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时......

学术咨询服务
当前位置: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文史艺术职称论文》非物质文化遗产助推武汉城市形象塑造的路径探讨

非物质文化遗产助推武汉城市形象塑造的路径探讨

来源: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作者:田编辑时间:2020-02-11 10:48
扫码咨询

  摘要:基于目前部分城市形象不鲜明、千城一面的发展现状,以武汉市为研究对象,从城市形象系统的理念形象、行为形象和视觉形象入手,并展开对武汉城市形象的现状分析。具体主要从提炼凝聚城市形象宣传口号、凝聚非遗制度文化改善优化市民行为、打造独具特色的非遗文化景观、设计独具特色的非遗文化品牌、发展独特体验感的非遗文旅等五大路径入手助推立体人文武汉的城市形象塑造。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汉;城市形象;塑造路径

  土耳其诗人纳乔姆希克梅写道:“人的一生中,有两样东西永远不会忘记,这就是母亲的面孔和城市的面貌。”而当下我国城市现代化进程日益加快,高楼大厦林立而起,汽车铁道穿梭于城市之中,各个城市的形象及特点在城市化的进程中逐步被掩盖,城市面貌同质化,城市形象不突出,城市特色并未得到良好彰显等问题日益突出。2017年1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要“深入挖掘城市历史文化价值,提炼精选一批凸显文化特色的经典性元素和标志性符号,纳入城镇化建设、城市规划设计,合理应用于城市雕塑、广场园林等公共空间,避免千篇一律、千城一面。”作为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的武汉,面临新时代的重大时代发展机遇,同时也对武汉的城市形象塑造提出了新要求,倒逼武汉市以丰满立体的城市形象迎接新时代新背景下的机遇与挑战。

非物质文化遗产助推武汉城市形象塑造的路径探讨

  一、城市形象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献回顾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城市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形象塑造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理清城市形象的内涵、非遗与城市形象之间的关系对于探讨非遗作用于城市形象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

  (一)城市形象的表征要素研究对于城市形象这一概念范围的界定,不同的学者关注的角度不一。从单一角度来定义城市形象,刘卫东认为,“城市的形象就是城市景观特色[1]”。李广斌,王勇,袁中金则认为,“城市形象是城市内在特色的外在艺术表现,集中反映出城市整体的素质、品味和文化[2]”。从多维角度来定义城市形象,叶南客认为,“城市形象是城市外观和内在气质的结合,是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准的有机统一体[3]”。朱占峰等从内容层面入手,认为城市形象的内涵应该涉及一个城市的历史沿革、自然风貌、文化遗产、精神传承等文化表现,也应涉及城市的发展规模、发展水平、发展模式等经济表现[4]。程馨认为,城市形象是由城市视觉形象、城市行为形象和城市理念形象三个基本要素构成[5]。刘卫东与李广斌等人分别从城市景观特色和城市内在特色入手对城市形象进行定义,角度较为单一,对城市形象概念的诠释不够全面。而叶南客、程馨和朱占峰等人则基本从城市的内在与外观的双重角度对城市形象进行了概念界定,角度进一步拓宽,概念范围也更加饱满。从以上学者对于城市形象概念的界定中可得出,城市景观、文化遗产、经济水平等均是构成城市形象的重要因素,同时城市中的市民行为、道德品格等是影响城市形象的重要因素。综上所述,城市形象是城市内在与外在总体特征和风格的有机统一,与城市中一切显性与隐性物质联系紧密。城市的内在性格主要通过市民的道德品格、行为举止等来反映,城市外观主要通过城市文化景观、空间节点等来体现。

  (二)非遗对城市形象的作用研究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非遗有助于城市形象的塑造。崔丽莎从文化的角度认为,“不同区域的人类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形式,且文化具有难以被复制和移植的特性,城市在塑造品牌形象时就可以从文化的视角对城市进行品牌的内涵挖掘和形象塑造[6]”。郭亮,樊纪相从城市文化的角度出发认为,“城市文化是城市形象的灵魂和支柱,城市文化的历史渊源、地域性特征使城市形象在塑造的过程中形成特色,是城市参与竞争的锐利武器[7]”。从非遗与城市形象关系的角度出发,梁笑梅认为,“非遗是城市的文化底蕴,直接构成城市形象,直接影响城市的文化格调[8]”。陈日红认为,非遗既是城市的文化基因,也是城市形象的文化符号,传播城市形象有助于宣传城市人文精神,塑造城市品牌,延续城市文脉[9]。王琦认为,非遗可为城市特色文化建设提供多种可能,主要从打造城市特色文化品牌、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扩大文化产业领域、凸显城市精神品质等方面展开讨论[10];崔丽莎和郭亮等从城市文化角度出发论证了其对城市的巨大裨益,有助于城市形象的塑造。梁笑梅论证了非遗与城市形象的正向促进关系,陈日红和王琦分析了非遗对城市形象塑造的具体对策及路径。综上所述,非遗在推动城市形象塑造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主要表现为提升城市形象、塑造城市品牌、凸显城市精神品质等,但是目前对于非遗如何促进城市形象塑造的路径及对策研究较少,有待进一步深入。

  二、喜忧参半——武汉非遗与城市形象现状

  面临众多发展机遇与挑战,武汉市需以丰富立体鲜明的城市形象向外界展示武汉的历史文化、精神风貌及城市特质。以下主要从城市形象识别系统(CIS)即城市理念识别系统、城市行为识别系统和城市视觉识别系统等方面展开武汉市当下形象的分析。

  (一)理念识别:武汉城市宣传口号文化内涵不足城市形象宣传口号是城市理念识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口号是将城市形象理念的核心内容精炼成箴言、警句等,以言简意赅的语言加以表达,借以激励城市市民[13]。2014年9月15日晚,武汉市发布城市形象口号,“武汉,每天不一样”。邱立针对武汉市形象宣传口号做了专项调查,结果显示,受众对于该则口号的感受并不强烈,认为该口号并无鲜明特色,且认为武汉城市文化形象中缺少人文素养[14]。“大江大湖大武汉”的旅游宣传口号着重突出了武汉的自然优势,而缺少人文特色。武汉市的形象宣传口号及旅游宣传口号均未很好地展示武汉形象,武汉市长久以来孕育的众多物质及非物质文化成果在其中并未得到体现,较为着重于向外界展示日新月异的武汉,而忽略了文化上色彩斑斓的武汉,角度单一,致使武汉城市形象不够立体,人文底蕴单薄。中共市委党校战略与市情研究室主任徐学福在其文章中提到:“武汉城市文化形象的理念识别系统、视觉识别系统尚未完全建立,城市文化品牌体系还不够完善;城市文化形象推广的手段有待创新,在公众心目中的认可度和影响力有待提升。如果不能着力进行武汉城市形象再造,武汉给世人的印象会依然是一个被人唏嘘的“码头城市”或“大县城”[11]。

  (二)行为识别:武汉非遗在文化制度约束方面作用不足,部分市民行为仍有待改进市民行为是城市行为识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外观虽然是呈现给外界最为直观的印象,但是对于城市的整体评价仍然取决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行为,个体良好的行为展示及交流对于整体城市行为形象的塑造意义重大。武汉非遗中内含正面积极的制度文化,但就现状而言,非遗在文化的制度性约束方面作用较弱,正面引导不足,武汉市民行为仍然在掣肘武汉良好行为形象的塑造。《武汉市文化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中指出,“武汉市的文化建设仍然面临挑战,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与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的要求还不相适应。”武汉的历史背景、地理位置衍生了独特的码头文化,“敢为天下先”的码头精神促使武汉近代工商业快速崛起,但同时也为武汉市民行为打上了急功近利等功利性的行为印记,目前虽已大有改善,但是码头文化带来的文化印记仍然残存。著名学者易中天在《读城记》中这样写道:“武汉人名声不好,则是因为他们火气太大,喜欢骂人。”长久以来形成的市民行为缺陷在当下武汉迈向国际化大都市的进程中亟待改善。武汉非遗中历久弥新的文化理念没有较好地改善市民行为,非遗文化制度的约束性尚未充分发挥,对市民行为的正面引导不足。

  三、内外兼修——非遗助推武汉城市形象塑造的路径探讨

  良好的城市形象对城市各方面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带动作用。武汉非遗中呈现出来的文化元素、精神特质等都是城市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具有无形性,因此在助推武汉城市形象的塑造时应首先挖掘非遗的文化元素,将其运用到城市形象塑造中。武汉市非遗助推城市形象塑造以CIS理论为核心,主要以城市理念形象、城市行为形象和城市视觉形象三方面为重要维度,从以下路径具体着手:

  (一)加强非遗文化特质提炼,凝练城市形象宣传口号城市形象的建构不仅仅包括城市的外观,更要加强城市灵魂建设。在城市形象理念塑造中,应充分挖掘城市独有的文化资源,并进行“城市文化资本”运作[15]。城市口号是城市精神特质和理念的集中展示,对于武汉市整体城市理念系统的构建意义重大。武汉市非遗所蕴含的文化特质便可进一步筛选用于武汉城市宣传口号的凝练。武汉市部分非遗传达的文化内容丰富殷实、层次丰富、种类众多,如民间美术类非遗——汉绣,其中传递出来的秀美、多变、绚丽的织绣特点就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武汉浪漫瑰丽的城市性格,此类非遗便可较好地运用于城市理念形象的构建。武汉荆楚文化丰富,非遗类别密集,地域特色明显,将承载非遗文化特质的城市口号作为丰富城市文化形象的载体不失为一种可行之道。

  (二)凝聚非遗制度文化,改善优化市民行为在城市行为识别中,市民行为是构成城市行为识别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人是城市形象的载体——表现者。加强对市民行为的规范及引导教育在当下武汉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重大意义。在市民行为方面,要着力打造武汉市民良好的日常行为形象及城市窗口行为形象。首先,在对武汉市非遗进行系统梳理提炼的基础上,提炼合适的非遗制度文化,发布武汉市民行为规范标语,加大宣传力度,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并改善市民行为;其次,可将非遗精神的进入渠道进一步落实,例如开展非遗精神宣传进社区、非遗精神大讲堂等,针对目前的武汉中年市民阶层展示宣传教育,改善目前部分武汉市民脾气火爆等市民性格,营造更加良好的市民形象与市民行为。最后,要重点加强城市行业窗口相关人员的文化培训,培养武汉市行业窗口良好的形象。在城市群体行为方面,要加强非遗活动的开展,发挥其在文化空间营造方面的良性作用,促进武汉城市空间的生产及营造。

  四、结语

  “借非遗文化成果,塑未来人文城市”。非遗彰显城市文化个性,一旦摒弃城市中非遗的存在而片面追求经济腾飞、商贸繁荣,那就会丧失城市性格,虚化城市形象。只有不断地发现、传承、利用、发展、创新非遗,将其巧妙地运用于城市形象塑造,武汉市的城市形象才会更加丰富、文化特色才会愈发鲜明,有助于促进武汉人文形象的提升。希望未来的武汉在追求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能够及时回顾历史中保留下来的丰富的人文遗产,助推武汉城市形象塑造,做到观照历史,呼应现实,启发未来。

  参考文献:

  [1]刘卫东.城市形象工程之我见[J].城市规划,2003,(04):23.

  [2]李广斌,王勇,袁中金.城市特色与城市形象塑造[J].城市规划,2006,(02):79-82.

  [3]叶南客.城市形象塑造战略新论[J].学术研究,2000,(12):53-58.

  [4]朱占峰,王发曾,赵永杰,等.城市形象塑造的概念、尝试、问题及对策—以宁波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3,(02):116-120.

  [5]程馨.武汉城市形象的探讨与建议[J].法制与社会,2006,(19):144-145.


《非物质文化遗产助推武汉城市形象塑造的路径探讨》
上一篇:浅析晚明诗坛与晚明自然灾害
下一篇:体育赛事对武汉经济影响的评估研究
更多>>

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