,由于种粮带来的利益相对较低,土地使用者受利益驱使会将土地用于其他方面的种植,这种情况可能会引起粮食安全风险。基于以上问题,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对粮食安全的协同关系进行实证研究。一方面,合理、规范的土地流转促进土地的规模经营,同时促进了粮食的生产;另一方面,大量的违规流转和农地的非农化、非粮化经营增加了粮食安全风险,并从规范土地流转的角度提出防范粮食安全风险的政策建议。

农村土地流转中的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1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和粮食生产现状

  1.1我国土地流转现状

  根据农业部的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12年底,我国乡村人口为95232.8万人;全国耕地面积为9278.67万hm2,其中家庭承包经营面积8736.35万hm2,占总耕地面积的94%,流转土地面积占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17%,2012年我国的土地流转情况见表1。

  1.2我国粮食生产现状

  2013年的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切实保障粮食安全,粮食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一直是学界和政界关注的焦点,促进农业增产的首要任务就是促进粮食增产,保护18亿亩的耕地红线,确保粮食安全。根据统计年鉴数据,我国2001—2011年的粮食生产情况和耕地流转率见表2。

  2农村土地流转与粮食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从农业生产产值结构看,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全部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例较高,接近70%,而且耕地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土地流转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规模经营,提高了农业经营的现代化水平和土地的生产效率,促进了粮食产量的增加。本文假设农村土地的流转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粮食产量的增加,两者为正相关关系,并利用SPSS统计软件系统分析2001—2012年的数据。2.1模型设计农村土地流转促进了劳动、资本和土地等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的生产函数模型,论文设计粮食产量与农地流转关系模型为:Y=f(X1X2X3X4X5X6),ln(Y)=β0+β1X1+…+β6X6+μ。其中的变量命名及解释见表3。

  2.2数据分析

  模型样本数据采用2001—2012年《统计年鉴》资料和《全国农业生产经营管理资料》中的统计数据,将上述自变量数据利用SPS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剔除作用效果不明显变量,得R2为0.992,调整后R2为0.990,标准估计的误差为0.13635,最终输出结果见表4。

  2.3输出结果分析

  模型输出结果显示,农业机械总动力、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例、复种指数、农地流转率、耕地面积等自变量于因变量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模型以及各个参数的双尾检验值均小于0.05,表明模型通过F值和t检验,建立函数如下:Y=-8.98X10.132X40.637X51.173X60.139X70.877从模型的标准系数看,农地流转率与粮食产量存在相关关系,耕地面积和复种指数对粮食的产量影响较大。尽管农地流转率对粮食总产量的影响权重较小,但当前农地流转率为17%,假设其他因素不变,按照农地流转率年均2.42个百分点的增长速度,到2020年农地流转率的增长促进耕地规模经营,可促进粮食总产量增加9040万t,相当于现有耕地单产水平下新增耕地0.143亿hm2。同时,农地流转率的提高有助于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为农业生产机械化和现代化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从而刺激农业机械总动力和现代农业技术的提高,促进粮食生产力的提高[4]。

  3农地流转对粮食安全的风险

  虽然农地流转率的提高有助于抑制土地抛荒现象,促进规模经营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但是由于农业的比较收益较低,致使大量农地的非农化和非粮化,造成粮食安全风险。另外,农地流转还会影响耕地的质量,大量的农地流转非粮化和非农化后,具有不可逆性。因此,要加强政府部门对农地流转的监管,建立激励监督机制,防止农地流转的非农化、减少农地流转的非粮化,减少违规流转和对耕地质量的破坏。

  3.1农地流转非粮化分析

  目前,我国的农地流转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非农化,另一种是非粮化。非农化是目前我国法律所禁止的,有专门的部门负责清理和查处,目前对粮食的安全威胁不大。但是,农地非粮化并没有改变耕地的用途,不存在违规操作行为,地方政府为了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收入,也在积极引导农民种植经济作物。但是,如果没有一些制度的约束,则会威胁到我国的粮食安全。

  3.2农地流转对耕地质量的影响

  自从2004年开始的“一号文件”中,有7个文件强调要大力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努力培肥耕地地力。这表明,农地流转的负面效应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5-6]。规模化流转的部分农地不同程度地出现土地沙化、土壤板结等问题。一些业主在农业项目经营失败后“一夜蒸发”,置毁坏的耕地于不顾。有的龙头企业在政府支持下追求农业形象,超越实际需求修建高标准的生产道路、现代化养殖圈舍、仓储设施和绿化工程等,耗费了大量耕地。

  4结论

  综上所述,在农村土地流转与粮食安全的问题上,应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农村土地流转促进了农业的规模经营,提高了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和农业生产效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粮食产量的增长,符合推进土地流转政策的要求,应积极鼓励和发展。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讲,规模流转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工商资本下乡后,不利于防范土地流转非农化和非粮化的风险,使得近年来土地流转的纠纷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大规模的土地流转非农化和非粮化现象也会威胁到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因此,在各级地方政府大力宣传土地流转的同时,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要加强监督机制的建设,采取缴纳风险抵押金等措施,防止土地的非农化,防范过度利用土地和毁坏性的使用土地的事件发生。

  第二,应完善种粮补贴政策,不仅要对种粮的农户进行补贴,对城市弱势群体也应进行相应的补贴,减少粮食价格上涨产生的不利影响。

  第三,完善农村劳动力市场,加快户籍制度的改革,做好转移劳动力的市民化工作。

  第四,提高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完善农村金融、信贷机制,解决农民的融资困难。第五,构建完善的农村新型社会保障体系,弱化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

  参考文献:

  [1]刘航.农地内部流转的绩效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1.

  [2]朱新芳.土地流转的利弊及风险防范[J].农村经济,2009(6):17-19.

  [3]卿海琼,黄鸿翔,周冠文.论农村土地流转的风险及其规避[J].商业时代,2009(29):3-6.

  [4]刘寒梅,刘任.完善土地流转市场定价机制问题研究[J].价格月刊,2013(6):28-31.

  [5]修海玉,李晓秋,邢继军,等.农村土地流转运作方式与土地流转市场建设初探[J].农业经济问题,1994(11):16-20.

  石冬梅1,佟磊2


《农村土地流转中的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上一篇:精准农业技术体系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下一篇:农业机械自动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更多>>

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