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刊发浅析《樱桃》的创作风格
[摘要]电影《樱桃》主要讲述的是在农村发生的故事,对母爱赞扬,是地处山区的智障母亲对孩子那种渴望、养育与维护的表现。电影借助原生态的摄影方式,忽略摄影机下的完整画面,重点关注镜头,指出眼睛就是人类心灵的窗户,重点运用较为特别的角度来反映事情的进展,让观看者存在一定的遐想。影视准备的内容与材料都是基于实际情况而完成的。创作者将自身对生活的体会与体验借助一些工具、形式进行提取与创作,之后才会产生影视作品。文艺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它们的根基是现实生活。
[关键词]《樱桃》;创作修养;创作风格
《樱桃》彰显创作者的修养及创作风格
(一)对于电影《樱桃》的简析
1.《樱桃》的创作风格
《樱桃》,主要讲述的是在农村发生的故事,对母爱赞扬,是地处山区的智障母亲对孩子那种渴望、养育与维护的表现。为什么要讲述农村故事,这是由于和城市相比,农村生活比较朴实,和人类生活环境的实质更加契合;为什么要选取智障母亲,这是由于残障人员不但具有社会属性,也可以无忧无虑地将人类自然存在的性情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从叙事本身来看,《樱桃》是喧嚣的、热闹的,但这种喧嚣和热闹的背后,一直透着一股生命的凉气,这股凉气里,有生命的迷茫,有凭吊和悲伤,也有矛盾和痛苦。乡土的挽歌里没有怨气,没有仇恨,有的只是男主角葛望二胡中的希望与憧憬。影片中“流年式的叙说”尽可能地规避了诸多“观念化”的价值判断和前景预料的陷阱,密集铺排的日常生活内容直接把观众卷入其中,使人不得不暂时搁置那些所谓的大命题,转而细细观察时代变革的进程如何在每一个日常生活场景展开,探究这些变革通过怎样的方式和何种路径得以进行,又遭遇哪些抵抗的力量和抵抗的方式。种种声音和情感一起接受质询和考量。
2.《樱桃》的文字刻画
对于影片《樱桃》来说,创作者以练达、唯美以及哲理性的语言构筑了一群草根人物的生活百态,对人性、命运进行了深刻的解读,从而彰显了这个社会价值体系的错综复杂。因此,我们不难看出影片中除了悲悯、愤怒,还浸染着乡野挽歌的气息。作为乡土体裁的《樱桃》,创作者从故事线索和情节结构入手,着重体现人物性格、场景气氛,传达情意判断,组织叙事,乃至提供叙事主调等多重功能,而作品中樱桃这样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也通过一种艺术化的语言铺垫开来,她的人物性格、心理情绪、环境氛围表现得淋漓尽致。心理活动营造气氛,线性的文字表达团块状或云雾状的情绪、感受和意会。
3.《樱桃》的情感表达
《樱桃》可以说是真性情的流露,这种悲剧情感的表达,不是绝望式的表达,而是把生活中的感伤、悲痛、哀怨的情感转化成一种旷达的力量,使沉郁和迷茫者在与悲剧的“同步共振”中走向开阔、敞亮、平坦。母爱,这是一个永远不变的话题,母爱是神圣而伟大的,然而,母爱不应该只体现在对亲生孩子身上,“樱桃”这一有点傻有点呆又富有最初人类天性的母亲的母爱是不掺杂任何私念的,能够说她是所有小孩的妈妈,这一最初且朴实的母爱是没有办法给予忽略的。这一电影借助原生态的摄影方式,忽略摄影机下的完整画面,重点关注镜头,指出眼睛就是人类心灵的窗户,重点运用较为特别的角度来反映事情的进展,让观看者存在一定的遐想。抛弃众多正反向的讲述形式,重点体现长镜头的特色,运用较为积累的讲述方式让观看者能有切身感受。降低普通电影在情节上过分重视起承转合的讲述方式,将全部故事借助片断给予描述,目的就是借助生活流的形式把母爱这一永恒的话题慢慢给予展现。作者用散文式的叙事方式,成功塑造了几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使得铺张开来的情节充满了张力与戏剧性。字句之间,展现着作者极强的叙事策略,也体现了作者对底层人物的深度写照和对世俗的深刻洞明。
(二)《樱桃》剧作对人性的解读
1.创作者的修养与人文关怀
马尔库塞说:“审美——艺术是通往非压抑性文明的乌托邦,实现人类解放的有效途径。”看来,人要获得主题的自由,是离不开审美的,离不开文学艺术的。在这里,首先要提到的就是作家的创作意图,即心性。一部作品,没有生活,没有细节,没有激情,没有思辨,没有万家哀乐,没有心智的成熟和精神的超脱,只有词语的堆砌,只有文字的狂欢,一言以蔽之:癫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倾注了作家的人文关怀,对于民族命运和生存境遇表现出强烈的关注,在哀婉而不绝望的叙述中,透露出形而上学的哲学意味。好的文学作品应该是超乎功利、超越现实的。众所周知,美感并不是快感,不是生理的,它是精神上的,心灵上的。就比如酒徒喝酒,不喝酒的人肯定不会有这种感受,开始品起来是快感,口感很好,喝到一定量后那就是美感,让人达到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文学的美感也是如此,可以从自然之美、人性之美、情感之美、思想之美、细节之美、哲学之美、语言之美方方面面去体会。
2.《樱桃》对人性的解读
从剧本的整体结构来看,从主人公红红的自述中,真实反映着“樱桃”短暂的一生。虽然在故事的最后,作者并没有明确说明“樱桃”死了,但从另一个角度上看,“樱桃”实际上已经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在体现“樱桃”对红红真挚的母爱情感抒发中,导演一共截取了六件具有特殊代表性的故事:第一件事情是“樱桃”在看到小孩在水塘里洗澡的时候,她也就随着孩子们一起,却被一群人戏弄;第二件事是影片中,她把自己家墙上的挂画撕下来,贴在自己的肚子里,满村子炫耀,虽然有些羞涩,但她还是难以抑制不住心中的幸福;第三件事是当“樱桃”的丈夫葛望把红红悄悄地送走后,“樱桃”不顾一切地追到县城,发疯地寻找着那个对她最重要的孩子;第四件事是“樱桃”去学校等红红,却被红红的同学们耻笑,而后她又在红红的作业本上乱写乱画,使得红红遭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们的讥讽,这些事情的前后发生,使得母女两人之间的隔阂爆发了;第五件事是“樱桃”冒着大雨,任凭自己摔伤,也要给红红送伞这件事,使红红开始明白了母亲的伟大和母爱的厚重。但由于班上的同学侮辱了樱桃,红红为了维护母亲的尊严和同学打了起来,当樱桃看到自己的女儿被欺负时,她挺身而出,又无法控制地惹了祸,晚上回到家在同学的家长的压力的迫使下,葛望不得不在大家面前狠狠打了樱桃一场,此时的红红就已体会到母亲对她的爱,并且深深爱着这全心爱着她的母亲;第六件事就是红红生病了,在她生病过程中两人的感情已经到了谁都无法离开谁的地步,影片使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通过红红与护士之间对话来体现出母女俩的感情的深厚。纵观选取的事件之中,导演还注意到一条主线,就是始终都没有忘记樱桃对孩子的爱,无论是在红红出现之前还是在红红渐渐长大之后,无论是红红在小时候对她的依赖还是在长大之后对她的反感,这一点一直没有变,并且有一种十分真实、善良、无私的情感始终都在影片的镜头中融入得非常妥帖。在画面上讲,影片是在云南省的一个普通的小镇上拍摄的,所以影片渗透着淡淡的原生态气息,这与影片的主题是极为相符合的。
创作者修养与创作风格的形成
(一)影视创作所体现的人文修养
电影界有一句箴言:天堂就在细节之中。影片《樱桃》之所以具有强大的感染力,产生这种效果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创作者对剧中真实性和细节的一丝不苟地关注。影视准备的内容与材料都是基于实际情况而完成的。创作者将自身对生活的体会与体验借助一些工具、形式进行提取与创作,之后才会产生影视作品。文艺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它们的根基是现实生活。每一位作者在开始创作的时候,通常都会无意识看到或找到社会环境中若干在普通人眼中价值度并不高的事情,它们基本上都会导致创作者进行若干相关的遐想,也会给这些创作者某种情感上的波动。不管是遐想抑或是波动这些都可能是进行影视准备的先兆。这些创作者关注的事情或许是其一直酝酿且要完结的若干代表性事物。而且这些想法只要在心里有了雏形,创作者们就会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去发现相关的事物,在其心里,他们会主动地和其之前遭遇的事情进行联系,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会不定时存在一些事情,也会在其他角度鼓励其进行创作,给这些创作者以灵感或波动。在影视创作的艺术构思和形象思维中,灵感思维是最令作者惊喜、激动和向往的,它带有明显的不自觉性。我们知道,所谓灵感,是指由于思维高度集中,情绪特别高涨而导致情感和认知发生飞跃、升华的心理现象,其表现形态是对某一对象或某一问题的突如其来的顿悟。心性是随文字流动的。创作者灵魂深处的细微活动映现在选词造句中,同时也映现在作品的人物命运和故事的发展环境中。创作者的心性就是看穿了许多个人物的命运。剧作家用故事告诉人们,要越活越明白。
(二)剧作本身赋予影片的深远含义
斯蒂格·达格曼所说的“悖论的森林”,或许正是创作者的处境,文学创作者决不能逃脱这个地方,相反,他必须“驻扎”在那里,以考察每一个细节,探索每一条道路,说出每一根树的名字。情感之美是美学的中心,是美学中必不可少的。而美学也必须探讨情感,同时这也激发了一个作家准备的原动力。一个真实的作家往往是在运筹帷幄的情况下,写出来的作品才能感人至深。所以说,一部好的作品有没有打动人的力量,对于情感的把握和运用非常重要。每一位作家都有属于他自己的故事,这其实涉及艺术与生活的关系。生活的乏味与平淡冲淡了人们心灵的最后一抹热情,冻结了人们心底的最后一丝柔软,可它带不走人们本能的心性,就是善良与同情。这个附着神灵的自然之物,若隐若现,像一颗悄无声息的种子在文学殿堂里不断生长,也在揭示着命运谜底的暗语,也在展露着坦然宽厚的心性。
母爱,作为人类的主题,文题的主线,在文学里游走贯穿。这大悲痛与大欢乐,正是一种实实在在行走在大地之上却又终止于高扬生命的主体意志;而这样平凡而伟大的情感对于文章总体的脉络更是一种穿越与突兀,它的意蕴又并非为超越现代性而生。判断与思考之余,锤炼人性,启迪智慧,思辨人生。心性与人性就在这样和谐状态下同升共荣。
[参考文献]
[1]杜夫海纳.审美经验现象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2]潘知常,林玮.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3]潘知常.众妙之门[M].郑州:黄河文艺出版社,1989.
[4]刘建明.当代新闻学原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5]中国新闻奖作品选[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6]穆青.新闻散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
[7]“点子”从哪里来[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
[8][美]特德·怀特.广播电视新闻准备与报道[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
[9]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职称论文刊发浅析《樱桃》的创作风格》
- 职称论文刊发主体资格的
- 政法论文浅析工会法主体
- 化学在初中教学中的情感
- 中学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方
- 法治论文投稿法治型市场
- 杂志社论文发表浅析推动
- 新疆教育报投稿浅析学生
- 分男女招生录取的合宪性
最新优质论文
- 如何提供职称论文的知网
- 教师类职称论文一般多少
- 医学领域cscd期刊怎么查找
-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
- 职称晋级论文检索才认可
- 论文发表三步曲
- 新闻专业有哪些职称
- 职称评定需要发表什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