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真情摹写与矫情错位
摘要:通过对伊朗导演马基德·马基迪的儿童电影《天堂的孩子》和中国第五代导演张艺谋导演的儿童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进行分析比较可以看出,中伊两国儿童电影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在创作思想上,伊朗儿童电影是以对儿童的人文关怀为出发点,中国的儿童电影则主要是以教育导向为目的;在表现手法上,伊朗儿童电影采用的是一种纪实的手法,中国的儿童电影则是一种伪纪实、一种不彻底的纪实手法;在艺术表现上,伊朗儿童电影将纪实与诗意结合在了一起,使得整个影片更具有艺术性,中国的儿童电影则是在其所标榜的纪实下,在细节上追求真实,而这种求实就使得影片呈现出“老土”之感,艺术性大大地减弱……通过这些比较可以看出中国儿童电影存在的一些不足,通过认识和改进这些不足,从而使中国的儿童电影能够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儿童电影;纪实;人文关怀;主旋律
在伊朗这个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国家中,“新伊斯兰电影”始终是不可撼动的主流,伊朗新电影为了生存,只能小心地游走于边缘地带,儿童题材的电影蓬勃发展,就是新电影人无奈的策略选择。如阿巴斯,他最先采取了一种温和的疏离政治的叙述手法,举重若轻地避开以诠释宗教或道德戒律为题旨的 “伊斯兰电影”模式,将对伊朗社会的人文思考融入儿童题材的创作中,透过孩子的形象来折射社会的动荡和人的生存焦虑,于是他拍摄了《何处是我朋友的家》。这部电影可以说是阿巴斯导演的一部单纯的儿童电影,阿巴斯将伊朗文化中因袭守旧的保守部分予以彻底的曝光,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阿巴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反思,从这个角度来看,不失为一部对传统伊朗文化的自省之作。从阿巴斯开始,儿童题材电影便成为伊朗新一代电影人在限制中的策略性选择,大多数伊朗新电影的创作者都有类似的创作。“众人拾柴火焰高!”当下儿童电影便成为当代伊朗电影的一个创作奇观和黄金品牌,数量多,质量高。《何处是我朋友的家》、《天堂的孩子》、《天堂的颜色》、《谁能带我回家》、《白气球》、《让风带着我飞》、《水缸》、《后父》等儿童影片在世纪末的伊朗影坛上汹涌而出,填补了世界儿童电影单调乏味的空白,并在国际影展上多次获得大奖。相比而言,世纪末的中国儿童电影创作却不尽人意。本文拟以伊朗影片《天堂的孩子》和中国影片《一个都不能少》为例对两国的儿童影片做一个比较。
之所以选择这两部影片,首先是因为他们都是在相近的时间里推出的儿童电影,都是于1998年拍摄的,另外他们都是近年来两国儿童电影的代表,在国际、国内中得过多个奖项,得到了人们的肯定。《天堂的孩子》这部影片是由马基德·马基迪于1998年导演的,它获得了蒙特利尔影展最佳影片、最佳导演、观众票选最佳影片、伊朗国际影展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编剧等多个奖项,同时还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一个都不能少》获得了意大利第56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大奖:“金狮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佳影片大奖、意大利《电影》杂志最佳影片奖、伊朗第十届国际青少年电影节:最佳影片大奖、儿童教育三等奖、第十九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
其次在故事情节上,这两部电影也有共同之处:从关注对象上来说,它们都是以孩子为影片的主角。从目标受众群来说,它们都是以孩子为主要的目标群体。另外从电影的起因来看,这两部电影的起因都在于贫穷,正是因为贫穷,使得哈里和莎拉不能向父母说出鞋丢了的事实。也正是因为贫穷,使得张慧科辍学而到城里打工挣钱。同时,他们还有一个相同的起因就是孩子的希冀。《天堂的孩子》的两位主人公是希望有一双可以给妹妹穿的小鞋子,而《一个都不能少》里两位主人公的动机都是“打工挣钱”,魏敏芝是代课,希望得到那50块钱,张慧科去城里打工也是为了挣钱,补贴家用。当然除去这些相同点,这两部影片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比如《天堂的孩子》采用的是一种将纪实与诗意结合起来的手法,体现出的是浓浓的人文关怀,而《一个都不能少》则是将纪实与虚构结合起来。正是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着差别,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两国儿童电影上的不同,因而选取这两部电影来作为分析的样本。两国儿童电影之间的差别,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创作思想、表现手法、艺术表现等几个方面。
一创作思想:人文关怀与教育导向
在伊朗新电影中,众多导演对儿童电影拍摄,在总体创作思想上呈现出一种深切的对儿童的人文关怀。导演们并不是从一个布道者或说教者由上而下的视角去俯视儿童的世界,而是以一种蹲下来的姿势、以一种平视、平等和温情目光注视孩子的眼睛,倾听他倾诉的声音,走进他童真的世界。这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体现出了对儿童的尊重。这种人文关怀实际上是人本主义的观点,人本主义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强调以人为本。每个人都有获得关怀、赞赏、尊敬、同情、温暖和爱的需要,归根到底,就是说,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应该受到他人的尊重。孩子们当然也不例外,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必然有着自己的思想、感情。或许他们的想法、情感在成人看来是如此的不可理喻,但是,人本主义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人,不应该受到不公平的对待。伊朗的儿童电影正是基于人本主义的观点,给予孩子人文关怀。这种人文关怀主要体现在对孩子行为、思想、情感三方面的尊重上。《天堂的孩子》中,不慎丢失妹妹莎拉鞋子的哈里,为逃脱父母惩罚而与妹妹换穿自己鞋子的行为,在成人眼里是多么的幼稚与不合理,但是这正是孩子们的做法。导演纵容着孩子们的幼稚,而不是通过镜头告诉孩子们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应该怎么做。从这点看来,这体现出了一种对儿童行为的尊重。后来,为了能给妹妹一双鞋,哈里参加了全市的长跑比赛。在比赛结束后,当哈里问道他是否是第三名时,校长告诉他:“什么第三名,是第一名”,这时我们看到他一脸失望的表情,只因为第三名的奖品是一双鞋,第一名则没有。在我们成人看来,当然是冠军好,谁会想第三呢?但是孩子们的心思就是那么简单,他们会为了一双鞋而参加比赛,会因为没有得到第三而伤心难过,即使是冠军对他也丝毫没有诱惑力。在影片中,导演对孩子的这种单纯、可爱的思想、情感表现出了尊重,让观众跟着哈里因为没有得到第三而遗憾。同时在人物塑造上我们也可以看到导演对孩子的关怀,这主要体现在影片主角小男孩哈里的身上。对这样一个卑微的生命,导演并未表达出一种俯视的视角和一种高高在上的廉价同情,而是放低身子以平视和平等的视点讲述了他的故事,体现出对这个陷入窘迫之境的底层孩子的平等和尊重。正是影像叙事这种平静自然的视角展现,让我们看到一群活灵活现的儿童,也就更为深刻地表现出导演对儿童的尊重,体现出了一种深层的人文关怀。
小编推荐优秀的文史类期刊 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月刊)创刊于1979年,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主管、中国文化报社主办的国家级艺术类核心期刊,国家一级艺术教育类大型期刊。
《艺术教育真情摹写与矫情错位》
- 职称论文刊发主体资格的
- 政法论文浅析工会法主体
- 化学在初中教学中的情感
- 中学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方
- 法治论文投稿法治型市场
- 杂志社论文发表浅析推动
- 新疆教育报投稿浅析学生
- 分男女招生录取的合宪性
最新优质论文
- 医学领域cscd期刊怎么查找
- 新闻专业有哪些职称
- 教师类职称论文一般多少
- 如何提供职称论文的知网
- 职称评定需要发表什么样
- 职称晋级论文检索才认可
-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
- 论文发表三步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