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地方专业年鉴人才队伍提升的路径思考
摘要:做好年鉴编辑人员的培养和编纂队伍的建设,保证编辑队伍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是年鉴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文章以江苏省为例,在介绍了地方专业年鉴编纂队伍的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对地方专业年鉴编纂人员的新要求,提出了地方专业年鉴人才队伍提升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时代;专业年鉴;人才;提升
0 引言
20 世纪 80 年代,年鉴事业在中国蓬勃兴起。经过 30 多年的发展,省市县各级综合年鉴和各类专业年鉴在中国遍地开花。根据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的统计,截至 2017 年,全国年鉴编纂出版数量已达3 524种,其中行业、部门、专业年鉴664种,约占全部的20%。在年鉴事业日益走向繁荣的同时,制约年鉴编纂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不能不引起年鉴界的关注,那就是编鉴人才的紧缺,年鉴事业面临后继乏人的局面。做好年鉴编辑人员的培养和编纂队伍的建设,保证编辑队伍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不仅是编辑自身的需求,也是年鉴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1]。
在当前各类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年鉴系列中,地方专业年鉴作为一种独特的年鉴类型,以其收录广泛、编排系统、查阅方便、资料权威、反映及时、功能齐全等特点,为辅助行业科学决策、推动行业科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知识管理支持[2]。然而,由于地方专业年鉴一般由行业厅局、协会自行组织编纂,缺乏系统性和专业性,普遍存在着编纂人手紧张、队伍老化、编鉴经验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导致了年鉴编纂忽视内容质量、出版周期和读者的需要及反馈,严重削弱了年鉴服务现实的功能。
本文以地方专业年鉴编纂队伍的现状为切入点,结合江苏省专业年鉴的情况,详细分析了目前地方专业年鉴队伍建设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阐述了新时代对年鉴编纂人员的新要求,从工作实际出发,提出了关于地方专业年鉴人才队伍提升的路径,以期为深化年鉴质量建设,促进年鉴事业转型升级提供理论参考,从而推动年鉴工作为专业(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大助力。
1 地方专业年鉴编纂队伍的现状
综合年鉴的编纂从国家层面看,设有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从省市县层面看,有各级地方志办进行管理和组织。而专业年鉴不同,从中央到地方都没有专门的组织机构,一般由行业单位自行组织,具体承担单位为厅局办公室或下属单位从事文字、档案、党史研究工作的部门,人员性质为公务员或事业单位人员。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承担第一轮志书编纂后保留下来形成的编纂机构。比如,《江苏科技年鉴》便是在首轮修志的基础上承接第一部《江苏科技志》而创刊,部分参与修志的人员也成为年鉴的编纂人员。
1.1 编纂人手紧张
据了解,地方专业年鉴编纂人员多以兼职为主,专职为辅;专职中以退休返聘人员为主,现任在职人员为辅。一般编辑人员在2~3人,甚至有的编辑部只有1名编辑或无固定编鉴人员,普遍存在人手紧张的情况。多数现任在职年鉴编纂人员身处办公室、档案馆、党办等综合性部门,除了编纂年鉴,一般都要承担其他任务,很难专心参与年鉴组稿编纂工作,更难有时间和精力对年鉴进行深入地研究和思考。在年鉴编纂繁忙时节,年鉴工作人员均有不同程度的加班现象。少数编辑部反映,由于其他行政事务太多,往往大部分时间无法编稿,只能在业余时间才能专心处理稿件。其中,一两人承担组稿编鉴全部任务、支撑局面的编辑部也不在少数。
1.2 缺乏编鉴的专业人才
从专职年鉴编辑的组成来看,在职人员中很少有历史、中文、编辑等与方志、编辑相关的学科专业。以《江苏科技年鉴》编辑部为例,主要为管理类、经济类、理工科等专业背景,多是到岗后才开始了解、从事年鉴工作。虽然经过培养和锻炼基本可以从事年鉴编纂工作,但是由于对志鉴编纂缺乏基础理论认识,一般很难对年鉴编纂有更进一步的研究和思考。随着各编鉴单位招聘要求的不断提高,近年来新进的年鉴编辑的学历状况有所提高,普遍在本科、硕士以上,这说明年鉴编辑队伍的学历水平也有进一步提升。
1.3 编辑队伍年龄偏大
很多创办较早的地方年鉴,工作人员都是从第一轮志书转为年鉴编辑。目前距离第一轮修志已经将近20年,当年参与过修志工作的年鉴编纂人员已陆续退休或即将退休,不少在未来的三五年中即将退休,在职的年龄也普遍偏大。即使部分尚有余力的老同志可以退休返聘,也势必会影响年鉴编纂工作的队伍稳定性。虽然,各编鉴单位已经考虑到退休导致对编鉴队伍的影响,近年来陆续新招了很多员工。但是新员工熟悉和掌握年鉴编纂工作还需要一段过程。据了解,很多年鉴编辑部都以老年和青年编辑为主,缺乏作为骨干力量的中年编辑,年鉴编纂人才储备严重不足。
1.4 编辑职称评聘存在难度
据了解,江苏省地方专业年鉴编纂单位性质一般为行政机关或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约占 1/3;事业单位性质的居多,将近2/3;其他性质的占极少数。作为事业单位在职人员,工资收入与职称相关。然而年鉴编辑中,主要以中级职称人员为主,少量的副高级职称人员,极少数人有正高级职称。编辑人员职称评聘普遍存在难度,主要原因在于:(1)专业年鉴的编辑岗位一般为编鉴单位的辅助岗位,而非主要业务岗位,因此不受重视,单位内部高级职称的岗位十分有限。(2)近年来职称评定的要求越来越高,专业年鉴编辑常常忙于应付年鉴出版而无暇潜心研究编辑学、志鉴学并发表学术论文。(3)由于高级职称岗位较少,在原有高级职称的老编辑退休之前,青年编辑即使条件符合也无法评聘。(4)编辑职称评定一般由地方新闻出版管理部门组织,更倾向于出版社或大型期刊杂志编辑,给予年鉴编辑的名额比例十分少。因此,专业年鉴编辑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奖等方面的诉求长期得不到满足的话,很容易引起职业成就感低,容易对编辑工作产生懈怠,因此在工作中难以进行创新。
2 新时代对地方专业年鉴编纂人员的新要求
当今社会正面临着互联网和信息化带来的巨大变革,改变了社会经济文化各个方面,也改变了人们的思维和阅读方式。年鉴作为出版物的一种,虽然不像传统报刊业面临着互联网时代带来的巨大冲击,但是顺应新时代的潮流,促使年鉴逐步转变传统编辑和出版模式,也是当前社会的一种需要。面对新时代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专业年鉴编辑也应该随环境而变化,不断提升和革新[3]。
2.1 必须具备在年鉴内容和形式上创新的能力
当今时代信息无处不在,就需要专业年鉴编辑要熟悉本行业本专业情况,能够选择出对于年鉴编纂而言有价值的信息。同时随着互联网和移动终端设备的快速发展,读者的阅读方式也随之发生很大的变化,对新形式、多元化阅读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专业年鉴编辑也要快速接受并熟练应用新事物,尝试接受使用新媒体,以满足读者的新求。另一方面,读者对丰富多样的内容、雅致大气的封面排版也有需求,也需要专业年鉴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2.2 必须具备专业行业信息挖掘和整合的能力
专业年鉴要成为精品,应当具有浓郁的专业味、行业味。这就需要专业年鉴编辑面对专业、行业不断变化时,既要充分了解专业(行业)的基本情况,又要能及时把握专业(行业)的最新动态。前者包括专业(行业)的历史发展和现在状态,以及基础理论如专业(行业)相对完整的术语和知识体系;后者包括专业(行业)的技术情报体系如应用科学、技术发明、产品创新、实用新型技术推广等,以及相关知名人物的情况。专业年鉴编辑需要对繁杂的信息进行全方面的整合和挖掘,并体现在专业年鉴的编辑出版和传播上,使通过贴合专业(行业)发展的年鉴来吸引更多的读者,以提升专业年鉴的综合影响力。
2.3 必须具备跨界扩张的能力
传统出版与“互联网+”时代新形式的出版并存发展,需要青年编辑具有跨界扩张的能力[3]。这种能力对于专业年鉴质量的提升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专业年鉴编辑不能因循守旧,要解放思想,用新技术、新手段去提高组稿、编辑、排版、校对、出版、发行等各个环节的质量和效率。充分利用新媒体,通过网络、微博、微信、QQ 等方式宣传年鉴,与作者或者读者互动。
3 地方专业年鉴人才队伍提升的路径
3.1 加强认识,提高对年鉴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视
年鉴编纂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部门多、专业性强、工作量大,要确保编纂工作如期完成,必须建立起一支强有力的年鉴编纂人才队伍。编辑个人素质是编辑力最核心、最基础的部分。编辑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必然体现在其出版工作的全过程之中[4]。编鉴单位应当高度重视年鉴编辑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把编辑队伍的建设纳入年鉴的工作计划综合考虑、统一部署。从人才引进培养、岗位设置考核、工作激励、职称晋升、人文关怀等各方面,强化年鉴的内部管理,推动年鉴编辑的能力提升,保证人才队伍的稳定性和创新性。
3.2 加强编鉴专业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从理论上来说,年鉴编辑部人员配备有 4 项原则:(1)数量原则。年鉴编辑部应由有一定数量的有专业知识的人员组成,人数应达到大体上可以按专业分工。(2)合理的结构原则。即在职务、职称上应按高、中、初级组成。(3)互补的原则。人员配置上形成知识结构、职能结构、气质结构和年龄结构等方面的合理构成。(4)稳定的原则。年鉴编辑工作是一门专业性工作,应保证基本稳定[5]。因此,对于以即将退休编辑为主的编鉴单位,应当逐年引进新的具备编辑学、写作学、文献目录学、出版学、图书馆学、历史学等专业知识的编辑人员。新进人员到岗后应通过岗前培训、岗位实践,以老带新、做中学等方式尽快了解、适应并掌握年鉴编纂工作。编鉴单位要注重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学习方式,加强年鉴编辑人员的培养和选拔。如不定期地邀请志鉴方面的专家、学者、编鉴同行等开办培训和讲座,积极派人赴全国性、行业性、地区性的志鉴编纂会议或培训进行学习、参观、交流,以掌握最新信息、了解同行动态、提高自身素质。只有编辑的自身素质提升了,才能做好专业年鉴的创新发展工作。
3.3 注重培养创新思维,激发创新活力
信息化、互联网的推动使社会各行各业快速发展。年鉴的功能虽然是资政存史,但是也不能忽视年鉴编纂也需要不断地创新。地方专业年鉴要办出特色,必须要有创新意识。只有树立创新意识,才能在年复一年的编撰工作中,不断发现新情况,找到新角度,写出新内容;只有树立创新意识,才能使地方专业年鉴卷卷有新意,本本有特色。进入“互联网”时代,编辑单位也要积极主动地更新编辑理念,从年鉴主编到编辑都应当思考如何将互联网更好地应用于专业年鉴工作的开拓与创新。地方专业编纂要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和趋势,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把继承、创新和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要在框架结构、条目设置、装帧设计上创新,还要在组稿、编纂工作方式方法、年鉴表现和传播形式上创新。在编辑手段上,要利用信息化手段收集、整理、加工、储存资料,推动编鉴工作的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实现年鉴资源互联共享。只有从实际出发,全方面地创新才能给专业年鉴带来新的活力,也将为其持续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
4 结语
年鉴人才队伍的建设和提升是做好地方专业年鉴、推动年鉴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应当充分认识到现有地方专业年鉴编纂队伍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结合新时代互联网、信息化快速发展的背景对年鉴发展和年鉴人才队伍建设的新要求,增强认知、加大重视程度,加强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注重培养创新思维,不断激发创新活力,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强烈的责任意识,努力办好地方专业年鉴,充分发挥年鉴推动专业(行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艾民.对年鉴编纂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以吉林省地方志工作机构从业人员为调查对象[J]. 中国年鉴研究,2017(2):18-24.
[2]汤淏,王雪芬. 关于地方专业年鉴编纂的思考[J]. 江苏科技信息,2015(10):61-63.
[3]刘玉成,程仲基,张丹,等“. 互联网+”时代科技期刊青年编辑编辑力提升策略[J]. 编辑学报,2017 (S1):122-124.
[4]贺圣遂. 编辑的信仰,能力与服务精神:从《编辑力》看如何做一名优秀的现代编辑[J]. 编辑之友, 2007(5):13-16.
[5]肖东发.年鉴学概论[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1991.
新时代地方专业年鉴人才队伍提升的路径思考相关期刊推荐:《年鉴信息与研究》
《年鉴信息与研究》(双月刊)创刊于1995年,由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年鉴研究会主办。是全国惟一的年鉴专业刊物。本刊将继续坚持指导性、学术性相结合的办刊宗旨,增加实用性和信息性内容,报道国内外年鉴发展动态,传播年鉴行业信息,推动年鉴编纂理论研究的发展,促进年鉴工作经验的交流,进一步为广大年鉴工作者和读者服务,为推动我国年鉴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新时代地方专业年鉴人才队伍提升的路径思考》
- 职称论文刊发主体资格的
- 政法论文浅析工会法主体
- 化学在初中教学中的情感
- 中学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方
- 法治论文投稿法治型市场
- 杂志社论文发表浅析推动
- 新疆教育报投稿浅析学生
- 分男女招生录取的合宪性
最新优质论文
- 评职称一般要求第几作者
- hpv论文可以发表哪些期刊
- 职称论文发表有什么要求
- 云南教育论文征稿都有哪
- 建筑高级职称论文发表期
- 出版科学投稿要求
- 北京泓泽文化发展有限公
- 一篇论文多少参考文献合
论文发表问题热点
- 数学教师论文可投稿哪些
- 进设计院工作对职称有要
- 简述什么是网络营销工程
- 简述土木工程师参加专业
- 当代陕西咨询信箱是什么
- 大学生转专业需要发表论
- 教师评职称认可的专业类
- 幼儿学前教育论文格式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