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时......

学术咨询服务
当前位置: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政治法律职称论文》论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传承与践行

论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传承与践行

来源:职称论文发表咨询网作者:赵编辑时间:2019-06-21 10:19

  摘 要 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天人合一”、“仁爱万物”、“以民为本”、“重义轻利”等优秀生态价值理念,其科学因素和永恒价值使其成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基础和文化根基。新时代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积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精髓,充实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基础和思想基础,使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在新时代不断传承发扬,并在现实践行中获得创造性发展。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 传承与践行 生态文明建设

论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传承与践行

  1 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内涵意蕴及内在特征

  文化是人类精神、物质和社会生活的总和,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悠久历史发展中积淀而成的反映民族特质的共同精神、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等。生态文化是指人类在实践活动中保护生态环境、追求生态平衡的一切活动和成果,也包括人们在与自然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1]是一种关于人与自然关系以及人的社会活动与生态系统之间关系的文化,是一种行为准则和价值理念,更是一种生态价值观和生态文明观。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华夏大地上经过数千年积淀起来以儒家思想文化为主流、涵括其他各家思想文化汇集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关于生态的精华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丰厚的历史遗产传承和勤劳智慧的沉淀,是渗透于中国人血脉和灵魂中的思维理念、行为方式和价值信念。

  在经历数千年岁月持续至今从未间断长而曲折的发展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内在特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拥有极其顽强的生命力,它历经“百家争鸣”、儒理转变,与西方思想的冲突和碰撞,“五四”以后又开始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在与外来文化不断碰撞交流、消融和抗衡中进行理性选择和实现自我更新,以不断适应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历经前后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却不曾发生文化的断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强的自调能力和兼容属性,集开放性、包容性、融合性于一体,不仅吸纳国内各流派思想文化精髓,同时也消化、吸收和认同优秀的外来文化,促使中华民族不断进行文化创新,使其“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道并行而不悖”并且“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2]积淀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广泛的文化凝聚力,文化凝聚力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全体成员保持统一、稳定和发展的向心力和内聚力,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独立统一的内在力量,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撑和继往开来的精神动力,是连接民族情感、维护国家统一的纽带,是中华民族历经坎坷,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华民族特色鲜明的巨大精神财富。中华民族的多样性、文化相容性构成了具有亲和力的优秀传统文化,其亲和力和感召力易于使不同地域和民族的人们接受,会在世界各地产生共鸣和互动效应,是我国弘扬民族精神、维护民族团结及传承世界文明的共同价值取向、精神纽带和灵魂力量。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样的内在特征,在新时代仍具有鲜活生命力,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不竭思想源泉和文化渊泉。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生态文明思想

  “天人合一”的传统生态自然观。中华传统文化在生态自然方面提倡“天人合一”、尊重自然规律,这是儒家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最基本的思想。儒家把天作为自然现象来看待,认为天和人处在和谐的统一体中,天地、自然、人和万物都是同一的。人受天地之气而生,人的行为必须顺应自然、遵循天道,不能违背天地自然间规律,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道家 “道法自然”的思想指出天地人道共同构成人类生存空间并阐明天地万物相互依赖的关系和彼此联系的规律,人类要认识了解到自然界万物间真正的内在规律,并在社会实践中顺其道而行,尊重和保护自然,维护自然万物生态系统协调发展,不断追求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价值指向。

  “仁爱礼治”的传统生态社会观。中华传统文化在生态社会方面倡导尊重生命、仁爱万物。仁爱之心是人之本质和人之天性,人生来就具有恻隐、羞恶、恭敬和是非之心,人际交往之间要互相关爱,关爱自己的同时更要关爱他人、与人为善,爱戴父母长辈,敬重兄弟姐妹,推及众人,讲求忠恕之道,常怀宽容和感恩之心,做事认真负责,为人忠诚厚道。儒家倡导天地万物之间的和谐,提倡仁爱善待天地间一切事物,同时强调个人道德修养,节制欲望,注重修身养性以达到身心和谐,主张“仁爱”,宽容待人,人人友好,社会安定,以和为贵,追求万物之间的高度和谐。儒家思想中“礼”是一种被公民广泛认可并接受的用以协调人际关系以维持社会秩序正常运行的道德行为规范,强调人的行为要在约束和规范下进退有度,合情合理,以此来维护社会秩序稳定,保障国家和谐安定。儒家仁爱万物,追求和谐的生态社会思想历经数千年已凝结为中华民族精神,内化为中国人民的价值信念。

  “以民为本”的传统生态政治观。中华传统文化在生态政治方面提倡“以民为本”。《尚书 五子之歌》中提出了“民本” 思想,即“民惟邦本,本固邦宁”。[3]所谓“民本思想”指的是国家以百姓为根本的统治思想,认为人民是国之根本,百姓安居乐业,人民生活安康,社会和国家才能安定稳固、长治久安。民本思想在《孟子·尽心章句下》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4] 《荀子·王制》中“水载舟,亦覆舟”[5]和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6]的论述中均得到了充分体现。“以民为本”作为中国传统政治社会的统治思想,在民本思想的影响下,古代开明君主视人民为国之根本,注重减轻百姓赋税、平政爱民、廉洁奉公,维护黎民百姓基本利益以获得民众广泛支持,使得黎明百姓拥护爱戴君主,奠定深厚的群众基础,保证自身特权巩固其统治,以此来维护社会秩序有序进行,保障国家长治久安。儒家学说包含着一切权力来自人民的思想,这为规范君权和维护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使官僚政治在一定的轨道里合理运行。[7]

  “重义轻利”的传统生态经济观。中华传统文化在生态经济方面倡导“重义轻利”。儒家在早期就重视义利之辨但并没有将义利二者绝对对立,到了汉儒董仲舒,提出“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于是儒家的伦理观念日益和功利主义相对立。[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9]见利思义,见得思义;为人处世,在物质与利益面前,首要审视的是行为是否合乎义、合乎道德,不可利益至上、见利忘义。“利者义之和”,[10]要想得到利益,就要按自然规律行事,使得万物得宜,讲求道义,不能唯利是图,片面追求物质,不谋不义之财更不能违背道义,达到义利统一,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同时要提倡节约与永续利用,节制欲望,形成健康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3 新时代传承与践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新发展

  以传统“天人合一”思想塑造新时代“青山绿水”的生态自然。儒家生态思想中蕴含了丰富的自然保护和环境保护思想, “中庸”之道的总的方法论,以及“取物勿尽”、“以时禁发”的方法论,对指导人们认识和利用自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11]这些生态思想对于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和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发挥了显著作用。借鉴和吸收中华优秀传统生态自然思想,习近平同志生态视阈得到进一步延伸扩展,不断丰富,不断开拓,不断飞跃,认为人类与自然的生命同等重要,要坚决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12]不断构建新时代青山绿色、碧水蓝天的生态自然。

  以传统“仁爱礼治”思想塑造新时代“和谐安康”的生态社会。儒家思想是传统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在社会精神领域发挥着主导性作用。[13]统治者以其作为指导思想进入民众生活,形成民众心理上的认同并内化为其价值准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仁爱”,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凝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在新时代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人民对于中华民族的认同感、热爱感、责任感及集体主义精神,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推动社会进步,塑造新时代“和谐安康”的生态社会。

  以传统“以民为本”思想塑造新时代“山清水秀”的生态政治。中华传统文化在生态政治方面主张“仁政”、提倡民本,倡导和合。“和”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仅是一种政治手段,还是一种政治目的。习近平同志指出:“自然生态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态也要山清水秀。”[14]我国构建“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应当首要解决官僚主义问题。刘云山强调:“建设良好政治生态,人人是环境,个个是生态。”[15]积极处理好“官”“民”关系,官员应当严明纪律,廉洁奉公,注意作风,加强党内外监督,坚决反对腐败和惩治腐败,引导官员为人民做一些实实在在的好事,改善老百姓的生活,保障人民福祉和政治清明,构建新时代“山清水秀”的生态政治。

  以传统“重义轻利”思想塑造新时代“绿色低碳”的生态经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重义轻利”,提倡节约与永续利用,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注重保护自然环境。习近平同志在权衡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二者关系时提出“经济增长不等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不单纯是速度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不代表着全面的发展,更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16] 倡导绿色发展,既要追求经济 GDP 同时又要追求绿色 GDP,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保护环境,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双赢目标,追求经济、社会和民生改善更加全面的发展观。发展马克思生产力理论,提出“良好的环境本身就是生产力,就是发展后劲,也是一个地区的核心竞争力”。[17]指明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喻为“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的“两座山”关系,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优先保护绿水青山,在保障绿水青山的前提下追求金山银山,在追求金山银山的同时保护绿水青山,实现保护绿水青山与追求金山银山的最佳效益,协调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倡导绿色、循环、低碳可持续的经济生产方式,保障人民群众健康,设置生态红线和运用法律约束,树立生态红线观念,强化法律责任,以严格的法律保障惩罚制度,创造碧水蓝天的自然生态,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保障最大民生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至更为突出的顶层设计层面,与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四个方面有机协调整合成“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出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借鉴并汲取的理论溯源之一,新的时代要求我们不断传承和践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在新时代打造“青山绿水”的生态自然,塑造 “和谐安康”的生态社会,建造“山清水秀”的生态政治,构造“绿色低碳”的生态经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积淀的文化瑰宝,我们要不断挖掘其文化力量,使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在新时代获得更好的传承和践行并获得创造性发展,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资源。

  参考文献

  [1] 李清源.对我国传统生态文化现实价值的认识[J].攀登,2007.06.05.

  [2] 李修生.朱安群.四书五经辞典[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108.

  [3] 门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汇典·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1772.

  李修生,朱安群.四书五经辞典[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58-59.

  [5] 霍松林.辞赋大辞典[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981-982.

  [6] 蒋大椿,陈启能.史学理论大辞典[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505.

  [7] 冀宝光.论儒家思想对中国政治生态的影响——以对中国官僚政治的影响为视角[J].知与行,2016.12.20.

  [8] 周明星.早期儒家的经济思想[J].北京商学院学报,1996.05.18.

  [9] 方克立.中国哲学大辞典.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407.

  [10] 张善文.周易辞典.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352.

  [11] 李影.儒家生态道德思想的当代价值研究[D].漳州师范学院,2011.06.01.

  [12] 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N].南方日报,2016.03.11.

  [13] 王腾,王梅琳.从儒家思想的传播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J]. 克拉玛依学刊,2016.01.25.

  [14] 习近平.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吉林代表团审议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5.03.09.

  [15] 刘云山.党建努力营造良好政治生态[N].人民日报,2015.06.01.

  [16] 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17] 周生贤.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J].求是,2013(17).

  推荐阅读:浅析新时代文物的历史文化价值及其传播创新


《论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的传承与践行》
上一篇:思想政治教育客体: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重要范畴
下一篇:_一带一路_背景下中国价值观国际传播新机遇与新对策
更多>>

期刊目录