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VAR模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与粮食生产实证研究
[摘要]通过分析2006~2016年劳动力转移数量和粮食总产量的面板数据,运用VAR模型对劳动力转移和粮食生产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存在负效应:现阶段,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粮食生产具有负效应,影响效果较小,粮食生产也在一定程度上倒逼劳动力转移。因此,在保障农村生产所需的劳动力充足的情况下,应该加大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促进粮食生产。
[关键词]劳动力转移;粮食生产;VAR模型
粮食生产的问题一直是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21世纪以来,农业发展有了很大的提高,粮食生产一度出现十二连增现象。根据统计局最新数据,我国粮食生产的数量2016年首次出现下降,这在社会和学术界也引发了讨论的热潮,我国粮食生产是否又将面临新的危机,粮食生产环节是否出现新问题,我国粮食的供需结构将如何变化,这都值得深思。目前,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粮食生产最主要还是依靠多数农民的人工种植,那么在经济发展如此快速的今天,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粮食的生产又是否能够得到保障,这对粮食安全又是一个巨大的难题,如何协调劳动力的转移和粮食生产稳定性的问题也值得深究。
1农村劳动力转移与粮食生产现状分析
1.1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分析
1.1.1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巨大,降低了工业化生产成本
自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城乡流通渠道的畅通,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转移,为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我国工业化发展享受低廉的劳动力价格,在制造业上通过低成本领先战略,赢得较大优势。随着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的逐步加大,沿海大部分制造业的工业化成本大幅度降低,同时也带来巨大的问题,由于农民工数量加大,用工单位挤压劳动工资,大量劳动力剩余价值被压榨,导致农民工务工收入无法支撑家庭经济,也导致部分劳动力回流。
1.1.2非农就业率上升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的原因在于非农收入大于农业生产收入,城市高速发展为农民工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前景,大量劳动力外流获得额外收入能够支撑家庭的持续发展。而且,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仅是地区间流动,不同部门和产业间也在流动,大量乡镇企业的兴起,也促使部分劳动力转移到乡镇企业,促使农业生产劳动力不足。
1.1.3转移方向的无序性与转移时间的间断性突出
农村劳动力转移在方向上一直处于盲目性,根据调查发现,大量劳动力转移依赖地域、亲友、人际关系的联结,并没有按照有组织、有顺序的迁移[9]。虽然,政府制定和出台了很多引导性的政策,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大量农村劳动力依旧按照原有的盲目无序状态在转移。而且,部分地区的劳动力转移呈现转移时间的间断性,导致某些地区在春节前后出现用工荒和其他时间用工潮的出现,部分地区农民转移出现年份变动无序、农闲外出务工、农忙返乡潮现象。
1.2我国粮食生产现状分析
1.2.1粮食产量持续增长,农药化肥依赖严重
粮食产量从绝对量而言,我国粮食产量“十二连增”,2015年总产量超过6亿大关,表明我国粮食生产已经在数量上实现了相对充裕,但是这并不代表我国粮食生产趋于安全。实际上,我国粮食在产需上存在巨大的缺口,每年我国进口大量外来粮食来弥补国内市场需求,所以政府宣称下的粮食安全的紧平衡是政府和市场共同作用下的平衡,并不具有实际意义。而且我国粮食生产的农药化肥依赖过重,从长远来看,在动力机制上存在短期效应明显,长期动力不足的问题,而且随着绿色化生产的要求,粮食安全从数量到质量要求的转变,农药化肥的生产已经脱离了节奏。
1.2.2资源对粮食生产约束性增强,农业科技创新是出路
粮食生产需要受到耕地资源、水资源、劳动力资源、资金等要素的限制和影响,粮食生产要想正常进行,这些要素缺一不可。我国地区水资源分配不均,农业水利建设滞后不前,大量农村劳动力外流,耕地资源被破坏,导致粮食生产带来的收入持续走低,种粮积极性受挫。而且农业生产的分散性,农村资金对粮食生产的供给严重不足,导致生产竞争力不足,亩产率低,最终限制了农民的生产。如何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的创新,提高农业适度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
2农村劳动力转移与粮食生产的实证研究
2.1变量选取与数据确定
为了更好地反映农村劳动力转移与粮食生产之间的关系,选取了2006-2016年的面板数据。其中主要说明选取的农村劳动力转移量的选取和计算过程,同样选取了我国粮食总产量(Fy)。本文的数据源于2005-2016年《统计年鉴》。对于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的确定,测量方法是采用何建新的差额计算方法,通过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与第一、二、三产业和农村、城镇实际从业劳动力总量的关系,最终通过恒等变换,得出农村劳动力转移量(TL)为农村实际从业量和第一产业从业劳动量的差值,也是第二三产业从业劳动力总量与城市从业劳动力的差值。由于2016年数据缺省,采用平均增长率进行预测计算得到,最终结果见表1。根据计算而获得的农村劳动力转移量接粮食总产量,通过折线图可以查看两者之间的变动趋势,如图1所示。
2.2模型设定
为了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与粮食生产的定量关系,利用VAR模型进行估计和计算。要研究这两者之间的关系,采用VAR模型,必须对模型进行平稳性检验和协整检验,如果序列平稳,则可以进行下一步的格兰因果检验,若不平稳,则需要进行差分。构建的VAR模型为:titpiiy=c+Ay?+μ=∑1t(1)式中:Ai为系数矩阵;yt-i为yt的之后向量;μt为误差项;p为滞后期数。
2.3平稳性检验
在进行VAR模型中,必须保证每个变量的平稳,虽然没有预设自变量和因变量,但是为了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必须对单位根进行检验。当所有根模的倒数都<1,此时模型是稳定和平稳的,可以进行下一步的格兰因果检验,如图2所示。根据Eviews软件的检验结构,所有单位根均在圆内,所以VAR模型是平稳的。
3对策与建议
3.1引导农村劳动力适度转移,保留农村生产的有效动力
根据模型,发现劳动力转移对粮食生产具有负效应但影响系数较小。在保持农村应有的生产和建设的动力充足的情况下,必须鼓励农村过剩劳动力转移,拓宽农民增收的外部渠道,增加农民的收入。打破城乡要素之间流通的渠道,保障农民能够合理、合法成为市民的同时,也要促进优秀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帮助农民素质的提高,保障农民工子女能够接受优秀教育资源,最终转移到城市中去。加大户籍制度的改革,完善户籍配套设施,从制度上打破城乡之间的户籍歧视,从而保障农民工市民化,能够享受城市市民同等的权利,做到同工同酬、同籍同权、同权同位。
3.2稳步提升粮食生产科技创新,创新粮食生产机制
依靠广大农民增加粮食生产的动力机制已经逐步在缩减,为了保障粮食生产稳定,必须对粮食科技进行创新,加大资金对粮食科技的扶持,培养粮食专业型人才,依靠科技提高粮食单位产量,保障粮食的数量。也要加大对粮食企业的资金扶持,提升企业的科技创新动力,促进粮食制品的深加工和产业链延伸,保障粮食的质量安全。创新粮食生产机制,必须依靠市场对粮食生产的引导机制,迎合市场的需求,生产市场需要的高质高量的粮食,减少由于粮食不适合市场需求而造成无效供给,最终降低农民收入。
3.3化解“农村劳动力转移”和“粮食增产”的矛盾,增加农民收入
劳动力转移和粮食增产从一定程度上看,具有矛盾性,但是从长期看,必然具有一致性。劳动力转移的核心原因就是保障农民增收,粮食增产的最终目的也是农民增收。因此,如何让农民增收,其实有两条路径:第一,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促使农民工市民化,建立制度,完善机制,使农民真正成为市民,能够长久并稳定的就业,最终增收;第二,利用农村有效的劳动力,积极投入生产,利用科技创新,促进集约化生产,最终增收。
参考文献
[1]叶琪.农业劳动力转移、粮食安全与农民长期增收机制[J].安徽农学通报,2005(5):4-5.
[2]李丽华,唐增.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及其影响的研究综述[J].草业学报,2013(2):300-306.
[3]齐明珠.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贡献的量化研究[J].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4):127-135.
[4]GHOSHPROBODH,BHATTACHARYAShelley.Invivoandinvitroacetylcholinesteraseinhibitionbymetacid-50andcarbarylinChannapunctatusundernaturalfieldcondition[J].BiomedicalandEnvironmentalSciences,1992,5(1):18-24.
[5]洪传春,刘某承,李文华.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动力机制及其对粮食安全的影响[J].兰州学刊,2014(9):176-182.
[6]李敬,张阳艳.农业劳动力转移对我国粮食缺口影响的实证分析[J].农村经济,2012(7):105-108.
[7]卫龙宝,张艳虹,高叙文.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7(2):160-167
胡玲燕,陈哲,邓义,王新华
《基于VAR模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与粮食生产实证研究》
- 职称论文刊发主体资格的
- 政法论文浅析工会法主体
- 化学在初中教学中的情感
- 中学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方
- 法治论文投稿法治型市场
- 杂志社论文发表浅析推动
- 新疆教育报投稿浅析学生
- 分男女招生录取的合宪性
最新优质论文
- 如何提供职称论文的知网
- 教师类职称论文一般多少
- 医学领域cscd期刊怎么查找
-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
- 论文发表三步曲
- 职称评定需要发表什么样
- 职称晋级论文检索才认可
- 新闻专业有哪些职称
论文发表问题热点
- 工程管理专业论文摘要准
- 发表职称论文如何鉴别期
- 硕士从助工晋升中级职称
- 《教育探索》核心级教育
- 毕业及职称论文发表需要
- 博士生毕业论文答辩技巧
- 简述机械工程师基础考试
- 电力系统职称核心期刊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