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时......

学术咨询服务
当前位置: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文史艺术职称论文》传统文化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应用思考

传统文化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应用思考

来源: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作者:田编辑时间:2021-12-01 09:56
扫码咨询

  【摘要】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高校艺术教育作为当今社会培养高级艺术人才的平台,在传承传统文化中有着十分重要的责任和义务。高校艺术教育在融入优秀的传统文化过程中,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更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继承和发扬。本文从传统文化的教育内涵谈起,通过诠释传统文化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作用和意义,去思考传统文化如何与高校艺术教育进行融合和应用,继而更好地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关键词】高校;传统文化;艺术;教育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具有正向引导和影响人们行为规范、道德体系和意识形态等的表现总和。它具有“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积淀且渗透于一个民族的仪式、行为之中,世代传递、流动的最具生命力的文化”。高校教育作为教育的主要传播窗口,艺术教育是高校教育中主要内容之一,高校艺术教育除了进行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外,还应该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在艺术教育中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十分有必要的,这对于培养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基于此,将高校的艺术教育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可以充分发挥教育的价值,还能有效地传承和发展我国优秀的传统技艺。

传统文化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应用思考

  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涵

  作为三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国民族精神以及劳动人民长期实践过程中凝聚的优秀文化。高校作为教书育人的传播场所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传承一方面有助于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进一步认知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各国之间的竞争除了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竞争外,文化软实力的竞争也在悄然进行。传统文化作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的重视。高校作为重要的教育传播基地,就要承担起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学科教学中,为学生树立我国优秀的文化自信观。学生在艺术学习过程中,需要对我国的传统艺术文化进行了解,除了艺术学习之外其他的学科也可以融入传统文化,这样在增加课堂知识层面的同时,还能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带来的魅力,逐渐受传统文化的影响。现在的许多小学课堂中可以发现,有很多的传统艺术课堂,例如美术课中的剪花,体育课上的踩高跷,音乐课上的传统乐器等,从小便开始学习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推动和指导文化发展的动力,是指引文化不断发展和创新的指南。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国长期生产生活的根基,这其中包含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便是说人们要具有像天一样的坚毅、刚强、自强不息的品质。张岱先生曾经提到的刚健有为,笔者认为便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强不息的精神。除了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的精神外,另一方面便是传统文化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核心精神贯穿上下几千年的历史,是传统文化中人文精神的体现。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充斥着各种价值观念,而弘扬和继承爱国主义的核心价值尤为重要。当代大学生是的栋梁,是建设的中流砥柱,应该继承和发展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更好地建设祖国。

  二、高校艺术教育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意义

  (一)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激发大学生爱国主义的内在驱动,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包含了人民忠于的思想感情。在精神上它是通过民族精神、民族自信和民族自尊来表现,行动上它是通过对祖国的保护和热爱来体现。高校艺术教育融合传统文化,在提高教育实效性,促进教育功能性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都有着鲜明的艺术性、人文性和教育性等特征,在艺术教育中融合传统文化,一方面有利于对传统文化内涵的了解和学习,另一方面可以在传统文化的带领下,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文化、中华思想的学习。

  (二)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优秀的传统文化中除家国情怀外,还蕴含了社会生活的智慧,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孙子曰“上下同欲者胜”,这些都是古代先贤的对生活认知的精华,而且包含对于人民之间团结一致的总结,这里面包含了先贤对于个人在社会中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以及应该具备的精神和意志的要求。随着社会竞争的逐渐加大,当代大学生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但当今大学生的个人意识和自我性相对较为强烈,对于个人的荣辱得失看得也比较重,他们可能会缺乏社会责任感和整体意识感,对自己身上需要担负的历史使命不清晰。大学生作为高素质人群,是社会和民族发展的内在驱动,培养和建立他们优秀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些传统意志的建立恰恰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内容,让学生在传统文化中找到除个人意志外,探寻每个人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

  (三)增加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传统文化中的各种人文精神、仁爱思想、价值理念、礼义廉耻等都对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积极和正面的影响作用。人文素养是人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个人气质、个人素养、人格魅力,它是由精神、意志、情感等多种因素混合形成的一个人内在的品质。当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文明层面有了巨大的提升,这时西方的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的行为思想也都流行开来。传统文化中的礼义廉耻、勤劳勇敢、伦理道德等都不被重视。当代大学生处在一个充斥着各种诱惑的环境中,在这种环境中,传统文化的融入和学习,对于大学生保持内心的平和,追求高雅精神,培养高级审美趣味,都有着重要的帮助和启发。

  三、传统文化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创新

  (一)教学形式的创新

  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在保持传统课程的教习下,在学习形式上应该进行创新和改革。在保证课程的教学质量和特色的情况下,合理地进行传承方面的改革和创新就成为我们当前应该思考的重点。例如在表演课教学中,除了当前西方的表演课程和体系外,也可以加入我国优秀的戏剧元素,例如,京剧中的身段、台步或手势等元素,这些都可以增强表演过程中演员的表现性。形式上的创新是比较容易实现和操作的,比如我国很多优秀的音乐艺术是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传承,这种传承方式不仅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还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传播,在这种情况下高校的教育便可以起到起承转合的作用,一方面对传统教育者所教授的内容进行记录,另一方面可以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让学生进行系统的学习,在这种学习的过程中十分有利于学生对于民族传统文化学习的积极性,还会增强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可度。从高校教育方面实现了多形式的教育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学生对于传统的理解。

  (二)教学内容的创新

  教学内容的创新是对传统文化再创造的一个过程。这一再创新过程是在保留了艺术的固有模式外,将传统的艺术文化加入到创新中,同时结合了当前的时代特征的再创新模式。就像张艺谋导演的《印象丽江》一样,将传统的古道马帮、雪山文化、丽江打跳、鼓舞祭天等优秀的传统艺术融入到现在的表演模式中,让观看者有融入到传统文化中的身临其境感。从高校艺术教育的角度来说,高校对于传统文化的深入融合和再创造,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是带领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续存的一种方式。通过和学生之间自主开放的创新课程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热情。高校艺术教师在对现有的教学内容和观念进行改革的同时,除了要充分地了解和认识传统文化外,还应该建立长久的文化传承意识。当前社会发展背景下,对传统文化积极地开展传承工作,高校不仅要在教学实践中推进传统文化的传承,更应该发挥出高校在传承艺术文化方面的作用,有效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

  (三)教学平台的创新

  创建传统文化学习平台,是拓展对传统文化学习新思路的一种有效方式。除了平台外,也应该加强相关课程的师资力量,培养教师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的进修,招聘更多艺术类传统文化传承者。扩大高校关于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资源,大量储备相关文化书籍、影视资料等。建立科技与传统艺术文化的结合,从科学技术层面展现和保存好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平台创建,是要求高校加大对传统文化融入艺术教学的重视程度,也是通过传统文化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的一种正向输出。

  四、结语

  高校艺术的发展和创新需要坚持艺术本身的规律和本质下进行实践和探索。随着现代艺术形式和内容的不断尝试和创新,高校艺术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也在思考传统文化与现代学科的关系以及应该建立怎样的一种联系。高校艺术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对艺术理论和实践的学习,引导和培养学生对于艺术的认识,以及对艺术创造的实践和探索。这些都离不开传统文化这棵参天大树。因此,只有不断探索和研究优秀传统文化在艺术课程中的多维教学模式,才能在当前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中,坚持艺术的本源,牢记文化的初衷。

  参考文献:

  [1]田梅荣.本土民间音乐在地方高校音乐教育的传承和开发[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12):200.

  [2]孙姣姣.本土民间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传承与开发[J].北方音乐,2017,37(12):136.

  [3]杨成海,景琪.本土音乐文化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传承[J].青春岁月,2019,(08):134-135.

  [4]徐艺菲.试论本土音乐文化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实践应用[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7,(09):245.

  [5]齐子杨,王俊霞.文化生态视角下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蒙古族长调为例[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15-18.

  章为


《传统文化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应用思考》
上一篇:网络时代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研究
下一篇:课程思政背景下艺术课程创新教育模式研究
更多>>

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