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时......

学术咨询服务
当前位置: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文史艺术职称论文》传承or创新,纺织非遗的伪命题?

传承or创新,纺织非遗的伪命题?

来源: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作者:赵编辑时间:2019-09-21 09:25

  纺织非遗要保护还是创新,这似乎是个伪命题。然而,当你看到模特身着用非遗老布制作的现代旗袍,让古老的纺织布匹散发出新的时代韵致;当你看到大山里8000多绣娘独具匠心的手工纹样在国际舞台上备受欢迎;抑或看到丝绸、宋锦、蓝印花等纺织非遗传统技艺融合现代设计,穿越时空,唤醒人们想象中的“古韵今风” 之美,纺织非遗的保护和创新将不再是个伪命题。

传承or创新,纺织非遗的伪命题?

  11月15日—17日,第二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在北京密云古北水镇举行。大会以“构建纺织非遗发展命运共同体”为主题,融合行业及社会资源,就推进纺织非遗的活态传承与创新,新时代下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趋势和方向等问题分析探讨,同期成功举办了以“古韵今风”为主题的纺织非遗创意展,并特别邀请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龙女三九等300 余人出席。

  创新——纺织非遗传承的“指南针”

  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副司长王晨阳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是在历史与自然的互动中不断再创造的过程,也是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生动实践,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包含非遗在内的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指南针。

  其实,针对非遗的保护与创新,业界已有共识:弘扬传统文化、振兴传统工艺是非遗保护的一项重要任务。没有保护与传承,创新就缺乏根基;不善于创新,传承难以获得可持续的生命力。

  据了解,纺织非遗在所有非遗项目中有着显著特点,覆盖面大、品种丰富、应用领域广泛,和人民生产生活最为密切,有非常强的实用性,易于走进现代生活,融入时尚潮流。

  中国丝绸之路博物馆馆长赵丰的报告中指出,纺织品是古丝绸之路最重要的交易货品,更是古丝路沿线不同民族文化交流与对话的活态印记。“一带一路”倡议为纺织非遗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他强调,丝绸之路博物馆多年的研究成果表明,纺织非遗是古丝绸之路历史上“互学互鉴”的重要见证。“如果说丝绸是丝绸之路上的商品传播,那么养蚕、纺织工艺则是更重要的技术传播。”从养蚕到织机再到染料,全球的丝绸发展历史同时就是一部不同文明不同文化的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交往史。

  赵丰介绍,目前丝路沿线已有20多个国家30多项丝制品列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云锦、苏绣、湘绣、粤绣、蜀绣等非遗产品还频频出现在中外交往的国礼之中。“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将会有更多原本‘封闭’ 的非遗跨出地区和国门,被‘一带一路’沿线的人们所认识和共享。”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样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产生深刻的影响。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在发言中明确表示,没有市场的生存能力,就没有非遗的可持续发展。“国家政策扶持应当与增强非遗自身的造血机能相结合,发挥政府和市场两种力量的作用,同时也要促进各个不同领域的品牌和企业专业的设计力量、科研与创新力量、市场营销力量等各种优质资源跨界融合、集成创新,以市场为导向推动非遗资源合理流动并高效发挥作用。”

  投身纺织非遗行业的企业已经在传承与创新中找到了平衡点。

  大会开幕式上,香黛宫创始人将旗袍与非遗手工、刺绣、特殊织染融入服饰,将古老的旗袍文化与现代时尚气息完美融合,成为东方文化的代名词。经过5年创新发展,香黛宫旗袍不仅作为唯一被加拿大奢侈品街选中的中国元素品牌,与国际一线品牌毗邻而现,进入世界级高端市场,成为各国驻华大使夫人、来华访问总统夫人以及国际各大顶级选美大赛最受欢迎的中国品牌,并多次被作为国礼赠送给国家元首。

  北京依文服饰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夏华则用15年的时间尝试了一条非遗手艺人的推广之路。大山里的8000多绣娘提供了5000多种具有中国民族美学特色的纹样,依文集团则通过建设1000个绣梦工坊将销售平台开放给手工艺人。这些极具匠心的设计和手工在国际上颇受欢迎,“比国际的奢侈品一点都不差。” 夏华笑着说。

  “活态”传承,须构建命运共同体

  非遗,不同于文物。它不是尘封的记忆,而是能动的实践;活于民间,死于庙堂,因此,构建纺织非遗发展命运共同体的前提是要秉持非遗“活态传承”、“见人见物见生活”这一基本理念。

  “当今世界日趋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明发展共同的财富,需要以更加开放和全球化的视野看待它的保护与传承。”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孙瑞哲在报告中表示,“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漫漫求索之路,是纺织服装产业与中国传统文化、当代文化相融共生,基因进化,自我觉醒,自我创建以及自我超越的一个过程。”

  本次大会提出了“构建纺织非遗发展命运共同体”这一主张。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岁月中,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其中,纺织非遗在所有非遗项目中有着显著特点,覆盖面大、品种丰富、应用领域广泛,和人民生产生活最为密切,有非常强的实用性,易于走进现代生活,融入时尚潮流。

  因此,孙瑞哲表示,纺织非遗保护、传承的条件与环境发生着显著变化,命运共同体要以资源为纽带、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加强信息交互、资源融合、平台建设。集合众智众力,提升非遗与现代生产生活的融合能力;提升传统文化和技艺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能力;提升非遗的时尚创新能力。实践证明,文化传统的丰富与发展,与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以及生产技术流动密切相关,与不同文化、习俗、消费的互动交流密切相关。在社会格局变化加快、文化融合深入、交流合作频繁的新时代,纺织非遗只有在现代生产生活这片沃土上深耕厚植,才能枝繁叶茂,获得发展与繁荣。

  孙瑞哲还表示,不断丰富与创新的纺织非遗产品,必将为满足人们高品质“文化消费”需求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纺织非遗具有很强的延展性和衍生性,在保持传统技艺完整性、本真性的基础上,最适合开发满足市场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产品和相关文化创意、文化旅游等衍生品。纺织非遗所包含的纺、染、织、绣、印等传统技艺,可与现代设计、时尚品牌相结合,制作生产符合现代审美的大众产品,满足普通消费需求;由精湛手工技艺制作而成的精品,可面向高级定制或艺术品收藏及拍卖市场,满足高端消费需求;而体现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非遗文创产品,能够丰富文化旅游、乡村旅游市场,满足旅游消费需求。

  会议强调,“构建纺织非遗发展命运共同体”旨在体现新时代纺织非遗传承与发展的全新世界观与科学发展观,具体表现为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共同利益观、社会责任观以及文化生态观。在传承与发展纺织非遗的过程中,积极探索实践纺织非遗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路径。不仅要打造高质量IP,巩固基础研究,还要努力创新实践。

  纺织非遗创新发展任重道远

  不可否认,我国纺织非遗产品的传承和创新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区域结构、企业结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等方面的不平衡。不充分主要体现在作为制造业、纺织工业与文化产业融合不充分,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生产结合不充分,纺织服装企业品牌体现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不充分,纺织品服装个性化、定制化满足消费者对美好生活新需求不充分。

  会议报告指出,纺织非遗产品标准体系不完善,基础研究薄弱,人才缺乏,符合现代审美能力不足等问题不容忽视。

  当前,弘扬传统文化、振兴传统工艺已成为我国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项重要任务。在传承与发展纺织非遗的过程中,要适应新形势、落实新理念、对接新需求、培育新业态,积极探索实践纺织非遗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路径。

  令人庆幸的是,社会各界已经在传承和创新纺织非遗产品方面积极探索。

  王晨阳强调,我们要感谢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中纺联积极响应《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通过建立潮州传统工艺工作站、举办中国纺织非遗大会及系列品牌活动、参与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锦绣中华非遗服饰展演、深入开展调研与合作等多项具体工作,切实有效地推动纺织行业传统文化和技艺的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创意设计、成果展示、市场开发、跨界合作以及国际交流,由中纺联这一有影响力、有号召力的行业组织发起的一系列活动,对推进纺织行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北京首都创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爱庆向记者介绍,首创非遗与设计学院作为全国首届非遗类工程师学院,已经在今年7月揭牌,通过聚合产学研力量,推进非遗人才的培养、教育提升和理论创新,推动非遗的系统传承和永续发展。

  大会期间成功举办了以“古韵今风”为主题的纺织非遗创意展,并开展了“非遗+现代生活”“非遗+创新发展”两个主题论坛,着重展现纺织非遗活态传承的生动实践,充分体现了企业家、设计师、非遗传承者们的民族情怀与责任担当。

  “可通过‘传承人+企业+品牌+渠道’等形式推进非遗产品从设计研发到生产加工的企业标准、行业标准以及国家标准的起草制定与推广实施,加快推进重点项目产品和服务标准建设与市场完善。”论坛为社会各界关注和实践纺织非遗传承创新打开了一扇窗。

  期刊推荐:《国际纺织导报》(月刊)创刊于1978年,由东华大学主办。与世界纺织界知名刊物《Melliand》和《Chemical Fiber》同步报导国际上纺织及化纤领域内的各类研究成果和工艺发展趋势,介绍国际间重要的学术会议及专业领域内科研及生产方面的成果和信息报导。


《传承or创新,纺织非遗的伪命题?》
上一篇:古代陶瓷艺术发展的影响因素
下一篇:从形态语义学分析南京云锦图案
更多>>

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