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时......

学术咨询服务
当前位置: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文史艺术职称论文》中国当代艺术创作对传统文化符号的不同态度和方式

中国当代艺术创作对传统文化符号的不同态度和方式

来源: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作者:赵编辑时间:2019-11-07 09:27
扫码咨询

  【摘要】时代的变迁引起了人们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变化,艺术符号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 不同时期的艺术家对艺术符号的不同态度,表现出不同的文化心态,可见艺术符号的使用与艺术家的文化心态两者是一脉相承的。在中国当代艺术中,使用完全传统或者完全西化的符号,并不代表艺术家就是国粹主义或者全盘西化的文化心态。 艺术家主要表现出三种对符号的态度和方式,促使当代艺术体现出不同的风格和内涵,它们三者是可以相互并存、互相促进和共同发展的。

中国当代艺术创作对传统文化符号的不同态度和方式

  【关键词】当代艺术;传统文化符号;创作倾向

  中国经济的腾飞,国力的强盛使我们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抱有无比的信心,我们开始追溯失落已久的传统文化和归属感。 在一批当代艺术家那里,作品的“民族性”重新被推到至高无上的地位;与此同时,另一批当代艺术家则使用一些西方化的符号来表现作品,或是认为在当代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借助西方的观念或方法上的优势加以整合。

  1 当代艺术创作中偏重西方文化符号的倾向

  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西方化倾向,在这种状态中,我们自然而然地接受西方的生活模式和审美观念。 在当代艺术创作中,西方符号被用来作为创作主体,表现出与本民族相异的艺术风格和文化精神内涵。

  在“文革”后出于对美术左倾路线的反拨,一批艺术青年开始认同西方的价值观念,从西方符号中重新寻找自己在艺术创作中的生命力。 他们力图改变由题材决定论所导致的公式化、概念化和单一化的艺术现象, 力图更新对艺术本质、艺术功能和创作方法的陈旧理解。 艺术青年本着 “求新求变”的集体时尚观念,在当代艺术创作中运用西方文化符号,追求艺术现代化、多元化的目标, 一时间形成了波澜壮阔的青年美术新潮。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北方艺术群体”“厦门达达” “江苏红色旅”“浙江池社”和“湖北部落”等。 他们这种以借鉴和吸收西方文化符号的潮流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西方现代艺术所体现的价值观,如:追求主观、自我、直觉和潜意识等等,已经被许多青年艺术家所接受。 西方艺术在传播现代观念、鼓励创造精神和革新民族意识等方面均有突出的表现,它给中国美术界带来了新的生机、新的气象与新的文化景观,同时,它还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美术界的多元化和参与国际对话的局面。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至 90 年代,中国的文化语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当代的一些艺术家使用西方的符号来创作他们的作品,包括具象符号和抽象符号,如:基督教、西方绘画表现手法等。 通过这些符号,艺术家传达出一种西方的物质或精神文化态度。 西方民族思维方式以逻辑分析为主要特征,对自然有着浓厚的兴趣,关心世界本源、主客体关系以及事物的发展变化等,弥漫着理性思维的色彩和抽象思辨的西方思维特征。

  王广义的《后古典主义——马拉之死·终极 1号》(如图 1)将马拉的形象抽象化,对称式地安排在画面两旁,呈灰色调。 作品采用了修正西方宗教和古典绘画题材的方法,以西方化的符号表现精神超越生命的深刻含义。 强调当代性,可以使艺术家超越地域的局限和本土传统中的消极因素,跟上当今世界的潮流和时代的变化,密切关注当代人类普遍的生存环境和精神状态,在艺术的观念和形式上都大胆突破古典和现代艺术的传统模式,表现适应当代人的审美需求的最新的艺术体验。 由于民族符号是该民族对世界的独特认识,具有该民族的文化内涵,因此,这些当代艺术家以西方的文化符号作为表现主题,作品大多带有浓厚的西方文化色彩。

  2 当代艺术创作中偏重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倾向

  中华民族悠久而辉煌的文化传统,是我们今天需要认真加以继承和发扬的,可以使艺术家摆脱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单一化(以西方的文化观念为标准)的负面影响,突破当代国际艺术流行的某种单一化模式。

  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符号表现出我们民族的心理结构特征和思维倾向,代表中华民族特有的存在模式,具有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当代艺术中使用传统文化符号,可以避免和克服不同国度的当代艺术趋同化的倾向,保持和发扬构成特定民族文化身份的不同民族文化传统中的优良文化基因,采用和更新不同民族的传统艺术中独特的表现手法,展现当代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和艺术个性的鲜明化。 一些当代艺术家拒绝以西方文化价值体系为主导建立的批评标准,以传统文化符号否定对西方文化的借用,反对西方的文化霸权,坚持独立自主的“中国标准”,从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建立自己独立的文化艺术体系。 他们对当代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西方化倾向保持着高度的警觉和本能的排斥,强调“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这些当代艺术家很好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伟大文化, 主张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艺术家借助传统文化符号,传扬传统民族意识和文化精神,其作品带有明显的中国身份标签。 如:王怀庆的《伯乐》,借用中国古代“伯乐相马”的传说,借鉴了传统壁画的技法,从而使作品充满东方意味,表现出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

  3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或“西学为体 中学为用”的原则

  民族符号是该民族对世界的独特认识,中西方文化存在较大差异,所使用的文化符号也会表现出明显的区别。 一些中国当代艺术家希望通过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或“西学为体,中学为用” 的符号方式,尝试传统与当代文化融合的途径。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曾出现二元对立的状态:一段时期内,国内出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或“西学 为 体,中 学 为 用”的 学 术 观 点。 “学”即在社会生存、延续和发展的根本基础上生长出来的思想、学说或意识形态。 “体用”本来应是指社会文化结构中的实质性区分,如将伦理思想和政治制度视为“体”,将科技军事视为“用”等等。 在具体历史环境中,“体”的实际所指及其侧重就有多次变动。 民国以后,这个“体”不再包括制度了,而专指伦理思想与习俗。 到了当代,有理论家提 出了关 于“体”的 新 解,认 为“体”应 该 指 “社会存在的本体”,即人民大众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人类所特有的科技工艺、生产力的活动,都是社会存在的“本体”,是人类生活、生存和生命的基础与本源。 体用概念的内涵虽然不确定,但是其价值性涵义却是比较明确的:一般来说,“体”为尊为本,“用”为卑为末。 “中体西用”即中为主,西为辅,但也有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价值性涵义。 中国哲学的基本思想认为“体”“用”不可分,但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分割,深刻地反映了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即传统与现代的冲突。 下述中把它们故意分开,也是为了在语言上突出现代化与中国本土传统的矛盾,尝试寻找整合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有效途径。

  3.1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不是一种单纯而毫无联系的符号活动,文化的全球化使得人们在思想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生存的客观世界产生了新的认知。 中国人开始接受和学习西方文化,在艺术创作中呈现出的一种表现即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符号原则。 符号是使用者为了交流方便而总结出来的符号运作规律, 在全球化语境下,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使得作为艺术表达载体的符号改变了原有的相对单纯的模式,出现了与之相对应的中西融合现象,在原有的符号模式上有了新的发展。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符号态度希望能接受或采纳异文化的某些优秀部分, 以整合进自己的文化之中。 坚持传统文化亦即中国人的本位立场,以我国的传统文化为本体、实质和原则,一切外来的文化都是用来满足中国文化发展需要的,强调了本土文化传统是根本、是本体,艺术创作中以传统文化符号为表现本体, 在具体方法上借鉴西方的表达方式。如:雷虹的碳粉宣纸作品系列寻求的是一个不断变幻中的瞬间永恒, 作品体现出了艺术家所表现的和谐、永恒等传统文化的实质。

  在“中为主,西为辅”的创作倾向中,艺术家们更多的是寻找中国传统文化中永恒、和谐以及神韵等抽象性文化符号,在避“实”就“虚”的意境中感悟中国特有的民族精神和东方意味。 当代艺术创作所借用的西方的表达方式、 创作手法等,均是为了帮助创作者更好地展现作品的传统文化实质和韵味,在西方艺术形式的框架中融入了中国文化精神。 此类作品以中国文化的“过去式” 为宣扬的主要对象,当然,其中包含的必定是民族文化的精髓。 当代艺术中的“中体西用”不是 “保守”和“改良”的代名词,它所展现的是中国人的民族本色和东方情结。

  3.2 “西学为体 中学为用”

  哲学家李厚泽在《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中,针对“中体西用”“全盘西化”提出“西体中用”说,突出了“现代”与“传统”这对矛盾。 这里的“体”指本体、实质和原则,“用”指功能、使用。 他认为“西体中用”就是要用包括西方从科学技术、生产力、经济管理制度到思想理论、 学说观念来努力改造 “中学”,转变中国传统的文化心理结构。

  “西体中用”关键是“用”,要用这个“体”,引进西方的具体方式,走中国自己的艺术之路。 在一些当代艺术中,引用西方具体方式的表现还很多,如:尚 扬的《大 风 景》系 列 作 品 之《大 风 景 诊断》流露出波普式的文化态度与思维方式;王川的水墨画《女人》在传统水墨的基础上融入了西方抽象主义的艺术语言;阿辑的水墨作品《长河》吸收了西方抽象艺术的概念;一些艺术家将传统水墨画的线墨体系与西方表现主义艺术的某些艺术手法相结合,或是把中国远古的文化符号与西方抽象艺术的观念相结合等等。 除了中国传统绘画之外,油画作为从西方引进的画种,在引进技法的同时, 不可避免地要引进西方的文化观念, 这对于我们理解西方油画的历史文化背景、掌握品位纯正的油画艺术语言是非常必要的。

  此外,20 世纪 90 年代初的“政治波普”也是中国当代艺术“西体中用”的体现,其中的一种方法是将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与西方文化符号并行排列。 如:将毛泽东时代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图像和符号与西方的一种截然相反的体系的图像和符号并列。 王广义创作的题为《大批判—— 可口可乐》(如图 5)的油画,在他的这些作品中,中国符号“工农兵”和西方符号“可口可乐”同时出现在画面上。 这两种符号体系虽然互不相容,但让读者看到了它们存在的真实性。 这些作品使用西方的一些艺术原则,在“现代”与“传统”的矛盾中,改变了中国传统的文化心理结构,改造了中国传统绘画,达到了中西艺术的融合。

  其实,在中国的当代社会,商品经济不光引起了人们生活模式、道德标准、价值意识的改变,社会存在的本体也发生了变化。 因此,“体用”关系中“体”的外延含义也在不断扩大,以前“体”主要指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现在“体”的内涵已经扩大到了“社会存在本体”,包括人类生活、生存、生命的基础和本源。 就像中国的麦当劳和奥地利的麦当劳,材料一样,但口味不同。 西方的一些生活模式、审美倾向和价值观念已经不断地涌入中国,经过本土文化的一番改造之后,以新的状态保留了下来。 “西体中用”不失为当代中国文化适应全球化发展的良策, 它把重点放在 “用” 上,利用西方文化中优秀独到之处,与中国形成已久的民族习惯相适应、相结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适应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模式。

  3.3 当 代 艺 术 创 作 中 三 种 符 号 态 度 和 方 式 的并存

  当代艺术家处理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符号语言的关系时各有侧重,他们对待文化符号的不同态度影射出不同的文化心态。 改革开放后,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涌入中国,西方的文化也同样令人着迷。 一些艺术家在当代艺术创作中从西方文化中寻找新的符号题材,利用西方现代文明,构建一种具有时代感、新鲜感的当代艺术形式;另一些艺术家在注重在当代艺术的符号语言中体现自我的民族身份,因此在艺术创作中借助传统符号,表现中国令人艳羡的古老文明和传统文化;还有一些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强调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调和或融合。 如,同林风眠的办学宗旨:“介绍西洋艺术, 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集中两种文化的精髓,发扬中国当代艺术。

  20 世纪 80 年代至 90 年代,中国的文化语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五四”运动前后主要引进西方早期人文主义文化,转变到改革开放以来主要引进西方现代主义文化。 对中西文化兼容和发展的态度主张深入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广泛借鉴西方古典、现代以至后现代文化的经验,力图超越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利用西方文化作为开拓中国当代艺术创作的基石。 传统文化符号对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意义和价值是巨大的,有机整合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各自的优点,扬弃其缺点,这才是当代中国文化符号应有的风貌:它既继承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优秀传统,又充分体现了当今中国社会的现代特色;既很好地学习、吸收了西方文化的合理、优秀之处,又去除了现代文化的缺陷,不盲目追随与仿效西方文化。

  现在,中国的现代化背景为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化转型提供了有利的时代机遇,我们对世界文化艺术要抱以开阔的视野和高度的内省及学养悟性, 同时关注本民族的文化和审美习惯,创作具有中华民族象征意义的当代艺术品。 中西艺术符号的融合不只是绘画形式、符号语言简单的借取与挪用,符号具有文化内涵,更重要的还在于艺术符号背后的思想文化高层次的相互参照,否则只能是流于表面的拼合。 在这种文化语境下处理传统文化符号,当代中国艺术家们也许依然会延续上文所提及的三种符号态度和方式,但延续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进一步的深化。

  三者都是应对西方文化的挑战所采取的不同策略,尽管它们意见相左,时有争论,但它们的目的都是为了寻求和更新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出路。 正是这三种符号态度和方式的矛盾冲突,彼此消长、互相渗透、补充调整,形成了促进中国文化发展的内在张力,改变了原来的二元文化体系,保持着中国文化多元互补的均衡格局,激发着中国文化的生命力。

  4 结 语

  我们要用开放和发展的心态度对待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符号和西方文化符号,重视“中国特色”和“西方标准”的协调统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在继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加强中西文化艺术的交流,激发中国当代艺术的创新活力, 争取在与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对话中,拥有共同的语言、平等的权利。

  相关论文推荐:地域文化论文特色地域文化符号的设计语义

  摘要:地域文化符号是指在特定地点,经过长时间的人类文明发展后所形成的区域性文化标志,本文选择广西范围内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域性文化及具有代表性的广西地域文化符号,针对符号的形式特征,文化起源与发展,进行欣赏和研究,对其中蕴含的设计语义进行分析探讨。


《中国当代艺术创作对传统文化符号的不同态度和方式》
上一篇:用另一种方式讲述消防员的故事
下一篇:中国哲学典籍英译与语境关系研究
更多>>

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