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论文发表浅析电影幻想中的自我邂逅
[摘要]由薛晓路自编自导的影片《北京遇上西雅图》一经上映便成为当月票房收入的冠军。影片中对男女主人公情感历程的诠释,反映了人的生命瞬间的混沌。而观众也在与影片互动的幻想中根据自身意愿创造出一种幻想中的自我浪漫的邂逅。导演运用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交织的手法,把与社会现实密切相关的价值观如爱情观、成功观等以一种朴素的方式传递给观众。与此同时,导演用背景化的方式呈现了多种社会边缘化现象,从而引起观众的注意并触发他们的思考。
[关键词]《北京遇上西雅图》;瞬间的混沌;幻想;自我邂逅;浪漫与现实
从1993年所拍的经典影片《西雅图夜未眠》到2012年的《晚秋》以及如今正在热播的《北京遇上西雅图》,西雅图作为三部影片的背景城市开始为国人所熟悉。雾蒙蒙的天空下着淅淅沥沥的雨,男女主人公带着小资所特有的落寞神情漫步在湿漉漉的街头,任由雨丝儿濡湿脸颊,让一种伤感而温柔的浪漫丝丝浸入心怀,而伞在这儿当然就成了多余的道具。两部含有西雅图字眼的影片都以男女主人公在帝国大厦的楼顶的相遇作为结尾,其精心布局是不言而喻的,也正符合观众的观影期待。虽然有点矫情,但是作为浪漫的爱情剧,观众已经在潜意识里等待着这一完美结局的来临,所以并未感到突兀。
影片的故事情节很简单,甚至可以用俗套来形容。一个内地富豪的“小三”文佳佳漂洋过海来到西雅图生子,期间她经历了一系列遭遇,最终促使她从拜金女转变为自强自立的单身母亲,并与照顾她的月子中心司机Frank产生了恋情。两年后两人邂逅于帝国大厦楼顶并浪漫地深情相拥。网上对此影片褒贬不一,很多人激烈抨击,认为电影意在替“小三”正名漂白身份,质疑影片所宣扬的主旨会使得社会对“小三”这一特殊社会群体具有更大的包容性而忽视其破坏力。其实,他们的神经可能是绷得太紧以至于反应过度了。一种社会现象,并不是靠一部影片就能鼓励或是遏制住的。从这一点上来说,《北京遇上西雅图》无非就是一部爱情轻喜剧,不必那么苛求。影片开播至今,票房收入一路飙升,至少说明了观众对此片的认可和接受。撇开浪漫的爱情故事不说,影片中所反映的多种社会边缘化现象和价值观值得引起人们的思索和反省。
一、主人公:生命瞬间的混沌
一个美食杂志编辑,却甘心做富豪的地下情人,为他不远万里赴美生子,不得不说是她生命中自我意识在瞬间的混沌。在情人出事遭受牢狱之灾之前,她是自以为清醒的、执著的、有情有义的。甚至于在情人入狱之后,她还想着给他留个后,让他在监狱中也能有个活下去的念想。直到与Frank在现实中所经历的那些简单的快乐、琐细的感动以及彼此眼神中流转的无声的爱意,她才瞬间明白自己的混沌状态。“我是我自己,但是,我并没有把握我自己。”20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布洛赫提出人类精神活动的基本事实之一——生命瞬间的混沌时指出:瞬间的混沌表明人无法把握其在本质上真正所属的东西。人是一种“被动的”并历经烦恼的存在。思维与存在,生命与经历的不一致性造就了瞬间的混沌。[1]无论是对富豪情人最初的情深意长,还是对Frank的日久生情,文佳佳的情感体验,都与其瞬间的混沌状态脱不了干系。而要使得这种状态明朗化,必须把握切身感受到的现实,让自己在完美的形象中与这种现时重新相遇,从而也就产生了浪漫的体验。剧中人与剧外人一同从混沌中醒来。
影片塑造了文佳佳这样一个人物形象,显然代表了现时社会上的一个备受争议的女性群体。她们年轻、时尚,有着光鲜的外表和对物质无止境的欲望。当自身的努力并不能实现那种欲望时,她们就走捷径——傍大款、找钻石王老五。后者当然是极其稀少的,而已婚的大款们却遍地都是。于是乎,“小三”们便应运而生了。在这一人类特定的活动中,人普遍缺乏合适的自我经验与认识,缺乏对人自身的理解,而且也缺乏对世界本身的理解。所经历的这些,不仅源于主体的不足,而且源于本身就具有的散乱状态之不足。然而,文佳佳又是与众不同的,她在人生重要关头所作出的选择,如心甘情愿为自己所爱的人生子、遭遇困境后仍不放弃初衷以及在与情人团聚后意识到生命的所缺而义无反顾地离开等,都充分显示了人类潜在的自我超越性,超越现时的自我去把握未来的真正的自我。她的感知与感觉传递给她的信息是她的不安、渴望和深层的精神上的追求。这时,物质上的诱惑已经被淡化,而上升到精神层面上来。对幸福的企求是一种快乐、一种反经验的真实。透过帝国大厦楼顶的玻璃,她发现了找到人生安宁和幸福的惟一途径,就是顺从自己的内心。曾经凌乱的足迹已被留在身后,混沌的世界一片清朗。
二、观众:幻想中的自我邂逅
在布洛赫的幻想哲学论中,幻想是人的精神活动的需求。当人的一般精神活动中随着所经历之瞬间的混沌而在现实自我理解中出现不足时,这种克服不足的需求就产生了。[1]《北京遇上西雅图》之所以在观众中引起很大的反响和共鸣,在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因于观众主体在观影时根据自身意愿所创造的一种幻想中的自我浪漫的邂逅。
文佳佳的故事似乎离大多民众的现实生活太过遥远而尤为显得不真实。当人们被柴米油盐、养育孩子等琐事缠身而烦心焦虑时,观看这样一部爱情轻喜剧无疑能让身心获得至少两个小时的放松。影院就是造梦的工厂,而梦是与幻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人可以在幻想中并借助幻想超越现时的自我,进入一种虚构的推想特质——由人及己,从而在构想中指向了自己完满的存在。影片大团圆似的结尾似乎有些老套,然而符合观众的胃口。对于观众而言,这就是他们在浪漫幻想中的圆满。
影片中背景的设计具有一定的感染效果。无论是西雅图绵绵细雨中的伤感还是帝国大厦顶楼与爱人俯瞰众生的浪漫,都把观众带到了一种唯美的境地。观众在观看时,其感觉、思想、意志和活动,多少和背景及背景中的主人公发生普遍的共鸣和情感体验。错觉在刹那中产生,男女主人公的楼顶相会成了自我意识中的浪漫邂逅,渗透着对自我的最无微不至的关注。对浪漫的渴求使得人们跨越了影片所杜撰的故事的真实性,而通过一种“偷换”的办法,转移到自身的个体上来。[2]
布洛赫曾提到过,在“伟大”的艺术中,人们每次所感受的东西都是相同的,即每次都感受到生命、未来、刚经历的瞬间及其昏暗的空白。[1]这种空白需要用幻想去填补。道德上所具有的烦恼需要用幻想中的自我邂逅来摆脱。文佳佳的经历把观众的想象带入到自己曾经的混沌中,其情感也被移植到里面并去分享和体验。在分享和体验中,一些看似简单的生活片段,如和所爱的人坐在海边观看绚烂的日落,在春日的阳光中尽情地放飞风筝,在明净的厨房中一起烹调可口的食物等,都在无意识中增加了浪漫的想象,内心的召唤让自我在幻想中浪漫地邂逅,其移情的领域被扩大,记忆和联想被激活,观众的内心情感被触动。
三、导演:浪漫与现实的交织
《北京遇上西雅图》是薛晓路继电影《海洋天堂》后,自编自导的第二部电影。按照她最初的构思,她想刻画的就是在复杂社会浪潮的涌动下,两个被抛到边缘生活的人仍然有力量去守护心中的善良与爱意,然后努力把自己建设得更好,重新起立。[3]在她的爱情观里,除了浪漫这个必有的爱情元素外,两个独立的个体的相互吸引和扶持,才是爱情的基础。文佳佳从一个依附型的物质女孩成长为独立自强的单身母亲,是她追求有尊严的生活和爱情的开始。在这里,浪漫与现实交织在一起,很好地表达了影片所具有的生命力。
影片的浪漫主义气息,在某种程度上也的确如一些网友所评,具有小资情调。这是导演的主观性使然。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浪漫主义最突出的而且也是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它的主观性。导演选取的是“赴美生子”这一近年来比较热的话题,故事是基于她一个好朋友一段真实的经历而创作完成的。然而导演经过辛勤而卓越的加工和改造,其想象的丰富、情感的真挚和语言表达方式的与时俱进等使得影片很有看点。对于主人公文佳佳成长的描绘,基本属于积极的浪漫主义。因为它企图加强人的生活的意志,唤起人心中对于现实的一切压抑内心、精神生活的反抗心理。文佳佳追寻着自我的独立,在具备生存能力和生活能力后,才对自己说已经准备好迎接从天而降的爱情了。[JP]
薛晓路的作品大多集中在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这部剧作当然也不例外。譬如对“失败”男人Frank的刻画。他隐忍内敛、温柔体贴、胸怀宽广,为家作出牺牲。然而被外界看作是DeadBeat。物欲横流的社会,男人的压力倍增。以赚钱的多少来衡量是否是“成功男人”无形中成为一种畸形的价值观。[3]导演的用意是不言而喻的。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文佳佳也好,Frank也好,当人们不把他们置于这样一个功利化物质化的环境视野里,不戴着有色眼镜去看他们,而从另一个角度去欣赏他们内心的善良、执著和坚定,或许所感受到的浪漫会在现实中延伸开去。
除了这个爱情故事外,导演更多地呈现了一些其他边缘化的社会现象和价值观,但是因为要凸显故事的主题,这些边缘化的话题以及人物被虚化在背景里。比如文佳佳的富豪情人老钟,自始至终只有电话里的声音。他因诈骗被捕,多少影射了一些国内所谓富豪的财富来路不正。后来他很快又被释放,这其中是否有不能曝光的钱权交易,就靠观众的揣摩了。其次,另一孕妇周逸借精生子,其“女同”身份的揭示,的确具有震撼的效果,这一点从影院里观众不约而同的惊呼声就可知晓。婚纱店里很娘娘腔的外国小哥,似乎也有男同的倾向,其演出却很出彩。关于同性恋的话题,在中国的文艺、影视作品中并不多见。导演的良苦用心可见一斑。尽管只是浮光掠影,可是还是让很多观众记住了海清所扮演的“拉拉白发魔女”和幽默可爱的“婚纱小二哥”。
一切真正的艺术都必然要反映现实,要有客观基础。同时,一切真正的艺术也都必然要表现理想,具有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倾向性。导演运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交织纠葛,完美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诠释了影片的主题。当然,它也有其一定的局限性。但其实大可不必苛求它的完美,挑剔它的真实性,毕竟,电影并非是现实人生,无法在短短的两个小时里呈现现实的一切琐事。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它确实是人们真实的人生经历的部分折射和思考。
[参考文献]
[1]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417-421.
[2]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584-586.
[3]访《北京遇上西雅图》导演薛晓路:打碎了揉出一个春天[N].中国文化报,2013-04-07.
小编推荐优秀的文学期刊《侨园》
《侨园》(月刊)创刊于1991年,由辽宁省外事办公室、辽宁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主办。本刊自创刊以来深受海外华侨华人及侨务工作者的喜爱,发行120个国家和地区及中国驻各国使领馆、各国重点华人社团。
《期刊论文发表浅析电影幻想中的自我邂逅》
- 职称论文刊发主体资格的
- 政法论文浅析工会法主体
- 化学在初中教学中的情感
- 中学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方
- 法治论文投稿法治型市场
- 杂志社论文发表浅析推动
- 新疆教育报投稿浅析学生
- 分男女招生录取的合宪性
最新优质论文
- 职称晋级论文检索才认可
- 教师类职称论文一般多少
-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
- 如何提供职称论文的知网
- 新闻专业有哪些职称
- 职称评定需要发表什么样
- 论文发表三步曲
- 医学领域cscd期刊怎么查找
论文发表问题热点
- 简述机械工程师基础考试
- 博士生毕业论文答辩技巧
- 硕士从助工晋升中级职称
- 《教育探索》核心级教育
- 电力系统职称核心期刊怎
- 毕业及职称论文发表需要
- 发表职称论文如何鉴别期
- 工程管理专业论文摘要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