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时......

学术咨询服务
当前位置: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医学职称论文》颈性眩晕的中西医病因分析及治疗现状研究

颈性眩晕的中西医病因分析及治疗现状研究

来源: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作者:赵编辑时间:2019-06-04 09:17
扫码咨询

  【摘要】 颈性眩晕是临床常见及多发病 , 病程长而易复发 , 其西医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 存在颈椎结构异常、交感神经刺激、椎动脉病变、血管内皮素、本体感受器异常等学说 , 中医病因则有风、火、痰、瘀、虚等因素 ;治疗方面 , 西医以手术、血管扩张剂药物为主 , 中医以中药口服、外用 , 针灸、推拿 , 穴位贴敷等传统疗法为多。本文通过文献研究 , 对颈性眩晕的中西医病因病理机制和治疗现状进行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 颈性眩晕 ;中西医 ;病因 ;治疗

颈性眩晕的中西医病因分析及治疗现状研究

  颈性眩晕 (cervical vertigo, CV) 是指在颈椎运动中发生的以眩晕为主要症状 , 同时伴有颈肩背痛、头痛、恶心呕吐、胸闷心悸、耳鸣、乏力 , 甚者短暂性发作性意识障碍或跌仆等症状的临床综合征[1], 可因颈部肌肉放松或颈间关系改善而缓解。发病以中老年人居多 , 男性多于女性 , 据报道 , 颈性眩晕的发病率在我国成人中为 17. 3%[2];而随着社会生活、工作方式的改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 , 颈性眩晕的发病率已趋向年轻化。其发病率高 , 复发率亦高 , 严重困扰着患者的生活和工作。由于本病以眩晕主诉为主 , 阳性体征较少 , 且无特异性的辅助检查和临床试验方法 , 故确诊前应排除其他如中枢性、耳源性等可能原因引起的眩晕。

  1 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

  1. 1 西医发病机制 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复杂 , 目前尚不完全明确。Yacovino 等[3]通过广泛的文献回顾分析 , 根据临床特点将颈源性眩晕细分为了椎动脉性眩晕、挥鞭伤后眩晕、本体颈性眩晕和老年颈源性眩晕。我国则对颈椎病进行了统一 , 认为椎动脉型和交感型颈椎病可以出现颈性眩晕。

  由于目前学术界尚未就颈性眩晕的发病机理形成统一的认识 , 近年有部分学者否认眩晕中的颈源性因素 , 甚至极力否认颈性眩晕这一诊断。然而近年大量国内外研究仍表明颈源性因素对眩晕的发病有密切相关性。具体如下。

  1. 1. 1 颈椎结构异常颈椎结构异常多见于 1~3 颈椎退变、增生、不稳、先天畸形等 , 可直接压迫椎动脉使其扭曲或痉挛 , 或刺激椎旁颈神经节 , 引起椎动脉收缩 , 血流速减慢从而引发眩晕。冯敏山等[4]对比分析椎动脉型颈椎病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 X 线片 , 观察颈椎曲度 , 寰枕、寰枢关节、C2/C3 间角等指标 , 认为以轻中度程度头晕为主症的椎动脉型颈椎病多伴随上颈段结构或功能的异常。祝安惠等[5]通过 CT 椎动脉造影联合颈椎骨性结构评价对颈性眩晕病因进行研究 , 认为横 - 椎距离与颈性眩晕的发病明显相关 , 横 - 椎距离越小 , 发生颈性眩晕的风险越大。杨学良等[6]认为颈椎不稳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起重要作用。Machaly 等[7]通过颈部血管彩超检测 , 并嘱患者头部旋转时 , 发现颈椎病伴有眩晕患者 (71%) 与不伴有眩晕患者 (33%) 比较有更低的血流量和更高退变性骨性关节炎改变

  1. 1. 2 交感神经刺激 交感神经受刺激兴奋后 , 可使椎动脉产生反射性痉挛 , 产生持续的缩血管效应而使血流量下降 , 从而导致颈性眩晕。张军等[8]检测家兔交感节前神经元 (SPNs) 放电次数和去甲肾上腺素 (NA) 含量 , 得出结论 :交感神经因素在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中对椎动脉供血不足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王赟等[9]使用颈交感神经阻滞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 通过抑制交感神经过度兴奋 , 可改善椎 - 基底动脉的血供 , 达到减轻头晕症状的理想效果。

  1. 1. 3 椎动脉病变 椎动脉先天发育不良、不规则狭窄、迂曲、血管粥样硬化等因素可引起椎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而导致眩晕。范炳华等[10]通过 CT 血管造影对颈性眩晕患者进行研究 , 结果提示约 80% 患者是由血管本身退变、先天发育异常和走行异常等因素所致。宇文建忠[11]对 66 例颈性眩晕患者颈部磁共振血管成像 (MRA) 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 除 8 例患者双侧椎动脉 MRA 显影良好 ( 但颈内动脉变细 ) 外 , 余患者椎动脉都存在迂曲、变细、不规则甚至夹层等病变。

  1. 1. 4 血管内皮素 与颈性眩晕发病相关的血管内皮因子主要有血管内皮素 (ET)、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 等。 ET 是一种作用强烈且持久的内源性血管收缩效应多肽 , 其中内皮素 -1(ET-1) 是目前所知的作用最强的缩血管物质。 CGRP 是广泛分布于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的生物活性肽 , 是目前已知作用最强的舒血管物质。研究表明 , 颈性眩晕患者在发病时 , 血浆 ET 浓度升高 , CGRP 浓度下降 , 而通过相应治疗 , 血浆 ET 浓度可下降 , CGRP 浓度升高 , 椎动脉内径扩张 , 椎动脉血流量增加 , 脑供血较前明显改善 , 眩晕症状缓解[12]。

  1. 1. 5 本体感受器异常 国外不少学者认为上颈椎区域功能紊乱引起的本体感受器异常神经传入至前庭核导致颈性眩晕。颈部疼痛引起的颈本体感觉传入的改变 ( 无论对称或不对称 ), 导致前庭和颈感觉传入的不匹配 , 进而引起眩晕、不稳或视觉障碍[3]。

  1. 2 中医病因病机 颈性眩晕属于祖国医学“眩晕”范畴 , “眩”即眼花 , “晕”是头晕 , 两者常同时并见 , 故统称“眩晕”。轻者闭目可止 , 重者如坐车船 , 旋转不定 , 不能站立 , 甚者可突然仆倒。对于眩晕病的起因 , 《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风掉眩 , 皆属于肝”;《灵枢·卫气》认为“上虚则眩”;《证因脉治》云“……有火则灼炼成痰 , 无火者凝结为饮 , 中州积聚 , 清阳之气窒塞不通 , 而为恶心眩晕矣”。本病的中医病机可归结为肝肾不足、风阳上扰、气血亏虚、痰瘀内阻等 , 导致头部经气运行不畅 , 致髓海空虚 , 脑失所养 , 发为眩晕。临床上辨证以本虚标实者多 , 实证多由风、火、痰、瘀等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而形成 ;而素体气血亏虚、肝肾不足是发病的内在因素。

  2 中西医治疗颈性眩晕的治疗现状

  2. 1 西医治疗现状

  2. 1. 1 手术治疗 张健等[13]采用颈椎前路融合手术 57 例 , 椎动脉支架成形术 3 例治疗颈性眩晕 , 效果为优或良 , 对比 96 例非手术治疗患者 ( 颈部牵引 + 改善循环药物 ), 手术组疗效优于非手术组。

  2. 1. 2 药物治疗 血管扩张剂为最常用的药物 , 通过增加脑血流量和降低血液粘稠度 , 改善微循环。如王雯[14]应用尼莫地平加用眩晕宁治疗颈椎性眩晕 , 症状均获明显改善。贾应勃等[15]使用甲磺酸倍他司汀片联用银杏酮酯滴丸治疗颈性眩晕 , 有效率达 97.5%。骆一舟等[16]则使用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氟桂利嗪胶囊治疗颈性眩晕 , 有效率为 90.62%。

  2. 2 中医药治疗现状

  2. 2. 1 中药口服治疗 中医药在治疗颈性眩晕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丁心香等[17]基于无监督数据对中国知网数据库 (CNKI)2006~2015 年 8 月发表的中医内服药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文献中的组方用药规律进行了深度分析 , 使用频率最高的中药前 5 位是川芎、天麻、葛根、白术、当归。李瑞达等[18]使用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肝阳上亢证 , 有效率高于西药组 , 不良反应率、复发率均低于西药组。牛朝阳等[19]予泽泻汤加味治疗痰浊中阻型颈性眩晕 :对比西药组在改善症状和改善经颅多普勒 (TCD) 的左椎动脉 (LVA)、右椎动脉 (RVA)、基底动脉 (BA) 方面效果显著。

  2. 2. 2 中药外用治疗 中药外用以活血通络类中药磨粉调膏外敷颈部为多 , 也有使用中药熏洗治疗。王丽萍等[20]使用血栓通注射液结合颈椎中药熏蒸治疗颈性眩晕 , 对比仅使用血栓通注射液组 , 症状改善及 TCD 血流速度均更明显。

  2. 2. 3 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颈性眩晕多以局部取穴为主 , 按照不同分型加减穴位。王宇等[21]采用常规针刺加四关穴治疗肝阳上亢型眩晕 , 对比单纯常规针刺 , 在眩晕症状的改善、对情感、身体和功能损害方面均有较优的疗效。张军等[22]将 90 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三组 , 分别使用腹针配合悬灸百会穴、单纯腹针疗法及单纯悬灸百会穴法治疗 , 经 TCD 检测及症状学积分疗效评定均显示三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李永凯[12]认为针灸联合天麻素治疗颈源性眩晕疗效显著 , 并可以显著降低患者血清 ET-1 水平 , 显著升高 CGRP 水平。

  2. 2. 4 推拿治疗 推拿治疗以局部手法放松配合颈椎复位为主。谢宏纲等[23]采用正骨手法结合宣蛰人的压痛点强刺激推拿治疗颈性眩晕 , 与中成药针剂对照组相比 , 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椎动脉平均搏动指数均有显著差异。王石等[24]使用整脊手法治疗 131 例颈性眩晕即时缓解 129 例 , 占 98.47%, 疗效显著。

  2. 2. 5 其他传统疗法 赵向平等[25]使用挑刺疗法治疗 60 例风阳上扰型颈性眩晕 , 治疗有效率高于体针对照组。赖春柏等[26]使用热敏灸结合仰头摇正手法颈性眩晕 , 对照药物治疗组 , 近期及远期疗效均更显著。王慧敏等[27]对符合纳入标准的 124 例颈性眩晕患者进行刃针松解术治疗 , 可明显减轻眩晕的症状 , 随访半年症状有进一步改善的趋势。李玉霞等[28]采用针刀结合温针灸治疗颈性眩晕 60 例 , 总有效率为 96.7%。

  3  小结

  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当前颈性眩晕发病率高 ,较大程度地影响了患者的工作和生活。由于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 , 故目前的治疗方案也是以缓解症状、改善内环境为主[29-31]。针对此病现在已有西药、中药、针灸、手法、手术等多种治疗手段 , 中医中药对于颈性眩晕疗效理想[32-35]。但是目前各类治疗方法皆有一定的局限性 , 特别是远期疗效还有待提高 , 故需进一步扩大病因及治疗方法的探索。

  参考文献

  [1] 刘文英 , 于广莹 , 金鸿宾 . 颈性眩晕的诊治国内进展 .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 2014, 22(1):55-58.

  [2] 王晓东 , 朱立国 , 于杰.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症状的临床概述 .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 2016, 24(3):80-82

  [3] Yacovino DA, Hain TC.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ervicogenicrelated dizziness and vertigo. Seminars in Neurology, 2013, 33(3):244-255.

  [4] 冯敏山 , 高景华 , 朱立国 , 等 . 椎动脉型颈椎病与神经根型颈椎病 X 线片表现的比较分析 . 中国骨伤 , 2015, 28(4):330-334.

  [5] 祝安惠 , 刘玉良 , 崔斌 , 等 . 多排螺旋 CT 血管造影联合颈椎骨性结构评价对诊断颈性眩晕病因价值的研究 .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 2011, 11(7):505-508.

  [6] 杨学良 , 孙建民 . 颈椎不稳在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中的意义 . 中国骨伤 , 2009, 22(5):353-354.

  [7] Machaly SA, Senna MK, Sadek AG. Vertigo is associated with advanced degenerative changes in patients with cervical spondylosis. Clinical Rheumatology, 2011, 30(12):1527-1534.

  [8] 张军 , 孙树椿 , 于栋 , 等.交感神经及其递质在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调控机制 . 中国骨伤 , 2005, 18(7):413-415.

  [9] 王赟 , 丁仁君 . 颈交感神经阻滞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120 例体会 . 青海医药杂志 , 2008, 38(12):33-34.

  [10]范炳华 , 吴良浩 , 张杰 , 等 . 椎动脉供血不足成因的三维 CT 血管造影观察 .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 2004, 12(2):34-35.

  [11]宇文建忠 . 磁共振血管成像在颈性眩晕诊断中的应用 . 实用医技杂志 , 2017, 24(11):1193-1195.

  [12]李永凯 . 天麻素辅助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疗效及对血 ET-1 和 CGRP 水平的影响 .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 2015, 21(12):162- 165.

  [13]张健 , 吕守正 , 刘英春 , 等 . 156 例颈性眩晕患者病因分析及治疗探讨 . 当代医学 , 2012, 18(15):83-84.

  [14]王雯 . 尼莫地平加用眩晕宁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 50 例 .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 2008, 16(1):50-51.

  [15]贾应勃 , 史丙利 , 刘健 , 等 . 甲磺酸倍他司汀片联用银杏酮酯滴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观察 . 中医药导报 , 2014, 20(5):64- 66.

  [16]骆一舟 , 陈尚武 , 毛伟洪 , 等 . 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氟桂利嗪胶囊治疗颈性眩晕 64 例 . 中国中医急症 , 2012, 21(4):675.

  [17]丁心香 , 王爱国 , 郑昆仑 , 等 . 基于无监督数据挖掘中药内服治疗颈性眩晕的组方用药规律分析 . 中国中药杂志 , 2016, 41(5): 955-959.

  [18]李瑞达 , 陈建锋 . 天麻钩藤饮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肝阳上亢证的疗效观察 . 陕西中医 , 2014, 37(12):1614-1615.

  [19]牛朝阳 , 琚保军 , 孙永强 . 泽泻汤加味治疗痰浊中阻型颈性眩晕 54 例临床观察 . 中医杂志 , 2012, 53(15):1298-1299.

  [20]王丽萍 , 胡杰 . 血栓通注射配合中药熏蒸治疗颈性眩晕疗效观察 .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 2011, 19(10):55-56.

  [21]王宇 , 薛宏伟 , 宋聪琳 . 常规针刺加四关穴治疗肝阳上亢型眩晕 33 例临床观察 .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 2016, 25(22):90-92.

  [22]张军 , 罗娅娜 . 腹针配合悬灸百会穴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 中华中医药杂志 ( 原中国医药学报 ), 2013, 28(2):574-576.

  [23]谢宏纲 , 陈南萍 , 周雄 . 正骨手法结合强刺激推拿治疗颈性眩晕 31 例 .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 2015, 13(20):82-84.

  [24]王石 , 鹿青 , 佟颖 . 整脊手法治疗 131 例颈性眩晕疗效分析及对眩晕性疾病的再认识 . 世界中医药 , 2013, 8(5):551-553.

  [25]赵向平 , 李杏 . 挑刺疗法治疗颈性眩晕 ( 风阳上扰型 ) 的疗效观察 . 内蒙古中医药 , 2017, 10 (19):104-105.

  [26]赖春柏 , 蔡加 . 热敏灸结合仰头摇正手法治疗颈性眩晕临床研究 . 赣南医学院学报 , 2016, 36(6):898-901.

  [27]王慧敏 , 曾浩彬 , 陈文治 . 刃针松解术治疗颈性眩晕 . 广东医学 , 2012, 33(3):366-368.

  [28]李玉霞 , 李飞 . 针刀结合温针灸治疗颈性眩晕 60 例临床疗效分析 .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 2016, 39(5):43-46.

  [29]魏秀花 , 王波 , 强怒萍 , 等 . 颈性眩晕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护理研究现状 . 甘肃医药 , 2014(12):911-914.

  [30]赵艳龙 . 颈性眩晕的病因分析及治疗观察 . 按摩与康复医学 , 2011, 2(36):57.

  [31]边俊莉 . 颈性眩晕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 . 泰山医学院 , 2014.

  [32]李鹏 , 江蓉星 . 颈性眩晕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现状与进展 .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 2014, 35(1):70-72.

  [33]谭银花 , 张训浩 . 颈性眩晕的针灸治疗与护理 .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 2017, 38(5):93-95.

  [34]常刚 , 韩建龙 , 邱思强 , 等 . 颈性眩晕病因及其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 . 医学综述 , 2016, 22(20):4036-4039.

  [35]张志坚 , 古宬 , 黄增斌 , 等 . 推拿治疗颈性眩晕研究进展 . 按摩与康复医学 , 2014,5(10):53-55.


《颈性眩晕的中西医病因分析及治疗现状研究》
上一篇:高职院校灾疫伦理教育核心价值研究
下一篇:灵芝孢子油联合广场舞运动对中老年人免疫功能的影响
更多>>

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